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关于韩信横扫五国阵容搭配推荐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这个说法来自明朝散文家茅坤编写的一本古籍,名字叫《史记钞》,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在茅坤的眼中,韩信是历史上用兵如同神仙一般的将领,茅坤说韩信破魏是以木罂渡河、声东击西之计,破赵是以拔旗易帜、背水一战之计,破齐是以囊沙筑坝、半渡而击之计,韩信所有的胜利都是依靠奇谋妙计,而不是与敌人血战获胜的,所以韩信是兵仙。
成语一:兵仙神帅
自从茅坤称韩信为兵仙开始,兵仙就专指韩信了,到了明朝万历45年(公元1617年),万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瑞王朱常浩因为封地在蜀地,所以他在汉中当年刘邦的拜将台制作了一块诗碑,用来祭祀韩信,并在碑上书写了“兵仙神帅”四个字,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兵仙神帅。指的就是韩信。
韩信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却一飞冲天,战无不胜,他出身贫寒,却气势、言谈不凡,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出身没有人知道,但从韩信的穿着及学识上来看,他应该出身没落贵族。
关于韩信早年的成语有:一饭千金、一竿之微、胯下之辱。
成语二: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出自《史记》,这说的是韩信年轻时没饭吃,到处蹭饭,有一次在河边,韩信遇到了一群洗衣服的大娘,其中一个大娘看韩信没有饭吃,于是把自己的饭团拿给了韩信吃,韩信就这样一连吃了几十天,并对大娘说道: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大娘听了这话,反而生气了,对韩信说:
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韩信后来被封为楚王后,为了报答当年给他饭吃的大娘,专门找到这个人,并赏赐给她千金,这是韩信知恩图报的表现,一饭千金与知恩图报算是近义词,这个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事。
成语三:一竿之微
一竿之微出自清朝沈菊庄的一首诗歌:
《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
意思是说:韩信拿千金赏赐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谁还会记得当年在河边钓鱼显得非常渺小的韩信。这只是由一首诗引申而来,诗中的内容也是历史上存在的。
成语四: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就很有名了,出自《史记》,这说的是韩信被家乡的屠户侮辱,屠户对韩信说:你只是个胆小鬼,如果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死我,如果你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仔细打量了屠户,然后就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从此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话韩信是胆小鬼,但韩信一点也不在乎,最终韩信封了王,还专门找到了当年那个侮辱他的屠户,不仅没有处罚这个人,还给他官做,并对别人说:
这是位壮士。当年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胯下之辱显示了韩信的胸怀宽广,思路与别人不一样,目的明确,不做无意义的事,才最终成就了功业,胯下之辱后来引申为可以忍受任何侮辱而成就大事的人。
韩信出山后,先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跟了项羽,但是项羽本身军事能力超强,并没有重用韩信,韩信于是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经过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刘邦重用了韩信,之后,刘备给了韩信一支军队,在北方开辟第二战线,韩信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成语故事,可以说这些成语故事就代表了韩信的一生,包括他的死。
成语五:国士无双
国士无双出自《史记》,是萧何推荐韩信时对刘邦所说的话,萧何经过与韩信的交谈与相处,认为韩信是国士无双,所谓国士无双的意思就是说一国之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萧何对刘邦说,如果你想统一天下,就得用韩信,如果你只想待汉中,可以不用韩信。
之后,国士无双就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独一无二或者非常杰出的人才。
成语六: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出自史记,原话是韩信对刘邦所说,用来形容项羽的话,韩信认为项羽的为人像妇人一样,表面上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把自己的食物分给手下人,却不舍得封赏功臣,这就是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与优柔寡断有着相似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像妇人的心肠一样软弱,而不懂得顾大局、识大体。
成语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个成语出自元朝的戏曲,虽然这个成语很有名,但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戏曲家之言,不是历史。
