2018年底,Google按惯例发布全球热搜榜,人物榜冠军是梅根王妃,新闻头条属于世界杯,而清宫剧《延禧攻略》摘得电视剧人气之最(The Most Searched TV Series)。
Google颁奖词写得中肯:爱看宫廷轶事的人很多,爱研究精美发饰的人更多(没错,发饰),从古至今、无远弗届,150亿播放量只是个开始。
最是人间富贵“花”
翻阅古今发饰录,无论以珠玉衬托鲜花生机的冠钗簪钿,还是藉由工匠技艺延续花朵姿态的花形饰品,发间鬓边的“富贵花”,传达人们对物华天宝的珍惜,比随手拈花更具启示意义,宫廷发饰首当由花朵领衔。
不过《延禧》迷若因为“非遗”绒花,就认定“花朵入饰”始于华夏,那事实与你想的有所差距。
有史可据的花朵头饰,源自公元前8世纪的地中海盆地,王政渐稳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统治者亟需“高人一等”的傍身标志,生命力盎然、瞩目度一流的花朵发饰成为首选。
百合花寓意富贵丰饶,希腊王室婚礼上的新人头饰,即选择百合与麦穗的“丰饶成双”组合。康乃馨则是另一款尊荣之花,“加冕coronation”一词正由“康乃馨carnation”演变而来,后人衍生一项习俗:少女在头上戴三朵康乃馨,根据花朵保鲜时长,预见未来财富运势。
回望东方,春秋战国时期上流人士崇尚束发(此前先民皆为自然下垂的披发),终于为插戴花朵提供了舞台。
国人戴花的初衷和西方很相近,借花朵辟邪祈福、彰显身家,不过直到秦汉时期,贵族女性都只在发髻簪插花钗等像生花(即模拟花朵形状的发饰),簪插真花是侍女和庶民的事情。
所幸超然浪漫的魏晋风尚来临,“庶民原生花”与“宫廷像生花”的结界被打破,簪花不究真假、只求视觉美好。
唐代宫廷装扮受印度佛教影响,嫔妃贵妇诚如电影《猫妖传》所描述,头戴敦煌仙姬式花鬘,悬挂有飞舞感的金叶片,加上步摇、璎珞等“动感”发饰,仿佛随时准备飞出宫闱……
之后数百年的中国簪花史更精彩:晚唐时花朵跃身发饰主角,高髻上盛放牡丹、芍药等大朵花卉,有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为证,以及东瀛国宝“花簪 はなかんざし”在海外传承至今。
宋代簪戴花发饰甚至上升为生活方式,士大夫阶层无论男女长幼,全年换着花样佩戴应季花朵,连像生花发饰也选时令款,追求“天、人、花”一体共融。
至于惊艳了《延禧》故事的绒花,其实是贯穿唐、明、清数个朝代的贡品发饰,淳朴的手造布花材质、应对四季花卉的佩戴法、拟真与抽象交融的形象,未必称得上集历代之大成,但至少是来自旧时光的优雅手势,邀约你我窥赏人间富贵“花”。
丰俭有因,『高定发』潜台词
在2019纽约春夏时装周天桥,出走巴黎的Rodarte高调回归,没等评论家分析廓形剪裁,秀场发型就赢得本季最佳。
那真是令人过目不忘的浮夸:鬈曲的半盘发上,开满带着露水的玫瑰花,发间插戴Art Deco风格的皇冠和金属小鸟,最后覆上与礼服同色的网纱——发型师Odile Gilbert耗时两个月设计、在后台连续工作5小时,用高级定制的态度为成衣秀场打造发式,48位模特如同Gilbert所言“像玫瑰园里的花朵,各具特质、独一无二”。
是的,你猜对了,灵感缪斯是Marie Antoinette,有她在,怎样浮夸都是合理的。
然而正如北宋苏轼在观赏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后,赋诗“深宫美人百不知,饮酒食肉事游戏”,以感喟耽溺奢靡是盛世将衰的征兆;宫廷贵妇簪花装扮的浮华表象,也藏匿着自己无奈人生的潜台词。
