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呛了!
没有烟道的底商是如何注册下饭馆的?
“放管服”不能“放”过头了
28日上午,济南华山片区中海御山首府一楼底商一餐饮店发生煤气爆炸。在查清了爆炸原因后,更多人纳闷:该商铺是住宅楼的底商,而且没有烟道,是怎么注册下餐馆的?市场监管部门有没有责任?
29日,记者询问历城区行政审批局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相关办理窗口。营业执照窗口工作人员表示,住宅楼的底商不能开餐饮店,不过,目前营业执照的申请可以网上提交材料,窗口只负责网上审批,不会到实地查看。“从2017年开始,办营业执照的时候,不需要拿房产证或租赁合同来,只要求办证人承诺地址和房子的性质,并承担法律责任。我们主要看是否是经营用房,里面没有是否是底商的选项。”该工作人员表示,在接到材料之后会问问地址所在的街道办,房子是否可以开餐饮店。
“现在问街道办的话,他们会说住宅楼下的底商不能做餐饮。”不过,该工作人员也坦言,在此之前确实要求不那么严,也确实有一些在住宅楼下的底商办理了餐饮营业执照。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在住宅楼底商经营餐饮店的店铺并不少。
记者查询发现,2012年11月,经过修订后的《济南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始实施,首次明确了4类禁止从事产生油烟臭气餐饮行业的场所:不含商业裙楼的住宅楼、未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与居民住宅楼等环境敏感目标水平间距小于9米的场所。同时要求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设立专用烟道的意思是商业用房与住宅用房之间的烟道是分开的。严格来说,直接从店里通到一楼户外的排烟管道并不真正的专用烟道。这里说的专用烟道应该是单独通到楼顶的一个烟道。”山东省建筑设计院的一位建筑设计工程师向记者解释说。
历城区行政审批局环保窗口工作人员表示,申请人只需要在网上提交一份油烟处理、废水处理情况介绍的备案,后续的核实和执行则是城管部门负责。
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目前职能部门都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但任何政策都需要把握好度,如果过度“放”而“不管”,那就会造成市场秩序和环境的后遗症。没有专用烟道的住宅底商能顺利注册下参观就属于这类后遗症,带来的爆炸应该惊醒管理者。
太坑了!
花46元签收快件
里面竟然是传单
7月26日,济南的魏女士正在公司上班,一位快递员给公司送来了一份快递。与一般的快递不同,这份快递的面单上写着“代收货款46元”。
“我一看快递从湖北武汉寄来的,收件人是公司法人的姓名,收件地址和联系电话也完全正确。”魏女士说。虽然心中有疑惑,但是因为担心是公司法人的商务要件,魏女士还是付款签收了快递。
但是打开快递之后,里面装的内容,却令魏女士万万没想到。“里面装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与公司业务有关的重要文件,而是一份名为泓哲影视公司的宣传单页。”“看到宣传页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被骗了,因为收件人是公司领导,不收的话担心错失重要的商务文件,感觉对方就是在利用这种心理。”魏女士说。
记者打通申通快递公司的客服电话,针对市民遇到的此类情况,申通客服工作人员表示,按规定文件类快递因为机密性是不能拆开验货的,而且对于来源不明的快递,消费者有权利拒绝签收。
关于46元的费用比平时高出很多的问题,客服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公司规定,文件类的到付快递,费用是不超出20元的。魏女士的快递其实是属于代收货款的快递件,所以费用才会比平时高,而代收货款的费用最终归寄件人所有。这更加证明这件快递是一个“诈骗陷阱”。
客服工作人员介绍,如果遇到类似诈骗事件,最好是拒绝签收,如果已经签收,可以立即跟派件的快递员协商解决,也可以拨打投诉热线解决。
真是太可恨了,这“快递诈骗”玩出了新花样。以后大家可要长个心眼,不明来源的快件坚决拒收,不能让这些坑爹的骗子占便宜。
太凉了!
暑期探访冰工厂
每天产冰近十吨
入夏以来,济南高温预警频发,气温直逼40℃。7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清区的一家制冰厂,在热浪滚滚的天气下,济南的用冰状况到底如何?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进入食用冰车间,首先记者被要求穿上白色的工装。“因为这里都是直接入口的冰块,所以对卫生要求很严格,口罩、帽子、工装都要备上。”经历紫外线、酒精等消毒等环节之后,记者终于来到了食用冰车间,一进入车间,就感受到了丝丝凉意,“车间的温度在零下1到2度左右。”制冰厂负责人周先生说,机器的满载生产能力是10吨,从机器外壁摸起来凉飕飕的。
记者注意到,在食用冰车间包装完后,这些装满冰的袋子会被直接运输到距其一门之隔的冷库。一打开冷库的门,伴随着迎面而来的白雾,还有强烈的凉爽感。冰库并不大,周先生介绍说,“冷库的温度在零下十几度,起到的是遇冷定型的作用,因为无论加工还是运输环节,都比较容易化,所以需要在冷库放置8到10个小时才能对外运输。”周先生告诉记者,因为食用冰车间及冷库的温度偏低,所以为了工人的身体健康,这两个地方的工作时间都是2小时一换班。
在制冰厂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记者换上工作服,感受食用冰从冰块出来到运往冷库的整体环节。经过再一次的“全副武装”及消毒后,来到了食用冰车间。
站在冷库门口,将一袋袋5公斤的冰放进去,记者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半边酷暑,半边冰爽”,探出身体拿冰的时刻,在阳光的照耀和高温的作用下十分炎热,可是进入冷库内,就能感受到钻入身体的凉风。
出出入入后,即使是在冷库内干了没多久,衣服冷飕飕,但身体却出了汗。真不容易!以为夏天在制冰厂工作很舒服,没想到这么辛苦!
“一半是酷暑,一半是冰窟”,这不仅仅是感觉上的错位和错乱,忽冷忽热,时间久了对身体也不是“好玩”的。当人们在喧嚣的酒吧和夜市里,喝着加冰的酒类饮料嗨爆时,别忘了还有一群用辛苦“冷汗”奉献凉爽的人。
为劳动者点赞,为同样是劳动者的体验记者们点赞!
齐鲁晚报《今日济南》封面编辑 翟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