元朝戏曲作家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总有人认为还定三秦之战是韩信出山的首战,实际上并不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不是韩信的计谋,韩信在协助刘邦攻打关中时确实提供了计谋,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是韩信,而是赵衍,因为刘邦率军无法攻克陈仓,被章邯堵在了陈仓,而赵衍给刘邦献了一条计,说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后面,于是刘邦派了一支军队从小路绕到陈仓后面,然后前后夹击,才打败章邯挺进关中。
韩信在还定三秦之战中充其量就是刘邦的谋士,历史上韩信没有还定三秦的指挥作战记载,此战是刘邦指挥的。但由于韩信名气大,能力强,所以元朝的戏曲家创造了这么一个成语,扣在了韩信的头上,这个成语是虚构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引申为在表面用某种行为迷惑敌人,而在背后隐藏真正的意图,与声东击西有类似的意思。
成语八:推陈出新
这个成语应该来自民间故事,是说韩信在担任管理仓库的官员时,把仓库开了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进,旧粮从后门出,先出旧的后用新的,杜绝了粮食浪费,由引产生了这个推陈出新的成语,但这个故事在史书上没有记载。
推陈出新这个成语后来的意思引申为去除糟粕、留取精华,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成语九:传缴而定
出自史记,韩信向刘邦阐述自己如何协助刘邦统一天下的战略时说到这么一句话: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缴是讨敌文书的意思,古代打仗会写一封讨伐敌人的文书,以示自己的正义,韩信这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把讨伐敌人的文书传到三秦之地,就会平定三秦,由此就产生了这个成语,引申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成语十:解衣推食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韩信拿下齐国后,便向刘邦要求封自己为代理齐王,结果刘邦直接省了代理二字,封韩信为齐王,在此期间,蒯通建议韩信自立,韩信不同意,对蒯通说了一段话,其中就是解衣推食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把自己的食物给我吃。韩信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刘邦对他的恩情,所以韩信没有背叛刘邦,解衣推食形容对一个人非常好,与慷慨解囊有着类似的意思。
成语十一: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来自于韩信攻打赵国的战役,为了引诱赵军出战,韩信在河边列兵,后方是河水,前面是敌人,韩信手下的士兵没有退路,想活下来只能奋力拼杀,这是韩信激励士兵作战的一种手段,也是迷惑敌人的一个方法。
后来背水一战被拿来形容没有退路的战争,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与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着类似的意思。
成语十二:拔旗易帜
这个成语同样源自韩信攻打赵国的战争,韩信除了让士兵在河边列阵之外,还在赵军营寨边埋伏了2000轻骑兵,这2000骑兵的作用就是等赵军攻打河边的韩信军队后,进攻赵军的营寨,并换上汉军的旗帜。
拔旗易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拔出敌人旗帜,插上自己的旗帜。当赵军看到自己营寨换了旗帜,于是大败,然后韩信率领军队前后夹击赵军,赵军大败。
成语十三:置之死地而后生
与背水一战类似,是后人创造了这个成语,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士兵就会奋勇杀死,就会战无不胜,这个成语与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有着类似的意思,先把自己置身于死地,想像自己死了,然后才能重生。
成语十四:人心难测
出自史记,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中的一句话,原文是这样说的: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原文的意思是: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蒯通为了劝说韩信自立,讲了张耳与陈馀的故事,这两人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因为一件事而反目成仇,蒯通说韩信与刘邦的关系再好,也比不上这两人。
人心难测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是难以猜测的,与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有着类似的意思。
成语十五:独当一面
出自史记,这是张良形容韩信的话,彭城之战刘邦率领的56万诸侯联军被项羽3万骑兵打得溃败,等到刘邦逃离楚军的追杀之后,张良在下邑给刘邦出了一个谋略,张良要刘邦重用三个人,分别是:韩信、英布、彭越。
三人中只是韩信是刘邦的手下,张良说韩信可以独当一面,意思就是说韩信是帅才,可以独立指挥一支军队作战,独当一面形容一个人可以独立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
成语十六:战无不胜
出自《战国策》,战无不胜是指作战从来没有失败的,而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就是从来没有失败过,多被用来形容韩信。
