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2023年杭州商场客流量排行榜》中,通过对杭州商场的客流数据进行排序,得到了杭州最受欢迎商场排行榜。这篇文章意外得到了很多人的转发和评论,其中的质疑也不少,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其中反应比较集中的问题略作解释。
大家反应最集中的,是为什么西溪印象城没有排进前十?
我们拿日均客流第十的EFC LIVE 欧美广场作为对比,以下是二者在一个月内每天的客流量,如果只算节假日客流的话,西溪印象城绝对能排进前十,但由于西溪印象城靠近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客流集中在周末,工作日客流几乎只有节假日的一半,所以若以月均计算,反而不如依托周边密集办公客群的EFC LIVE平稳。
所以从杭州本地人的体验而言,西溪印象城绝对应该榜上有名,这并没有错,只是统计的口径不同而已,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周末去的,感受到的都是周末的盛况,而在上文中,统计的口径是“日均”客流。这也就成了感性认知和理性数据之间差异的好例子。
质疑第二多的是为什么湖滨银泰in77排名如此靠后?
这其实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我在文中明确说过:“如果我们将杭州湖滨银泰in77看作一个整体,那么他就是杭州当之无愧的商场之王,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所以靠后也同样只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我把五个区分别当做独立的单体商场去做的统计。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标题里提到的问题,谁是杭州最“大”的商场?当然,这里的“大”并非指客流多少,而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商场的辐射能力。
从消费者的视角看,即消费者愿意忍受多远的路程去商场,也代表着这个商场对目标客群的吸引力。
从商场的角度看,即商场能在多大的范围内吸纳客户。这一点对商场的选址和竞争分析颇有影响。当我们要分析一个商场的周边环境时,通常都是以商场为圆心画一个半径5km或25km的圈,但具体这数怎么来的?只能依赖商场自己的经验判断,很有可能一开始的预设就不对。
为此我们提出一个客观量化的指标来定义一个商场的【辐射范围】—— 能覆盖50%商场客源居住地最小半径。这里的客源居住地数据和客流数据一样,来自腾讯数据魔方。
有了确定可量化的指标,其中繁琐的计算就可以交给极海吧。
客流越大的商场辐射范围越广吗?
在计算结果出来之前,我深以为然,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下图中每个点都代表着一个杭州日均客流超过3000的商场,横坐标是商场的日均客流,纵坐标是商场的辐射半径。
如果客流越大辐射范围越广,那么这些点就应该呈现一条斜向上的带状分布,但实际的分布却整体呈现一个三角型的模样,仅从相关性而言,二者可以说是毫无关系。只能说,客流越大,辐射半径越趋于稳定,客流越小,情况越复杂。
细想一下,这个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承接最大客流的商场往往都是面向大众客群的综合性购物中心,对这类客群的一般需求而言,自然是越近越好,只是因为这类商场往往规模大,品类全,人气高,所以格外有吸引力而已。典型如滨江天街、西溪天街、萧山万象汇等,相比于湖滨银泰城市级别的影响力,这类商场的地域性更强,辐射范围更小,属于区域性强势品牌。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龙湖天街的运营水准真的很稳定,分布在不同城区的天街辐射范围竟然都能控制在6km上下。
而对客流不显的商场而言,就各有各的原因了。
辐射范围小的,既有可能是运营不善,根本无法留住人;也有可能本就是服务周边居民的社区型商场,区分优劣的关键在于,这类商场能否形成“复购”。这里我们用圆的大小指代客流月到访频率,圆越大代表到访频率越高。
不难看出,客流规模小,辐射范围小的商场的客流普遍到访频率更高。以同人汇邻里中心为例,他的辐射半径仅为1.9km,主要服务于周边社区,客流月均到访可达1.9,即高于湖滨银泰的1.3次,也高于滨江1.5次,追求复购正是小商城的生存之道。
而对于流量小但辐射范围大的商场而言,既有可能是选址投机,不是他吸引力大,而是他挨着吸引力大的别人;也可能是他区别于综合型商场,属于受众更加高端的精品商场,或者受众更加狭窄的专业型商场。
相信你一定注意到上图中有一些辐射范围很广,但到访频率也很高的商场,这里我将其中比较突出的商场用橙色标识出来,这些商场大都以专业型市场为主,在杭州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服装产业市场,这类商场的主要受众主要在B端,所以客流不大但黏性极强,以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为例,该商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服装一级批发与流通市场之一,其辐射能力也不仅仅局限于杭州。
谁是杭州最“大”的商场?
那么谁才是杭州最“大”的商场呢?当之无愧的,毫无疑问是湖滨银泰in77,不仅客流量大,辐射范围也达到10km上下,因此在整张图中脱颖而出。
其中的原因相信熟悉杭州的朋友都不会陌生,湖滨银泰位于杭州湖滨商圈,既是杭州核心商圈,也是外地游客打卡必到的地方,实际上这一商圈的其他商场,如工联CC辐射范围也非常类似,只是湖滨银泰更具代表性而已,可谓占尽了城市的地利。
排在其次的,是杭州嘉里中心,拥有仅次于湖滨银泰的城市级影响力。但受限于嘉里中心的高端定位,受众更小,在客流规模上略逊一筹。
但如果不考虑客流量,仅以辐射范围论,杭州最“大”的商场却是坐落于飞来峰灵隐寺售票处旁,人如其名的“隐市”。这个商场面积不大,商户不多,甚至客流量也不高,但就是来源广泛,隔着二三十公里仍有大量住在钱塘区和萧山区的客群到访。
相比与之接近的西湖天街,客源居住地大部就分布在商场周边。当然,这里有必要略作说明,考虑到西湖天街的体量,钱塘区去过西湖天街的人怕是要比隐市多得多,图中的热力也只是相对自身而言的高低分布而已,并不代表绝对值。
当然,隐市的“大”多少也有些胜之不武,与其说是他辐射范围大,不如说是灵隐寺的影响力强,在很大程度上蹭了灵隐寺的客流。同样的道理,西湖国贸生活广场挨着杭州站,也是其辐射范围广的重要原因。
紧随其后的是宜家,这个自不必说。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奥特莱斯,这是一个从商业模式上就立足于城市级辐射范围的商场。奥特莱斯吸引顾客得关键在于汇聚世界知名品牌的同时保持价格低廉,能做到这一项的重要原因便是远离市区,地价便宜,因此能够吸引整个城市的客源,在辐射范围上与湖滨银泰相仿。
经验之谈:一个商场的辐射半径到底应该画多大?
虽然不同的商场情况不同,但平均而言,却仍然有规律可循,就以杭州而言,能囊括50%客流居住地的平均辐射半径约为5.5km,这倒是与商场核心商圈范围的认知经验大致相符。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80%,在核心商圈外构建一个次级商圈,这个距离则要扩展到近14km的范围。虽然这只是一个平均值,但在没有更多的信息补充的情况下,不妨以此作为一个参考去分析一个商场。
还是请给看官多多支持,如果大家对商场的话题感兴趣,这篇文章阅读量超过50000的话,我再来深入聊聊这个辐射范围的本质逻辑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它去预测商场的客流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