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是说,自然之“德”,作为道体生成天地万物的动力机制,滋养了天地万物,也包容着 天地万物,它所唯一遵循的,就是自然之“道”——自然的本原及其规律。换句话说,自然之“德”,必然遵循自然之“道”,而由此延伸,圣人之治,也必然是上顺天道,下应民心——民心就是天道在人间的反映。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者,时空也。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河上公本作“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傅奕本、王弼本作“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惟”通“唯”,故各句义同。本文从帛书本,即“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小小星球,宇宙中一粒尘埃而已。
【释义】
“孔”:生成和滋养天地万物的“玄牝之门”、“天地之门”。本义指婴儿赖以吮吸乳汁的“乳穴”,这里指道体赖以化生和滋养天地万物的途径或通道,大致相当于“玄牝之门”、“天地之根”。“孔”,本义为“乳穴”,金文的字形像婴儿在吮吸乳汁的情景,引申为“通达”,又有“大”、“美好”、“甚”等义。《说文》:“通也。从乙,从子。乙,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故古人名嘉,字子孔。”《诗经˙小雅》:“德音孔昭。”《尚书˙禹贡》:“九江孔殷。注:殷,正也,言水道甚得其正也。”扬子《太玄经》:“孔道夷如。注:孔道,通道也。”《列子》:“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
“德”:道体化生天地万物的动力机制及其表现,这是遵循“道”之规律,由“道”而生“太一”、“阴、阳”、“阴、阳、和气”乃至天地万物的动力机制。甲骨文“德”字中的“彳”或“行”表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金文又加上“心”,表示按正直的准则去做、去想,就是“德”。本义是“道德”。《广韵》:“德行也。”《集韵》:“德行之得也。”《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玉篇》:“德,惠也。”《易经˙乾卦》:“君子进德修业。”
一阴一阳谓之道。物质为阳,则黑洞为阴。
“容”:包容,这里指包容自然界天地万物。“容”字的本义是“盛放”或“收藏”,较早的字形像把物品收放在穴洞一类地方。《说文》:“盛也。从宀、从谷。徐铉曰:‘屋与谷皆所以盛受也。’”《增韵》:“受也,包函也。”《易经˙师卦》:“君子以容民蓄众。”《尚书˙君阵》:“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注:谓包之也。”《诗经》:“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从”:遵从,遵循。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跟着在后面走,本义是“跟随”,如《论语》:“子路从而后”。《说文》:“从,相听也。”《书˙益稷》:“汝無面从。”《说命》:“后从谏则圣。”又,就也。《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礼˙曲礼》:“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
【简评】
“道”与“德”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哲学概念。“道”是自然的本原及规律,“德”是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动力机制及表现;“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因此,“道”应该是“德”唯一的根本遵循。
“孔德之容”,最难理解的,是一个“孔”字。“孔”,从子、从乙,本义是婴儿赖以吮吸乳汁的“乳穴”,引申为“通达”,又有“大”、“美好”、“甚”之义。那么,什么样的“德”,贯通自然界天地万物,至大、至美、至甚呢?自然是自然之“德”、天地之德、大道之德,也就是使“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动力机制这种至高无上之“德”,也就是“道”之“德”。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德之德,包容天下。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这句话是由根本到表象、由深层到表层的过程。首先,“道”作为自然的本原,化生了天地万物;“德”作为化生的动力,蓄养了天地万物;“物”作为万物的表象,呈现了天地万物;“器”作为物质的组合,成就了天地万物。因此,“道”是自然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而“道”之“德”则促成了自然中天地万物的化生,这种“德”,是至高无上的自然之“德”,正如母亲乳养子女的“乳穴”——“孔”,为婴儿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这便是“孔德”。显然,“孔德”化生了天地万物,自然也是包容天地万物的,因此“孔德之容”,是至大无外的。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就要求为政之君王,要有容人之雅量,包容天下,从谏如流,任何时候,都要以天道和民心,作为执政决策的唯一遵循,也就是“唯道是从”。能够包容天下,能够唯道是从,便可做到“内圣外王”了。
帝王之责,代天牧民;天道民心,唯一遵循。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