成语十七:十面埋伏
出自元朝的戏曲,在历史上不存在,在元朝的戏曲中,说韩信在垓下之战以四面八方都有埋伏来对付项羽,让项羽插翅难飞,最终打败项羽,实际上垓下之战并没有什么十面埋伏,这是后人虚构出来的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围歼敌人需要在四面八方埋伏。
成语十八:居常鞅鞅
出自史记,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被软禁在京城时的描述: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指韩信因为被刘邦所贬官,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常常闷闷不乐,韩信原本是齐王,后来改封为楚王,再后来被贬为淮阴侯,韩信自认为与周勃、灌婴等人为列是羞辱。
成语十九:功高震主
出自史记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蒯通劝说韩信脱离刘邦自立,并且说到韩信的功劳实在太高了,高到可以威慑主上了,这样的功劳就很危险了,因为任何一个君主都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功劳强大到可以掩盖自己的地步,这个成语被后世拿出来用作那些立了很多功劳,却被君主害死的功臣身上,韩信是其中之一。
成语二十:金石之交
出自史记,同样是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话,与患难之交的意思类似,韩信说刘邦对他很好,不愿意背叛,蒯通就说虽然你现在与刘邦的交情如同金石那般好,但是将来还是会被刘邦所擒获的。
金石之交经常被用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
成语二十一:略不世出
出自史记,是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这话是用来形容韩信的功劳的,本意是:谋略非常高明,世间少有的谋略,蒯通说韩信的功劳天下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说韩信的谋略天下也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
成语二十二:不赏之功
出自史记,同样是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话,原文是这样的:
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这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勇猛谋略震慑主上的人就会危险,功劳天下第一的人不会封赏。不赏之功的本意就是这个功劳太大了,已经封无可封了,所以称为不赏之功。
成语二十三:勋冠三杰
出自汉书,刘邦曾经说过自己之所以能取天下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能任用三个杰出人才,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刘邦把这三人称为三杰,勋就是功勋的意思,冠就是杰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功勋杰出的三个人才,被特别拿来形容汉初三杰。
成语二十四:伐功矜能
出自史记,这是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本意是: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以形容自高自大,仗着自己有才能而骄傲。伐与矜是近义词,有夸耀和吹嘘之意,功与能也是近义司,是功劳与才能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夸耀自己的功能,吹嘘自己的才能。
成语二十五:伪梦云梦
出自史记,根据一个故事总结而来,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封为楚王,很快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想捉拿韩信,又担心韩信反抗,于是问陈平怎么办?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 ,假借出游云梦泽的机会,把韩信召过来同游,然后趁机抓捕他就行。
后来韩信来了,没有防备,于是就被刘邦所抓捕,刘邦没有杀韩信,只是把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伪是假装的意思,梦是游玩的意思,云梦不是今天的湖北云梦县,而是当时的云梦大沼泽。
成语二十六:问路斩樵
出自小说《西汉演义》中一个虚构的故事,是说韩信率军打仗迷了路,于是问山中一个樵夫怎么走,樵夫说了之后,因为担心行踪泄密,韩信把这个人杀了,就形成了一个成语,问路杀樵与过河拆桥的意思差不多。
成语二十七: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刘邦曾经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继续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本意就是越多越好,所以就形成了多多益善这个成语。
成语二十八:气吞山河
出自元朝的戏曲,原文如下: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
本意是说气势可以吞下高山大河,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气魄很大,元朝的戏曲用来形容韩信。
成语二十九:乡利倍义
出自史记,这是韩信用来反驳蒯通劝他自立的话,韩信的原文是说:
我听说,坐别人的车的人,要为别人排除忧患,穿别人衣服的人,要为别人解除忧愁,吃别人食物的人,要为别人去死,我怎么可以为了利益而背叛道义呢?
