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网络游戏成瘾;性别差异;诊断标准;奖赏回路
最近两年与网游成瘾者一起工作的机会比较多,也在尝试应用EMDR技术来帮助这些来访者。
在网络和现实里,经常有朋友询问如何判断网游的“成瘾性”?
是看消耗的时长吗?每天玩15个小时算不算成瘾?每天玩20个小时呢?参加工会战、刷副本连续3天3夜不下线呢?
是看能否产生实际价值吗?游戏是有些玩家的职业,他们可能无法入选电竞战队,但是做的是运营、宣传、自媒体等工作,天天大部分时间都要和游戏打交道,这个算依赖吗?
是看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吗?经常有新闻报道,某未成年人盗用家长的网银给游戏充值,数额巨大,这个算依赖吗?如果算,那些盗刷家里的钱打赏主播当榜一大哥的,怎么不见有个“网络直播依赖”?
网络游戏成瘾的认定标准
如果检索一下PUBMED,您会发现“网络游戏成瘾”(Online game addiction)的上位词是“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而非“游戏成瘾”(Gaming addiction)。
“游戏成瘾”的规范名称是“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虽然在ICD-11里对其内涵提到“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似乎“网络游戏成瘾”也应该是“游戏成瘾”的一个类别;但是临床应用研究还是认为网络游戏的核心动机在于“网络”而不是“游戏”,因此将网络游戏成瘾,归并到网络成瘾的范畴。
如何界定玩游戏的行为和成瘾行为?
简而言之,成瘾行为的动机在于,驱动其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已经不再是“玩游戏”了,套用个时髦的说法,他“忘记了初心”。
网络游戏成瘾的标准如下:
1、过度投入或沉溺(Pre-occupation)
个体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中。
2、戒断反应(Withdrawal)
当个体无法继续玩网络游戏时,会表现出易怒、紧张或者抑郁等负性情绪特征。
3、耐受性(Tolerance)
个体为达到自身的满足感,不断寻求更长的网络游戏时间、高级的电脑设备以及更全面的应用软件等。
4、无法停止(Reduce/Stop)
指个体无法控制自身的冲动性上网行为或减少玩网络游戏的时间。
5、不可自拔(Continue despite problems)
即使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个体遇到困难或失败体验,也仍执着于继续玩网络游戏。
6、回避其他活动(Give up other activities)
个体对其他社交等娱乐活动丧失基本兴趣。
7、欺骗(Deception)
个体在涉及到网络游戏的娱乐时间的问题上会刻意隐瞒。
8、逃避消极情绪体验(Escape adverse moods)
个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以此逃避或缓解消极情绪,如无助、内疚、焦虑或抑郁等。
9、影响社交/职业发展(Risk/lose relationships/opportunities)
过度地玩网络游戏,会破坏个体的人际关系、降低工作学习活动效率或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
网络游戏成瘾的后果
网络游戏成瘾者相对于正常健康者来说,有显著的更多的社会的、经济的、婚姻家庭和工作上的困难。
网游成瘾者通常情绪不稳定、易怒,且患有睡眠障碍等并发症;网游成瘾青少年患有更严重的抑郁、焦虑症状和社交恐惧等多种问题,在校的学业成绩也不如普通学生
网游成瘾已经给人们造成了众多的负面影响,并且这些问题与物质成瘾者的问题具有相似性。
2013年5月,美国精神卫生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提议将网络游戏成瘾收录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附录中,并将网络游戏成瘾作为一种需要更多实证和临床研究的症状。
201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inazation,WHO)宣布:游戏障碍(即游戏成瘾)将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游戏成瘾正式被归类成为一种精神疾病。
传统物质成瘾的性别差异
在讨论网络游戏成瘾的性别差异之前,我想先谈谈毒品成瘾这类更常见的物质成瘾行为模式。
成瘾研究中以前很少关注到女性群体,大部分成瘾研究的被试以男性群体居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成瘾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性别差异上。
多项毒品成瘾的研究结果表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对毒品成瘾,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更勇于承担未知的风险,更能够大胆尝试毒品;男性一旦沾染毒品,最终很可能发展成毒品成瘾。
这一临床观察结果得到了生理研究的支持,即毒品成瘾的性别差异是由个体的大脑组织的差异和个体内雌性激素水平的差异,二者共同导致的结果。成瘾的性别差异尤其体现在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男性和女性群体之间对多巴胺神经元敏感性的差异,导致了个体对毒品吸收程度的差异。
也就是说,毒品成瘾的性别差异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性别差异引起的,主要是因为神经系统的雌性激素水平调节着个体对毒品上瘾和复发的易感性。
杏仁核等与奖赏系统相关的脑区,在毒品成瘾的性别差异中占据重要位置。
行为障碍(依赖)的性别差异
网络游戏成瘾行为,常以病理性赌博来进行对比;因为学界认为这两种病态行为在生理机制和心理动机方面均具有很高的近似性。
病理性赌博成瘾的相关研究显示,男性病理性赌博成瘾和其冲动性行为障碍有关,而女性赌博成瘾和其情绪焦虑、抑郁症状等影响因素有关。
男性的睾酮激素水平,降低了个体对赌博的惩罚结果的敏感性,增强了男性赌博成瘾者对赌博的奖赏结果的敏感性。
赌博成瘾的性别差异与个体的情绪障碍、人格特征有关,女性参与赌博是她们逃避问题或者处理社交孤独的一种手段,而男性参与赌博则是为了寻求风险决策过程中的兴奋感、刺激感。
这就提示我们,赌博成瘾疾病的干预治疗必须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不解决情感宣泄和社会支持的问题,单靠药物无法达到稳定改善。
与病理性赌博一样,男性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女性。一项韩国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中2.8%的学生是网络游戏依赖者,其中72.4%为男生,女性成瘾率仅为男性的一半。
网络游戏的差异,是由于女性和男性使用网络习惯的差异所导致的,其影响因素包括:使用网络时间长短的差异,使用网络目的及方法的不同等。一般而言,越长时间上网,越容易引发网络成瘾的现象,这个现象在男性群体中更为突出。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男性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来进行社交和追求成就感,他们更青睐于用网络进行在线讨论。
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以下方面:
行为自知力执行控制能力个体情绪冲动性程度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是否伴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等。
上述研究结果都是基于行为观察和经验总结,下面列举客观研究结果。
早在2007年,研究人员就发现男性网游成瘾者,在中脑边缘系统等和奖赏系统相关脑区的激活程度和功能连接强度,二者均高于女性网游成瘾者;这部分脑区与动机水平和奖励回馈通路有关,也就是男性成瘾者具有更强的动机水平、对奖赏有更高的价值评估。
研究人员也发现,男性网游成瘾者的杏仁核、海马、脑岛、眶额叶、纹状体等脑区的激活程度更不稳定,这个研究结果支持我应用EMDR技术来帮助来访者。
篇幅有限,后续文章中,我准备就男女两性在网络游戏成瘾的脑结构和功能机制方面的差异,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讨论。
此外,我也想聊聊游戏设计背后的心理学机制,看看为啥这个东西能让人沉迷其中,以及学习、工作中能否借鉴这种心理动力机制。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