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是感觉统合的简称,理论上解释就是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能力。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把感统理解为,人通过感官来获取外界感觉信息,并处理做出积极的反应的一种能力。而感官就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觉、本体感等等。
任何幼儿期的孩子,都必须经由感觉学习,大脑才能有效地发展出完整的思考能力,产生自发自动的学习效果。这也就是为啥孩子看见任何东西,都想抠抠、摸摸、甚至舔舔的原因。然而,大脑对从感觉器官中传入的信息,要经过过滤、筛选、整合的过程,才能做出适宜反应。否则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了。
也就是说,孩子不仅需要感觉学习,还需要感觉统合的学习。没有感觉统合能力,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无法协调,无法及时的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对感觉的教育与对感觉统合的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良好,学习和动作才能顺利进行。
以下是感统训练的清单请收好
如果您的孩子: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
听而不见,久转不晕,平衡能力差
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动作协调能力差,笨手笨脚,做事拖拉磨蹭
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自信、消极退缩
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力度掌握不好
讨厌被触摸,讨厌理发、洗澡、刷牙
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偏食、挑食、不爱吃菜,吃手或咬指甲
陌生环境胆小、怕黑、粘人或紧张
情绪不稳定,不合群或不会和别人玩,爱惹人
写字着色常超出空格、抄写慢且困难
认字能力差、不喜欢阅读、注意力不集中
方向感不佳,容易迷路
无法专心念书,认字较辛苦、喜欢以听觉学习
情绪不稳定、有打人、咬人动作
不善于沟通,人缘不佳,文字运用能力不佳
语言组织,阅读及演说能力不佳
对语言指令反应慢半拍或者反应错误
……
那么,您需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的多次分析和综合处理,才能做出各种环境下适应性的反应。宝宝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在遵循着一定的科学规律,也就是俗语说的“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岁左右会走路”等。如果突然某个阶段被遗漏或是过于迟缓,说明感觉统合发展出现了失调,都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训练。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感统运动清单,一起来看看:
0~6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是通过感官信息来认识世界,父母在这个时候要给孩子温柔稳定的感官体验。
比如,在宝宝睡醒或是换尿布的时候,可以给宝宝做做按摩操,双手搓热,轻轻地从上至下按摩宝宝的四肢、手脚、胸腹、后背,动作轻柔的给孩子训练触觉。
同时可以轻唤宝宝的名字,告诉他你在做什么,或为他念一段上口的童谣。或是抱着孩子旋转,将他举高,在保护下提供前庭刺激。也可以给宝宝准备颜色鲜艳、声音适宜的摇铃,让他抓在手心里摇一摇。还可以在旧手套的各个部分缝上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碎片——法兰绒布、丝、棉、尼龙布、灯芯绒、天鹅绒——每个手指上的碎片都缝结实,然后让宝宝触摸感知不同材质的布料,看不同的颜色。让宝宝去触摸及抓握,都是训练精细动作及触觉的较佳选择。
6个月~1岁
此阶段的宝宝开始可以移动自己的身体。
肚子贴地爬行以及手掌和膝盖撑地爬行时,大脑会接收本体觉,前庭觉和视觉的感觉刺激,同时了解环境中物品与自己的空间关系,以及对自己身体位置的知觉。
此时让宝宝双手并用拿起奶瓶或者用手抓起手摇铃,由一手换到另一手,这些动作都是对日后感觉统合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平时收集一些宝宝喜欢的瓶子和玩具,用绳子把它们系在一起,留出足够长的一段绳子,让宝宝可以拉着这些玩具玩,来锻炼孩子的肢体协调力和听知觉能力。
1~2岁
这个阶段的宝宝虽然还会时不时地把东西塞进嘴里,但往往只咬一下就拿了出来,并且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把玩,还喜欢用手到处去触碰东西。
这正是培养手掌触觉辨识能力的大好时机,帮助宝宝稳固精细动作的基础。
比如,在吃饭时让宝宝自己抓饭吃,让他感觉什么是“热”。在洗手时,把手放在清凉的水里告诉他什么是“凉”,促进宝宝手掌触觉的发展。
妈妈还可以跟宝宝一起用玻璃丝串扣子、串洞,或者让宝宝拿着笔涂鸦,培养宝宝精细动作发展。
2~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可以单独活动每一根手指,也可以协调几根手指的活动。
