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产业兴起,因需而生,历史久远。我国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和养老事业发展,2016年便出台了首个最高规格的健康产业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当前我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2亿以上,到2050年将达到3.9亿左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医疗、护理、康养等巨大需求对高质量养老产品供给提出了迫切要求,健康与养老事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这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日益增长的健康与养老需求及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为康养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诞生出无限的市场空间。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各种政策文件的出台,中国养老服务品牌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各大养老服务企业、房地产企业、险资企业都纷纷开始打造自己的养老服务品牌,一些省份也结合自己在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地推出了特色康养服务品牌,本期盘点了国内十大省级养老服务品牌。(排名不分先后)
01、江苏省:“苏适养老”
2021年10月13日,《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省政府同意正式实施,江苏省全省1850.5万老年人将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全方位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重点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聚焦构建“五大体系”,设置10项重点工程,力求破难点、通堵点、击痛点,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江苏养老服务整体发展水平,让广大老年人在“十四五”时期获得感成色更足。“‘苏适养老’是我省‘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发展的鲜明特色和精神内核。”时任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介绍,《规划》紧紧围绕打造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苏适养老”服务品牌,聚焦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服务供给体系、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体系、养老服务要素支撑体系以及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应急体系等“五大体系”。
02、浙江省:“浙里康养”
2022年5月17,浙江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我省加快打造“浙里康养”金名片 让各类优质养老服务触手可及》的文章,文章中提到让机构跟着老人走、建设“康养联合体”,是浙江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浙里康养”工作的突破性抓手与改革项目。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如何让浙江老年人都能享受更有保障、更有质量、更有活力的美好生活?围绕当前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难点,浙江省出台了《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浙里康养”工作方案(2022-2025年)》,提出对标高水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五大目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建设老年友好环境,打造“浙里康养”金名片标志性成果。“推动‘浙里康养’纵深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系统集成,坚持多跨协同,厘清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个人职责,积极支持和发挥企业、市场的作用。”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正在加快建设“浙里康养”应用,通过打通民政、人社、卫健、医保、教育等部门数据,链接养老市场数据及社会数据,打造智慧养老院、时间银行等“五个老有”场景,为老年人及家属提供养老地图、探访关爱、云上老年大学等服务,让各类优质养老服务真正触手可及。
03、安徽省:“皖美养老”
2022年2月10日, 安徽省召开了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过去5年和2022年全省民政工作情况,分析研究了当前形势,部署安排了2023年重点任务。过去5年,安徽省民政系统实现了平稳运行,42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1.8万个城乡社区更加和谐,3.7万家社会组织更有活力,62万孤残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更加阳光,1200万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加幸福。2022年,安徽省民政系统切实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23年,安徽省将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完成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皖美养老”服务品牌,开展养老服务10项行动。全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县(市、区)创建,打造一批示范性服务网络,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重点发展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服务机构;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新增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2500个。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开展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改革特困供养机构(敬老院)管理体制;构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新增村级养老服务站1500个;开展独居、空巢、留守、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人“敲门行动”。
04、广东省:“湾区养老”
2022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表题为《粤港澳探路大湾区“跨境养老”》的文章,文章指出随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逐步形成,大湾区内地城市也逐渐开始成为许多港澳老人养老的首选之地。内地有着丰富的土地和人力资源,港澳则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和丰富的社会养老服务经验,两者优势互补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不仅有利于满足港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而且还将激活大湾区医疗养老产业,互利共赢。除此之外,港澳都是长寿社会,居民平均寿命达84岁以上,人口老化指数在不断地上升,给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通过推动和发展“跨境养老”,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估算,截至2020年约有54万名香港永久居民经常在广东省生活,当中16.5%(即约9万人)为65岁或以上。时任香港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认为,香港在医疗、社会服务、规划等方面做得不错,但用地和人手是“最大的两座山”。而大湾区内地城市在这两方面的资源总体较多,如果在此多建养老院,对香港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内地城市通过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港澳地区先进的医疗及丰富的社会养老服务经验,深化各城市协同发展与合作,吸引更多港澳老人赴内地养老,形成特色的“湾区养老”服务品牌。
05、福建省:“福见康养”