嫁给法王路易十六之前,Marie Antoinette是奥地利备受娇宠的公主,虽然接受了政治联姻秀,天真活泼的她却不甘于默默终老,宫廷发型师成为她“随时随地、行动坐卧都抢眼”的亲密战友。
时尚迷该记得路易十四情妇、女侯爵Duchesse de Fontanges留下的“蛋糕塔”发型,不吸睛宁勿死的玛丽皇后相当受用,不但将这种“假发、缎带、珠宝堆成半人高”的庞然发型继续发扬,还借助特种发饰传情达意,在头顶演出难宣于口的喜怒哀愁。
如此说来,“高定”发饰只适用盛世宫廷,俭薄年景很难施展才艺?当然不是。镜头切换至战乱不断的清朝咸丰二年,宫中谕皇后令,特别要求皇后及妃嫔的服饰应以朴素为先,“簪钗等项悉用旧样,不可竞尚新奇,亦不准全用点翠。
梳头时不准戴流苏、蝴蝶及头绳、红穗,钿上花亦同。”——出彩元素皆不准,发上风情怎么解?后人清点的后宫物品清单,带来令人惊艳又惊叹的解答。
后妃们的簪饰以实用性强的花针、扁方簪和豆瓣簪为主,金玉材质或雕或镂空,巧妙熨合朴素的标准。工艺延续道光朝的“攒珠”和“玻璃”技法,不注重材质的贵重,转而通过串珠、镶嵌塑造人物情境。
譬如描写渔民工作的“假米珠(玻璃彩珠)船式簪”,人物身着绿珠衣、珊瑚珠裤,衣服边缘均镶一圈白色珠及黑色珠,船上的缆绳也是以黄、绿、白玻璃珠及珊瑚米珠制成,人物生动立体、整体色调鲜艳,平民化的美感毫无侵略性,却是更高招的“竞尚新奇”。
欲戴王冠,态度为先
说来有趣,现代人最乐于尝试的宫廷发饰,竟然是王权时代最典型的标志:王冠。
传统意义上的王冠分为三类:通体装饰华丽、顶部有拱形或封盖、仅皇室至高权力者佩戴的标准王冠crown,比标准王冠等级低、通常只有外圈的加冕仪式用王冠coronet,以及多为半环形、佩戴在女性前额位置的装饰性王冠tiara。
沉溺于公主梦、抑或欲为自己加冕的女人们,早将王冠列入“此生必须拥有的发饰”清单,而形态轻巧优雅、佩戴形式多变的tiara可谓首选。
Tiara曾被称为“珠宝恐龙”,因为它远在希腊神话中就出现,但受限于佩戴者的资格(仅限已婚女性)和佩戴场合(需正式社交场合),一度沉睡在皇家妆奁。
20世纪初工业快速发展、欧美新富贵崛起,独缺蓝血身份的时髦人在派对请柬底部印上‘请佩戴冠冕’字样,flapper girl们戴上添加羽毛装饰的白鹭冠,这是属于新富贵的tiara,也迈出王冠“去阶级化”的第一步。
而把tiara送上时尚宝座的,是时装界的女王人物Gianni Versace。
回溯Versace品牌鼎盛的1996年,还在兄长隐蔽下的Gianni参加DE BEERS国际钻饰比赛,出手设计了一顶钻石tiara:冠冕左右各一道花彩,用品牌挚爱的回字纹连结,拱起招牌梅杜莎头像,一亮相即如女王降临,抢尽所有光采,也令tiara成为珠宝圈乃至时装界争相打造的热门款。
Gianni在赛后透露,自己设计的缪斯是好友麦当娜,“即使是王冠,仍要为人服务;麦当娜鲜明的个人态度,最能驾驭tiara、戴出自我风格。”
在随后的二十余年中,“时尚tiara”完全跳脱传统形态,宽窄、环度、佩戴位置个性多元,材质也从昂贵且沉重的镍镀金或铑,发展为轻巧结实的牛角、石膏、珐琅、不锈钢、珊瑚、羽毛甚至鱼鳞等。
内容原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上图购买《周末画报》2018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