韩信的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一个成语:乡利倍义。意思是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见利忘义。
成语三十:肝胆相照
出自史记,这是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话,原文是:
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蒯通这话的意思是说: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这话被后人总结为四个字:肝胆相照。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比喻真心诚意、坦诚共事。
成语三十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出自史记,这是韩信在攻破赵国之后,向李牧孙子李左耳请教天下大事时,李左车对韩信所说的一句话,其实完整的话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多么聪明的人,都会犯错,无论多么愚蠢的人,都会有做得对的地方。与“胜不骄、败不馁”有着类似的意思,这是李左车自谦的说法,成为一句千古名句。
最后说到韩信被杀的时候,也产生了三个成语,分别是:钟室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
成语三十二:钟室之祸
这是韩信被杀后产生的一个成语,因为韩信是在长乐宫钟室内被吕雉派人直接斩杀的,后人总结出钟室之祸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功臣遭到猜忌而被杀。
韩信的死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刘邦与吕雉的原因,最主要还是韩信自己的原因,韩信这个人能力太强了,让人不放心,更为关键的是,韩信作为刘邦的部将,在立下大功后,就不听从刘邦指挥,反而以当时局势来威胁刘邦要封王。
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在当时是非常忌讳的,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君主都不会容忍类似的事,这也是韩信后来被杀的原因之一,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因为心中不满,私下与陈豨联系,而陈豨当时背叛了刘邦,刘邦正率军讨伐,后来吕雉知道了韩信与陈豨有来往,就让萧何把韩信骗来,直接斩杀。
成语三十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个成语来自韩信一生的总结,韩信之所以能被刘邦重用,那是因为萧何的推荐之功,萧何曾经月下追韩信,就是为了把韩信这个国士无双的人才推荐给刘邦,韩信的成功正是因为萧何的推荐。
到了后来,天下统一后,韩信因为被贬官而心怀不满,暗中与叛乱的陈豨来往,吕雉知道后就想杀韩信,又怕韩信不会来,于是吕雉就让萧何去骗韩信,萧何只能服从,虽然韩信是他当初推荐给刘邦的,但现在局势已经不一样了,天下已定,韩信失去任用,反而还有副作用,韩信有谋反的嫌疑,萧何为了政治稳定,只能牺牲韩信了。
韩信的一生都因为萧何而发生改变,所以形成了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韩信都是因为萧何。后来就引申为成功和失败都是因为一个人而造成的这种例子,都可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解释。
成语三十四: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最早是用来描述越王勾践的,勾践在灭亡了吴国之后,就杀了功臣文种,逼走了范蠡,后来韩信是类似的结局,这个成语后面还有一句是:兔死狗烹,合起来的本意是:鸟死了之后,再好的弓箭也失去了作用,兔子死了以后,抓兔子的猎狗就没用了,没用了怎么办?只能杀了,形容过河拆桥。
后来为了同情韩信,所以用鸟尽弓藏来形容韩信的死,韩信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然后统一之后却因为没有明显的证据被杀,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韩信不够格,霍去病还差一点,大汉帝国真正的战神是谁?
大汉帝国真正的战神是卫青。
一、兵仙韩信也是称不上战神的
韩信这个人的成名之路也非常的坎坷,曾经是街头混混还受过胯下之辱,后来奋发图强才成为了一代大将军。他能够有兵仙的成就,还是离不开刘邦的赏识的。你看刘邦给他军权,给他军队,那他就有这个权力,一旦刘邦收回了这个权利,他就啥都没有了。韩信在管控军队方面还是差了点,他也只是一个打工的而已。只能说韩信在中原内乱的时候是一个挺厉害的人物,至少把项羽给压住了,但是他没有开疆拓土的功劳,他征战的场面也仅仅是在中原地区而已。
二、霍去病英年早逝,离战神只差一步之遥
大汉的战神还能想到一位将军,那就是霍去病。霍去病真的是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可以率着骑兵深入大漠之中,以少胜多就歼灭了无数的敌军。并且在河西之战中,又打的对方抱头鼠窜还俘虏了很多的敌国士兵。霍去病对于大汉是有开疆拓土的功劳的,并且还抵御了外敌入侵。但可惜少年天才总是被老天嫉妒的,他死的太早了,和匈奴的战争也打的比较少。功劳还没有建的那么大,就死在了距离战神的一步之遥处。
三、卫青才是真战神