因此,可以有意识的给孩子玩拼图、穿木珠、魔力沙和黏土等需要动用一点点脑力的小玩具,提高孩子的进行动作完成能力。
可以让孩子独自上下楼梯、金鸡独立、蹦蹦跳跳,改善孩子的身体协调性,改善前庭觉和本体觉能力。
另外去儿童游乐场玩是2~3岁幼儿较兴奋的事。
无论是滑滑梯、荡秋千、攀爬架、浪板、跷跷板等,都是感统训练不错的选择,培养平衡技巧与双侧动作协调。
3~6岁
3岁之后,孩子的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更强,家长要让孩子多运动来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比如,很多孩子喜欢钻来钻去,在楼梯里爬上爬下,那家长不必刻意阻止。
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大运动的感统训练,比如,练习单脚跳,让他们跳起来用头去顶悬挂在空中的球等。
而在精细动作方面,3-6岁的孩子双手协调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可以自己动手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脱衣,穿袜穿鞋,整理玩具,洗手吃饭。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一些训练精细动作的游戏,比如穿珠、夹豆、涂色、描线、拼图、剪纸等,更好地开发孩子手的功能,为入小学之后握笔写字奠定基础。
6~9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旦进入小学,感统失调的表现就会突显出来,这时要积极参与感统训练,抓住脑发育关键期。
6~9岁的孩子平衡能力、运动能力有所提高,就可以鼓励参加各种球类活动,如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尤其是排球、网球和羽毛球,可以几个人对打,也可以对墙练习。
球类运动对小肌肉、大肌肉协调以及反应速度、灵活性都很有帮助。
要是想亲子互动强的话,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抛球击掌,准备一个质量较轻的软球,将球抛向空中后击掌数次,之后接住球,击掌次数多者获胜。
游泳也是这个年龄段训练感统的一种选择,在游泳过程中不仅全身都在动,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能够得到提高,而且由于水对孩子皮肤的特殊抚触作用,他们的触觉防御也会大大降低。
9~12岁
这个阶段孩子的问题更加突显,解决的难度也会变大,因此要把握好感统训练的较后阶段。
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进行爬山,这是一项能促进身体双侧协调类的感统活动。
高山上的远眺近看,对于孩子眼部肌肉的锻炼非常有益,有助于孩子视觉广度,视觉灵活调焦等多项视觉能力的提升。
不仅如此,跆拳道、柔道也是训练感统的选择,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锻炼大脑,不单是骨骼肌肉的收缩,也是视觉空间感知、本体觉、触觉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感统运动,主要是以运动和感知的形式对前庭觉/触觉/本体觉这三大感觉系统进行优化提升,但在实际运动中都会伴随多感觉的参与训练。
感统运动遵循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现状来进行,什么年龄做什么感统运动,都需要家长们合理规划按照规律才行。
较后再次强调一下感统训练的科学时间段:
0-3岁,是感觉统合失调的预防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各项感觉统合能力在慢慢发展,如果在这个时期给予孩子一定的感统刺激,可以预防日后出现感统失调。
3-6岁,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黄金期
在这个时期,给予孩子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定制式训练,可以快速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专用神经通路随感觉整合而增多,并使大脑五个语言区都发育成熟并建立联系。
这个时期是儿童语言、智力、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6-12岁,是感觉统合训练的弥补期
需要力度大,密度强的训练。
在这个时期,儿童已经具备了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部分行为及心理已经形成。
想要改善感统失调,就需要高强度的训练方案,让孩子接受大量的感统训练刺激,从而提高孩子的感统能力。
12岁之前是孩子感统训练的关键期,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替孩子抓住,切莫错过哦!
全国一家1:3定制式感统教学
根据孩子的测评结果、具体的行为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引导、训练要求都会进行个性化、专业化的授课和课后跟踪,全方位的为每位孩子提供高品质的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让每一个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进行更针对性的训练,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