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辈的秦腔名丑,人们会说出阎振俗、晋福长、辛恒民、樊新民、王辅生、李兴等一大串人来,而对马平民则鲜有人知。其实,马平民在丑角表演上出类拔萃,秀出班行,当时的名气特别大。之所以知晓者甚少,原因是他去世较早,加上那时的音像技术远没有今日先进发达,故没有留下太多的演艺资料。
马平民,乳名平儿,号和亭,永寿县低角沟人。他六岁丧母,因家境贫寒,生计难以为继,父亲便带他来西安求生,寄居东关炮房街罔极寺,以挑担卖水为生。马平民14岁入易俗社学艺,专攻丑角。他性格温和,心地善良,斯文静雅,彬彬有礼,颇有人缘,人们一般不呼其名,都叫他“马博士”。1927年,在易俗社,马平民与刘箴俗、苏牅民、路习易、沈和中、刘迪民共称“六君子”。这个称号指当时剧社中最优秀的几位演员。
马平民,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在没有任何师傅的指导下自学成才,成为有口皆碑的名丑。丑角行分类很多,有文丑、武丑、纱帽丑、斜衣丑、旦丑、时装丑等等。对各类丑角,他均能演绎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他的念、唱、动、做(所谓手、眼、身、法、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绝不因袭他人,也不一味地逗人发笑。有时他并不受剧本约束,突然说出几句冷峻或轻巧的话来,引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如他演《庚娘传》里的揭墓贼,当尤庚娘唱到“揭墓贼贪财帛坐地分赃”一句时,他正全神贯注、十分自然地摇着船桨,忽然听见骂“揭墓贼”三个字,就打了个喷嚏,观众哄然大笑。这样的表演细节,剧本里没有,排练时也没有,是他按民间的一种说法增加的,可见其灵活与睿智。
他演《群英会》里的蒋干,其道白颇有特色。“想我蒋干,此番过江,本想说他降曹,谁知他酒席宴前那样的行径,让我张口不得,就这样回去,又怎见丞相之面?蒋干呀蒋子翼,你今番来来错了!”字斟句酌,好听入耳,尤其是“张口不得”和三个“来”字,说得特别出彩。而后面的几句唱词“坐不安睡不宁两眼难合”“谁知他……”等,更是诙谐幽默,颇为独特。
他饰《蝴蝶杯》里的董威,头戴黑纱,身穿红蟒,挺胸站立,俨然一位国家大员;行动起来,方字步走路,兰花手拈须,一大段韵味深长的口白:“哎呀!甲甲咦甲甲!这一位女子,好张利嘴,一句话将我们部按三司问得闭口无言!待我先看看她是怎样的个人儿!嘿嘿嘿!”道白念得既爽利又沉着,既威严又慈祥,宛然一位有地位有资历,律例纯熟、善推案情的资深官吏。至今饰演这个角色的许多人,依然还在模仿他的神情,学他的念白,可见他的影响何其深远。有人赋诗赞曰:“白发龙钟风烛残,老谋深算益眉端;堂皇暗庇渔家女,活现朝廷一达官。”
演《玉虎坠》一剧,马平民能一人连演多角,且各有千秋,人们无不称赞。扮演贺其卷,活像一个无业、贪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一身市井怪象,一口的光棍语言,仗着冯家势力,谄上骄下,倚势凌人。扮丫环王碧莲,则聪明、伶俐、有眼色,汗毛孔里都透出她的善解人意——欲坐便有椅;觉热便扇凉;叩下头去,便与你用裙盖脚;要抹鬓时,便替你整花;向旁一看,便将茶递在手上……
马平民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原因是多方面的,他赋性聪明,又能刻苦学习。他对生活细心观察,对艺术衷心热爱。他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又具备极大的表现力。他常常仿效三意社净角陈葫芦的嗓音,易俗社正旦赵杰民的身段,须生王文鹏的唱腔和形象,表演起来难辨真假,连这几位被模仿的名家对其都赞不绝口。马平民不仅向本地名家学习,也虚心借鉴其他剧种优秀演员的长处。他向京剧名角李逸僧等人学习,把《群英会》《送亲演礼》里的丑角演成“绝活”,一时间别人都不敢再演这些角色了。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马平民不幸生在那个社会那个年代,每月只有几十斤土面的收入,日常生活困顿不堪,连仅有的一个小女孩也无力抚养。熬到1946年,终因顶不住生活的高压,穷困而死,年仅48岁,死后仅存一条破旧棉被。一代著名艺人,竟如此而终!特别令人惋惜的是,他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所有的艺术创造和心得,也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朱耀儒 2023年7月29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