而卫青才是当之无愧的战神,他出身卑微从家奴到了一代名将,为大汉朝打下了很多的疆土,立下了显赫的功劳。他是让匈奴人都闻风丧胆的将军,曾经多次将匈奴给打回老家。在汉武帝改变了怀柔政策之后,卫青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七征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让从前失去的领土全都被收回,在少数民族面前弘扬了大汉国威。还立下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他是漠北战争的大功臣。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提起中国历史上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兵仙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才出一个,以至于韩信都被人神话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所不能、无往不利的神人,就拿韩信首次出手的战役来说吧,很多人就会说到那肯定是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闻名于世的还定三秦之战嘛。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是历史,是编出来的故事。
韩信拜将因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是元朝时期说戏曲的人编出来的,是为了让戏曲听起来更精彩、更生动,才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强行扣在了韩信头上,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不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元朝尚仲贤戏曲《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意思就是说:表面上在修栈道,以迷惑敌军,实际上军队偷偷地攻打陈仓,说白了,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因为韩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太过于神奇,所以也把韩信神话了,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韩信只能算个作战参谋,韩信没有指挥作战,也没有直接作战的记录。
褒斜谷栈道整个还定三秦之战关于韩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就是一片空白,要么被人删除了,要么韩信根本就没参与,只是给刘邦提了战略性的意见,个人更倾向于后者,韩信没有参与。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邦领导的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没有声东击西之计,刘邦的主要目标就是陈仓,而且章邯也把主力布置在陈仓防守,曹参的进攻路线是:下辨--故道--散关--陈仓;刘邦、周勃、灌婴、郦商的进攻路线是:南郑--故道--陈仓;樊哙的进攻路线是:白水--雍县--好畤--郿县。刘邦大军在陈仓被章邯的主力所阻挡,原本根本无法攻下陈仓,但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范目,这个范目是益州巴人的部落首领,跟随刘邦出汉中作战,范目由于是当地人,知道了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的背后,于是范目率领由賨人(土家族的前身)组成的军队从小路绕到了陈仓的背后,然后范目与刘邦前后夹攻章邯,由此章邯大败,陈仓被攻破,刘邦打进了关中。
栈道陈仓被攻破,因此刘邦进入了关中站稳脚跟,而章邯只能继续后退,这是整个还定三秦之战的关键,而之所能攻破陈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范目提出一条能绕过陈仓的山间小路,并由他率领少数民族军队到达陈仓背后与刘邦一起击败章邯,这是重中之重,而这与韩信没有任何关系。之所以很多人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成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就是因为:1、韩信的名声太大了,很多人认为只有韩信才能帮刘邦打赢还定三秦之战,因为萧何也说了,刘邦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要用韩信,所以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套到韩信头上,事实上,压根就没这事。2、元朝的戏曲都这么唱了,也影响了一批人,再加影视作品和宣传,很多人就把这算到韩信头上了,当成历史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元朝的戏曲作家也是相当有才华的,所以就根据当时的情况编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来,因为这非常切合实际与当时的现实,刘邦进入汉中时是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所以元朝戏曲作家就把这个考虑进来形成一个典故,事实上,只要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不可能的。就算汉军真的在修栈道,章邯又怎么会知道呢?八百里秦岭在当里可是崇山峻岭,所谓的栈道,只不过是将木桩打进悬崖里,然后再把木板钉在木桩上,接成一条路,如果汉军只是作作样子吸引章邯,肯定不会修得很多,也就是从汉中这边修,章邯在关中,即使派出间谍来打探消息,也不可能打探到汉中来了,要知道栈道都被烧毁了,他不可能从修栈道的那条路来,只能走别的路来,这样的话,前后打探消息少说也要三四个月,要知道刘邦从进入汉中到发动还定三秦之战总共也只有四个月时间。
刘邦指挥还定三秦之战所以,从实际上推断,明修栈道也不可能实现,毕竟隔着八百里路,章邯既看不到,又听不到,派人打探消息,更是要花几个月时间,戏曲听听就好,不能当真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另外从韩信本身出发,也知道刘邦用人有一个过程。韩信被萧何追回来推荐给刘邦后,刘邦确实有登台拜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并不代表刘邦就敢放心大胆用韩信了,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年龄比韩信大一倍,而且三年反秦战争中,刘邦都是一路领导打出来的,让一个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经验的韩信率领十几万大军去打仗,换了谁也不敢吧,谁知道韩信是赵括还是吴起?理论强,并不代表实际也强。
