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七一学校)
一进二十四中,就能感受到一种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气氛。学校纪律严明,政治空气浓厚,老师们兢兢业业,工作热情很高。后来才慢慢了解了二十四中由部队子弟学校演变而来的过程。
二十四中的校址解放前叫西南兵营。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侵华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驻地,是关押杀害抗日志士的魔窟(青年改造所)。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第三军大本营。解放石家庄时,解放军战士们在这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鲜血。
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这里被华北军区接管。军区抗敌剧社、电影队都进驻这里,就是后来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军区战友文工团。他们和中央军乐团都是从这里走向北京的。老一代的电影人谢晋、贺绿汀、胡朋、田华、于兰等都是从这里走到北京的。这里是新中国有声电影和中央军乐团的摇篮。
1952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在华北新建和扩建四所部队干部子弟学校,即石家庄“七一”、北京“八一”、天津“红光”和太原“育英”四所学校。在确定石家庄这所学校的名称时,华北军区党委根据朱德总司令的提议,确定“七一”为新建子弟学校校名——华北军区七一学校。这是全军建制上唯一的一所以党的生日命名的部队干部子弟学校。
当时从部队来的老师都是现役军人,由军区干部部任命。同学们都享受供给制(1956年实行薪金制后停止)。老师除文化条件、政治条件外,还有一个条件,必须会讲普通话。
1953年毛主席60岁生日,华北军区七一学校的学生们将他们的手工劳作成果寄到北京,给毛主席祝寿(这在党内是禁止的)。毛主席破例收下了,非常高兴,并给同学们回了信,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了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这封回信当时就贴在校门口。
1955年,华北军区七一学校改名为北京军区七一学校。1958年,中央军委贺龙、罗荣桓、聂荣臻三位元帅在罗瑞卿、杨成武等将军的陪同下,来学校视察。他们进教室、下食堂、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使师生们受到极大鼓舞。在我军历史上,几位元帅同时视察一所普通的子弟学校是绝无仅有的。
1964年北京军区七一学校奉命交石家庄市教育局管理,改名为河北石家庄七一学校,1968年改名为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学校东西与南北各长500米,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占地近400亩。当时在校学生3000多名,是石家庄市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条件很好,教室、宿舍都装有暖气,这在当时也是独有的。
我1972年来到二十四中任教,作为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的老师,我感到十分自豪。学校的老师大部分是军人出身,军人气质十分明显,像韩磊老师、申效文主任、王玉林校长等等都是军人出身。
在二十四中,我接触最多的是韩磊老师。他是我们的年级主任,我一进学校就在他领导下工作,去五七分校又是他带队,我和他住在一个宿舍。在韩磊老师身上,体现着典型的二十四中部队传统的特色: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扎实,做事严谨细致,工作认真负责,很有魄力。他处处以身作则,在分校劳动时,年近五十岁的韩老师,同我们一起担土造地,一起肩扛石头筑梯田,干得比谁都起劲。
韩磊老师看我非常热爱老师工作,就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当好班主任。印象深刻有如下几点:对学生要严格管理,不能放任自流;要培养良好的班风,注重养成教育,尤其是一个新班,班风的树立极为重要;要多讲道理,少搞强迫命令;对学生要真诚,要推心置腹,不能虚情假意;要发挥班干部作用,不能事事由老师包办,等等。韩老师教我的,我认真去实践,这不仅让我在学生管理上取得了实效,对于提高我的工作能力、走好我的人生道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韩老师的教育,让我终身受益。我1974年底离开二十四中,在这里工作时间很短,但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95年二十四中成为省示范性学校,2000年又被授予全省首批示范性高中。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之际,经石家庄市政府的批准,学校又恢复了“石家庄七一学校”的名称。
愿石家庄七一学校永远保持部队的光荣传统,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中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