2023年1月11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赵龙同志在《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建强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培育银发经济,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优化孤寡老人与失能老人服务;加强公共环境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新增300个长者食堂、5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打造“福见康养”品牌。积极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促进政府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积极做好社会救助,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积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坚持“房住不炒”,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尽快走出困境、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福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荣生在采访中介绍到今后五年,福建省将积极打造‘福见康养’养老服务品牌,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让老年人有个幸福的晚年,到2025年底,福建省力争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30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以上,建设县级老年养护院25所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以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06、山东省:“孝润齐鲁 安养山东”
山东省人民政府在2016年曾印发《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围绕满足老年人多样式、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以“把养老服务业培育成一个强大的服务产业”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打造“孝润齐鲁·安养山东”品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提升居家养老、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基本养老水平,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使养老服务业真正成为我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动力、新优势和新的增长点。
加强品牌创建。围绕“机构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区养老、医疗和养生养护相融合的健康养老、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基本养老和产业养老相融合的幸福养老”,打造“孝润齐鲁·安养山东”服务品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子品牌,明确品牌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满足省内外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07、山西省:“康养山西 夏养山西”
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楼阳生曾在2020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做题为《康养山西夏养山西》的主旨演讲。文中提出山西省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地理区域优势明显,基础设施便捷通达,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物齐。山西省围绕养心、养身、养性、养神、养老、养成“六养”核心发展康养产业。通过养心、养身、养神来塑造强健的体魄、平衡的心态,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习惯,以健康身体为品质生活提供保障。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拥有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1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50个中国传统村落,36100多处地面文物古迹,特别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31处,居全国第一,借助山西省众多人文古迹来达到以文化人的涵养作用,综合山水人文、医疗护理等多种元素而蓬勃发展的康养模式,不仅能够促进身心健康,更能开阔心胸、丰富人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除此之外,山西属于中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比周边大部分地区低3-4℃,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在26℃以下,是著名的清凉圣地,四季宜居。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小气候造就了著名的“小杂粮王国”,“山西小米”富含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色泽金黄、口感香美、健脾养胃,堪称中国最好的小米。在山西可以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收获健康,实现两者完美结合。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情况下山西省不断地优化产业布局和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全面提升康养服务水平,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康养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08、河南省:“豫佳养老”
2021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通过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全省养老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保障更加坚实,供给更加优质,机制更加健全,康养产业发展更加繁荣,全面打造“豫佳养老”服务品牌,高水平建设中西部养老服务幸福高地和康养产业高地。展望2035年,以公共养老服务为基础、康养产业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架构基本成型,养老保障制度更加定型,老有所医的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多层次长期护理照护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高效发展,适老产品和服务多渠道、多领域、高质量供给,康养产业更加繁荣,养老市场更加成熟,养老服务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养老、孝老、敬老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
09、贵州省:“乐享贵山贵水”
2022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向贵州省林业局颁发“乐享贵山贵水”商标注册证。这是全国第一份省级森林康养公共品牌商标。截至 2021年,贵州省森林面积为1.64亿亩,森林蓄积为3.9 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生物量43671.14万吨,森林覆盖率达62.12%。贵州不仅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稳定性高,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这一切都为贵州的森林康养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贵州已经从了解森林疗养、康养理念到开始积极地尝试和探索,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截至2020 年底,贵州省建成森林康养(试点)基地 78处,其中,国家森林康养基地5 处、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 58 处、中产联森林康养(试点)基地 15 处。各类基地中,森林疗养、温泉疗养、中医疗养、饮食疗养、文化疗养、运动疗养各有特色,互为补充。森林康养日益成为践行现代林业发展的理念,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路上的重要生态产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曾在“森林康养,中国之道”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致辞中表示,贵州是康养福地,贵州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康养已经成为贵州绿色发展新名片。
10、四川省:“蜀里安逸”
2023年2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 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要提升康养体育消费。加快发展中医药治未病,提升“药养”“食养”等特色养生养老服务,拓展阳光康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等旅居养老服务,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国际老龄消费中心,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型养老服务产业集团,塑造四川养老服务品牌,丰富“蜀里安逸”的养老消费体验。发挥医美、牙科等专科特色优势,打造成都医美之都、资阳“中国牙谷”。推动设立医美商品进口口岸,争取成都获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医美)试点。强化成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引领,挖掘体育消费潜力,办好大运会、世界运动会等国际性赛事,举办马拉松、自行车赛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打造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提升供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