韩信按一般的逻辑来说,刘邦即使任命了韩信为大将军,也是需要实际考察一下韩信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考察韩信的战略行不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谋略是否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领兵和用兵能力,最后才敢把军队交到韩信手中,要知道打仗,一失足就是千古恨,几万军队一旦失败,损失可是相当地大的,因此刘邦没有让韩信领导还定三秦之战,是因为韩信还处于考察期。所以,历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是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韩信——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
韩信——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
——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
韩信(约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汉族,西汉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韩信生活在秦末汉初时期,父母早丧,家贫如洗。但他既不会经商,又不会务农,终日挂剑闲游,靠乞讨度日。还曾受过胯下之辱:乡中少年叫他从两腿间爬过,借以嘲笑。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韩信持剑从军。汉相萧何发现他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因而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听萧何之言,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做汉军大将后,其军事谋略才干在战争中显示出来。在破魏、代,灭赵、齐的作战中,韩信采取不同战略战术,三次水战破敌,一直成为战史中的佳话。
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因进击彭城失利,与项羽相持于成皋、荥阳一带。这时,盘踞在河东魏王豹反汉,威胁汉军侧背。刘邦派韩信、曹参等率军攻魏。八月,魏王豹集重兵于蒲阪,断临晋交通,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集结船只佯作由临晋渡河的模样,暗中却调动军队,出敌不意地从夏阳用木桶渡河,奔袭魏王豹的后方安邑。魏王仓皇应战,兵败被俘。
灭掉魏王后,黄河以北尚有代、赵、燕及山东的田齐四个割据势力。他们依附项羽,拥兵自重,阻碍着刘邦统一战争的进行。韩信针对这种情况,向刘邦提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计划。
刘邦表示赞同,给韩信增兵3万,派张耳协助韩信去开辟北面战场。同年九月,韩信攻破代国后,接着越太行山东进,乘胜击赵。赵大将陈余集中20万大军于太行山隘口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构筑壁垒,准备与汉军决战。
韩信率军驻扎在井陉口以西30里的地方,半夜派出2000轻骑,每人携一面红旗,潜伏到赵军营垒附近。韩信告诫他们说:“赵军若见我军退走,必然会倾巢出动追击,你们则趁机冲进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旗。”正面,韩信以万人进至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
韩信令部将传喻三军说:“今天破赵军后会餐。”诸将闻言,都不相信。拂晓,陈余等赵将从营垒中看见汉军背水列阵,都嘲笑韩信不会用兵,于是打开营垒大门,倾巢出动与汉军决战。
汉军虽只有1万人,但见背倚河水,后退无路,无不奋勇向前,与赵军死拼。同时,深夜设伏的2000汉骑早已冲进赵军营中,拔掉赵旗。
赵军久战不胜,欲收兵回营,忽见营中都是汉旗,顿时军心大乱。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破赵之后,继续进兵,逼迫燕国投降,接着又挥兵进攻齐国。齐王田广闻汉军来攻,一面领兵退守高密,一面派人向项羽求救。不久,项羽派大将龙且率20万人救齐。楚、赵军合为一股,与汉军夹潍水布成阵势。韩信秘密派人装满一万多个沙袋,趁黑夜将潍水上游堵起来。次日上午,韩信率军过河进攻龙且,未战几合,佯败退兵。龙且不知是计,得意地说:“我早知道韩信胆小。”遂纵兵追过河去。韩信暗使人扒开上游沙袋,飞奔而下的大水将正在过河的齐楚军截为两段。韩信回兵攻击,全歼已过河的齐楚军,齐王逃跑,龙且战死,彼岸之敌也自行溃散。汉军完全占领齐地。
韩信连克魏、代、赵、燕、齐五国,占领了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大部地区,取得北面战场的全部胜利,完成了对成皋楚军的战略包围。在对魏、赵、齐的作战中,韩信因水用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了声东击西、背水列阵和断水塞流的战法,显示了这位历史名将善于先计后战和出奇制胜的作战特点。
西汉王朝建立后,韩信先被封为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被皇后吕雉骗进长乐宫的钟室杀害。
韩信是汉初著名军事家,作战时善于灵活运用兵法,布局谋阵,使他连战连胜,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名将韩信之死,真的与刘邦无关吗?
