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民俗管窥
——闲话土地老爷
李永生
在邳州,农村有人去世,应祭奠程序的需要,一定要搭一座土地庙。就是在村头三岔路口,或用几块土坯和水泥瓦搭垒,或用蒲苫子围着一把椅子,用火纸写上“土地老爷之位”放在椅子上。这便成了祭奠的一个场所。
土地老爷是送葬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这种风俗从古流传至今。这种习俗起于何时,没有准确的考证,或许从人类有了祭奠活动之后,便逐渐形成了吧。
神话故事《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天仙配》里的七仙女都和土地公公有过交集,或向他搜集当地治安情报,或要求他帮助办事,这实在是一位不可缺少的小人物。
土地老爷
土地老爷,又叫土老爷、土地、土地公公。这位“土地神”是另一个世界里级别最小的基层官吏,并且是永远没有升迁机会的小官。办公地点在寒酸的土地庙,官不大,管事不少。
他的职责范围很广,辖区内的“阳间”、“阴间”大小事都管。他要保护乡里苍生的健康安宁,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他还是“地府”的行政神,掌管辖区内死者的户籍,定期向顶头上司“城隍”汇报。所以乡村里有人去世,支起土地庙,请来土地神位,上报消除死者的户籍也就是“名正言顺”的了。
土地老爷身世复杂,出生于“多个朝代”,历史也不清白,至今没有定论。但公认他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初二,得道成神的日子是农历八月十五。传说很多,仅举几例。
土地神即社神。相传,社神有两个:一个是句龙,一个是禹。这两位名气太大,逐渐隐退,很少人知道。
流行最广泛的说法是:
一,土地老爷,唐朝人,姓韩。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亲叔,韩湘子位居仙列后,举贤不避亲,也想成全其叔父成仙。在天庭,其叔父水土不服,不争气,凡心不退,心里老惦念人间的媳妇。韩湘子觉得叔父是“西瓜皮钉鞋掌”——不是成仙的材料,难以留在天上,一气之下,袖子一挥,便把叔父掸回人间,降级到基层成了土地神,可以与爱妻朝夕相处了。
二,周朝有一位总税官叫张福德,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在位期间,极力减少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受百姓爱戴,高寿一百零二岁。去世后,有一穷困潦倒的草民,因曾受过张福德接济,感其恩,用四块大石头围成石屋奉祀,石屋就成了土地庙。草民后来由贫转富,邻里认为这是福德大人的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三,周朝的张福德是一个上大夫家里忠心耿耿的家仆。主人在外地做官,留下家中幼女,张福德带女寻父。天有不测风云,路上突遇暴风雪,张福德脱衣护主,因而冻死。其情感动上天,受封“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主人也感念其忠诚,随建庙奉祀。周武王受到感动曰:“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福德祠”里的土地公公都是戴着宰相帽的,但只是和宰相平级的空头荣誉。
随着朝代的更替,一个“福德”土地爷已不能满足各地老百姓的要求,土地公公的选拔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变化。民间把加入土地爷的条件放宽,只要百姓需要并喜欢,不需要谁批准就可以供奉。各种人才汇聚在百姓的视野里,只要生前行过善或廉正之官都可进入土地神之列。庞大的队伍里有唐代文人韩愈、南宋抗金英雄岳飞、东晋广陵人因追贼而死的蒋子文等等。但对久经考验的“福德土地爷”的尊崇依然还是民间的主流。
从南宋开始,土地庙里又增添了土地奶奶,解决了土地爷的寂寞问题。土地公公希望人人有钱,个个愉快,生活富足。但土地奶奶和丈夫同床异梦,与其大唱反调,坚持人间应该有穷有富,担心大家都富裕,“以后女儿出嫁,没有人帮忙抬轿子。”土地老爷是个“帕耳朵”,为了安定团结只好屈从,违心地取消了共同富裕的观点,所以人世间才有了贫富悬殊。土地奶奶因心术不正,自私狭隘,不受人们待见,多数土地庙都不肯供奉,单单供着心善仁爱的土地爷。土地庙门两边常有对联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看来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爱憎分明。
