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圆(八月十五中秋节歌曲)

八月十五月儿圆(八月十五中秋节歌曲)插图

中秋月饼香满院(农民画) 朱锦明 作

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十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大规模过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于宋朝,到明清时已经成为与春节、端午节齐名的中国三大节日之一。因长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圆人亦圆,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期盼丰收和幸福。中秋祭月还有不少讲究。自古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说法。传说嫦娥在广寒宫里待久了,每天只看着吴刚,久而久之,脾气变了,见了男人很害羞,因此摆供、上香、撤供乃至分食供品等全是家中主妇的事儿,男性只是陪祭而已。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担任主祭的女性必须要穿上新的衣服或裙子、花鞋,以讨得女神的欢心,求得全家平安。

中秋节的瓜果供品还有不少文化意义上的象征,西瓜象征团圆、石榴象征子孙满堂、柿子象征事事如意、红枣象征早生贵子、栗子象征儿孙早日成家立业。但“甜梨不供月”,因“梨”谐音“离”,有悖中秋团圆之意。中秋节的高潮是八月十五夜,全家要吃团圆饭。此时,如有亲人外出未归,席上必须要放上一副碗筷,以象征阖家团圆。

八月十五月儿圆。在我的老家西宁市湟中区,八月十四的这一天人们就忙上了,男人们上街或到村里的店铺割肉、买水果,以备晚上祭拜月神用。女人们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蒸月饼,这也是她们在一年当中第三次展示手艺了。月饼分大月饼、小月饼。大月饼一层蒸笼里只蒸一个,小月饼根据蒸笼的大小和家里人的生活习惯而定,一般可蒸4至8个不等。蒸月饼的面必须是上好的,否则蒸出来的月饼不好看,也不好吃。一个月饼被卷了好几层,每层都搽了食色,食色一般用的是红花、姜黄、香豆粉等。爱吃甜月饼的还要蒸上几个既搽了食色又放了红糖或白糖的月饼。月饼搽好了,也抟得圆圆的了,表面再裹上一层面皮,上面开始贴用面做成的面花花。做面花花,更能显示女人们的智慧与技巧。有的做成龙,有的做成小兔子,有的是牡丹,有的是菊花,也有的是梅花,一律搽上食色,灿灿烂烂,惟妙惟肖,简直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有的妇女别出心裁,还贴上蟠桃和小蛇的图案,企盼通过祭拜月神早日生个胖胖的孩子。

晚上,一轮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尖上悠悠升起,柔柔的银辉洒满大地之时,也就是祭月、赏月、玩月的时候了。人们在院子里摆上供桌,点上香烛,献上月饼、果子,遥祭悬挂在浩瀚宇宙里的那一轮银盘。渐渐地,月亮升到半空中,家里的主妇和其他女人们先给月亮磕头,然后便掰些月饼、切些瓜果抛向空中,让居住在月宫里的嫦娥、吴刚和小兔子享用。祭拜毕,主妇便按实有的人数切月饼,分西瓜,给离家在外的亲人也分上一份,放在供桌上。

八月是一年当中的丰收季节,因此在我的家乡湟中农村里就有亲朋好友、亲戚本家在农历八月“打平伙”的习惯。十五的前几天,人们就着手准备了,发通知,下请帖,约定时间,然后大车装,小车载,浩浩荡荡开往山林或河滩湖畔,埋锅造饭,畅饮美酒,乐上一天。

湟中还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小孩儿八月十五晚上可以到别人家去“偷”月饼、供果,只要不拿其他东西,主人一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干涉。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过去后,人们又开始了繁忙的秋收打碾、冬储冬藏。

作者:曹启章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