西汉名将韩信之死,无疑是最令人同情的。
初期刘邦与项羽对战,几乎都是以失败收场。比如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五十万大军伐楚。到了彭城,项羽用三万精兵,就将其打得落花流水,汉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刘邦带着数十人仓皇而逃,在路上,他甚至几度将儿女扔下车。而他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皆被楚军俘虏。
公元前204年,刘邦又在荥阳被项羽包围,多亏将军纪信与刘邦身形相似,愿意代他一死,刘邦才得以脱险。之后刘邦守成皋,又被项羽包围,刘邦逃入韩信军中,收韩信之军。
公元前203年,刘邦又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但他强忍着剧痛,还笑着说只不过射中他脚趾头罢了。可见项羽的确是刘邦的死敌,刘邦对项羽也是束手无策。
不过有了韩信以后,刘邦这边的局势出现了反转。汉军利用韩信之计出陈仓,之后?攻完三秦,劫取五国。?韩信还设计杀死了楚将龙且,等同于断了项羽的臂膀,也敲响了西楚灭亡的丧钟。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爆发。刚开始韩信、彭越没到的时候,刘邦大败。关键时刻,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承诺愿意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二人这才出兵相救。
在整个过程中,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最终大败楚军于垓下。紧接着,韩信命汉军在夜晚高唱楚歌,直接导致楚军士气崩溃。第二天项羽带着八百精锐逃走,在汉军的追击之下,只剩二十八骑。最终项羽在乌江自刎。
楚军之败,韩信当居首功,然而刘邦刚刚葬了项羽,随即就夺了韩信的兵权。这就是所谓的?共天下?,看来千年后的明朝燕王朱棣,承诺与宁王?共分天下?,原来是跟着刘邦学的。
司马迁在写韩信的列传时,对于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这一段,写得甚是精彩。只不过韩信始终没有答应,导致了他后来悲惨的结局。
当初韩信得到张良的推荐,才被刘邦重用,可是最后也是张良将他引进宫,然后与吕后一同将其杀害,所以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于是很多人都将韩信的死,算在吕后与萧何头上,认为刘邦并不知情。那么名将韩信之死,真的与刘邦无关吗?
笔者认为,刘邦肯定是知道的。韩信功高盖主,兔死狗烹是必然的,即便杀韩信是吕后怂恿的,但刘邦不可能不知情。当时刘邦虽然不在现场,可是他完全可以事先嘱咐好吕后如何行事,或者直接默许,随便吕后怎么做,只要杀了韩信就行。
首先,给韩信定的是?谋反罪?,但要知道,蒯通当初劝韩信自立为王的时候,韩信还是齐王,手握重兵。可是他并没有答应蒯通,当他临死前也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虽然兵权被夺,但实力尚存,这时候他仍然没选择造反。可最后韩信一个兵都没有了,却被以?谋反罪?处死,这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
况且密谋造反是何等大事,韩信如此有谋略的一个人,怎么会让自己与陈豨的对话泄漏出去。而这段对话,最终详尽出现在史书中,可见很可能是有人刻意编造的谎言。而这一切,很可能就是吕后怂恿,张良献计,刘邦下令或是默许。
再者,史书记载: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这里说刘邦平定陈豨回来后,听到韩信已经死了,他的反应并不是悲伤,而是又欢喜又同情。这说明刘邦是希望韩信死的,而同情代表着,他事先就已经知道韩信要死了,当木已成舟,他便感到有些可惜。
最后,刘邦在审问蒯通的时候,蒯通已经承认他唆使韩信造反。既然刘邦认定韩信造反,那提建议的人,自然就是罪魁祸首。然而刘邦最后却赦免了蒯通,说明他就是出于忌惮,才杀的韩信,什么谋反都是借口罢了。
好了,今天关于“韩信横扫五国阵容搭配推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韩信横扫五国阵容搭配推荐”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