土地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邳县不少村庄建在村头的土地庙大都还在。如官湖街的桥南头,向东通往东滩子的大路北面就有一座,笔者上小学时,每天要从庙前经过。镇子的沟西村靠大路边也有一座,路过时也时常碰面。正规的土地庙多建在稍高的土台子上,长、宽约两米,是灰色砖瓦建筑,庙里边砖砌的祭桌上供奉着一尺多高的土地爷塑像。
破“四旧”时,土地庙消失了,但土地老爷在人们的脑海里依然顽固地存在,农村有人去世,还要临时搭建起小小的“土地庙”。所幸土地爷不在乎工作地点的恶劣,接纳香火后,尽心尽力去替人做事抚慰心灵,至于事情办得如何,无人知晓。
进入新世纪,有的地方又建起了土地庙。这些土地庙修得都不大,只有四、五平方米。砖头、水泥结构,庙顶是黄色琉璃瓦起脊,四周墙壁贴有磁砖。里面供有土地老爷的塑像,供台上还有香炉、水果,庙门上张贴祝福、祈求平安一类的对联,地面上还有放过鞭炮的痕迹。这些土地庙都是本村百姓自愿捐资修建的,有立在旁边刻有捐款人的石碑为证。
“土地”是一种信仰和文化
“土地爷”在民众的心目中是地方的保护神。信奉的人数较多,堪比基督徒信奉耶稣,佛教徒信奉释迦牟尼,伊斯兰教徒信奉穆罕默德。
信奉“土地老爷”是民间朴素的信仰之一,这种信仰源远流长,远早于各种宗教。我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就是起源于人类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土地生长万物,包括人类,她是万物之母,没有土地何谈人类?
古代皇帝大都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会繁荣,子民安居乐业。都曾率诸侯、群臣虔诚地祭拜“社稷”。北京修筑精美的天坛、地坛就是最好的物证。北京的先农坛,就是皇帝亲自扶犁耕地、播种,祈求丰收的地方,这些足以说明统治者对“土地”的尊崇。“社,地主也”,“社”即社神,“稷”就是谷神。后来逐渐将社神“人格化”,“人格化”的社神就成了当地的土地神。民间也仿照祭拜“社稷”,祭礼土地神。祭祀是表示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逆自然规律与天对着干,与地对着干,终究要受到惩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土地爷的祭祀时间,多在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也有的是初二、十六)。这位一乡一里之神,掌管着与人生计息息相关的土地。人们之所以笃信这位神明,是因为希望他保佑家中老幼健康平安,保佑庄稼有好收成,保佑做生意盈利,保佑外出旅行平安,保佑不受邪魔的侵扰。
对“土地老爷”的祭奉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如同流传于世的各种神话故事一样,甚至比神话故事更深入人心,更具有群众基础。普渡众生、双耳垂肩、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如来佛”,面目狰狞的各种“金刚”等等,都是工匠们凭想象塑造出来的。“土地公公”也是人们想像出来的,性格应该也是温厚笃实、心肠善良、乐于助人的。所以人格化了的“土地神”就是一位头戴大夫帽,帽檐布须下垂抵肩,身着长袖便服,脸庞圆而丰盈,笑容可掬、福态吉祥的老人。
有些较豪华的土地庙里,还有其他的“神”与“土地老爷”作伴,也有的“土地公”身边有老虎相伴。老虎是土地爷为民除害的得力助手。
土地庙又叫福德祠、福德庙。福和德相连,这是古人的智慧。实际上是规劝人们做人先要崇德,告诫人们有“德”才有“福”。用仁、义、礼、智、信规范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有“福”的目的。这也是儒家文化的具体渗透,也隐含着佛教“因果报应”的成分。社会的安定少不了这些心灵鸡汤,几千年传统的文化魅力有时能胜过强制性的政治说教。
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