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菩提树下空无物,
人间遍种慈悲花。
刚刚,
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大宗师走了,
他被称为:
“世界华人中最有威望的大师”,
然而他说:我一生孤寂。
他头衔荣誉无数,
人们说他富有四方,
然而他说:我一无所有。
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影响世界,
星不怕黑暗,云不怕天阴,
他就是,星云大师。
万物生,佛缘起。
星云俗名李国深,
于北伐军枪炮声中降临,
生的半边脸红,半边脸白,
母亲吓得将他捆起来不敢见人。
直到两岁以后,
他的脸才和常人无异。
这孩子生的“怪”,做事“傻”,
家人说他总干傻事,
给需要“过河”的蚂蚁搭桥,
给受伤的蜻蜓包扎,
乡下人穷,养狗一日只给一餐,
偏他爱心泛滥,悄悄与狗同吃饭菜。
画家李自健曾作一幅画,
给狗喂饭的小孩就是以李国深为蓝本。
1937年,李国深父亲前往南京谋生,
不想遭遇大屠杀,从此杳无音讯。
母亲带着他寻父,
一路走来尸横遍野,
他们跨过死尸前进,
寻觅两年生死不得见,
枪林弹雨中李国深不得不四处流亡。
万物苦,何以渡?
他碰上了栖霞寺的知客僧,
见他方面大耳,很有慧根,
就问愿不愿意做和尚,
他随口应了一声愿意。
就这么懵懵懂懂的12岁出了家,
师父给他取名“今觉”。
当和尚,比流亡好不了多少,
早晚清粥不见米,
中午咸菜满是蛆,
今觉正是长身体的年纪,
整日里饿的是头晕眼花,
还不幸患上了疟疾,
寒热交加,半月卧床不起。
原以为会挺不过去见了佛祖,
好在师父知道后悉心照料,
这才逃过一劫。
大难不死的今觉,被派去看管图书馆,
这里的书都是学校逃难来不及带走,
托付给寺院的。
他当了三年的图书管理员,
佛学书籍、古今著述读了个通,
那年他18岁,
真正学会了两个字“慈悲”。
心头一念起,为万物苍生,
今觉来到了,
素有“佛界北大”之称的焦山佛学院,
遇上改写他一生命运之人:
太虚大师。
那时的佛教,
经历过战火洗礼,军阀鞭挞,
加之政府主张‘毁庙兴学’,
僧侣不得不避世隐居。
遭破坏殆尽的佛教,
人心涣散,被贬下流,
脱离社会,僧格不彰,
一般僧人只会超度诵经,
谈不上弘法布教。
千百年佛学,
存于不存只在旦夕之间。
当此危难之际,
亦是抗战时期民族危亡之际,
太虚大师奋力一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佛教兴亡,僧伽有责!
佛教不应该消极避世,
而应该以出世的精神,
来做入世的事业!”
太虚大师
由此,诞生了新的主张“人间佛教”,
可是老一辈的教界大德认为,
佛家六根清净,
既然选择了脱离红尘,
再入俗世人间这是离经叛道绝不可为!
口诛笔伐,阻碍掣肘,
太虚大师困于混沌囿于枷锁,
1947年圆寂时曾感叹:
“我一生的改革史都是失败的改革史。”
所有人认为,佛教改革思想,
会随着太虚一起永远沉寂,
却不曾想,
有人悄悄接过了太虚的衣钵,
竟能将“人间佛教“燎原四海,
让“佛法”在人间弘扬光大!
这人正是今觉。
那时他聆听太虚教诲,
怀揣着“佛教改革”沉甸甸的梦,
离开了焦山佛学院。
一次偶然,
今觉翻看一副“星云图”,
宇宙形成之前,星云壮阔浩大无边,
他祈愿自己亦能如此,
破万般黑暗,许人间光明,
实现佛学弘法利生,
于是改法号为“星云”。
星云大师,
这个未来响彻人间的名字,
终于开始掀起“叛逆传奇”的波澜!
当时国家形势和佛教状况,
已经是注定一切不可为,
然而星云“逆流而行”,
冒着生命危险到处筹款化缘,
办成了《怒涛》月刊,
宣扬佛学因缘智慧;
战火造成惨状,
路边死伤者随处可见,
他发起成立僧侣救护队,
救死扶伤,匡济世人。
1949年,为学得更多救护知识,
他被人潮裹去了台湾省。
人生地疏,走投无路,
因是大陆来的,
岛上的寺庙不敢接待他,
辗转流浪月余,
终于圆光寺的老和尚肯收他,
感念老和尚慈悲,
星云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没有清洁工具,
就用手指抠洗厕所臭秽。
三年后,
宜兰的居士请庙里师父去讲经,
可那地方太偏,
一路九转十八弯把人能颠死,
法师们去了一次再不去第二次,
居士见星云是新来的,试探着邀请 ,
星云想都没想就说“好啊。”
来到宜兰破败的像大杂院的雷音寺,
他席地而坐,
面对信徒们滔滔不绝开始讲经。
晚上没有地方住,
就蜷缩在佛案下过夜,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佛法,
趴在破旧的缝纫机上,
他写下了《玉琳国师》
《释迦牟尼佛传》,
这些书都被影视改编,火遍全国,
一时间,星云成了“佛教明星”。
信徒从四面八方涌来,
为能因材施教,
他绞尽脑汁与时俱进,
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成立了台湾省第一个佛教文艺社,
台湾省第一间佛教念佛堂,
台湾省第一个佛教读书会,
台湾省第一个佛教幼儿园,
灌制了台湾省第一张佛教唱片……
宜兰只有5万人,
星云在佛诞节办了个光明灯游行,
当地来参加的就有3万人。
当民众真正开始接纳佛教,
开始宣扬善念,开始融入慈悲,
他明白,
一个真正为佛教创造历史的时刻,
到来了。
40岁那年,
星云带着弟子捡水瓶、卖旧报纸,
一点一滴积累成一砖一瓦一沙包,
于是,
亚洲第一大佛教圣地佛光山,
拔地而起。
他提出四大信条: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
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如何实现?
他提出四大宗旨:
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
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他勾勒出恢弘壮丽的蓝图:
以佛光山为基地,
开创“人间化、现代化、
生活化”的人间佛教!
星云说,
世人对佛教最大的误解,
就是以为这是专门诵经渡死人的宗教,
但我认为,
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
几十年来,他率领弟子和信徒,
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多所道场,
多次赈灾组织救援:
1991年华东水灾、
1999年台湾九二一地震、
2004年南亚海啸,
2008年汶川地震。
他还建设大量学校、
医院、诊所、孤儿院,
在全球贫困地区开展慈善项目。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
他告诉了佛教,告诉了所有人,
真正的佛法,是温暖人间,
是大爱天下。
星云一生不说“爱”,
却以一生践行“爱”。
有一次来了十几万信众,
寺院住不下,他知道了,
把房间让给了客人,
自己躲在佛学院阳台上,
坐了整整一个晚上。
他还资助了特别特别多的孤儿,
所有的钱全部拿来精心培育他们,
晚年他生了病,
为了给他们挣学费,
还在辛苦写毛笔字卖钱,
那时他眼睛花了握笔不利索,
就颤抖着写了一遍又一遍......
星云大师说,佛学讲因缘和合,
所谓恶缘就一定结恶果吗?
他幼年遭遇破碎的家庭,战火的流亡,
饥寒交迫,横逆临身,
种种苦难种种不幸种种恶缘,
却淬炼出他的“善念”:
检视过往,
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却养成好学;
他没有贵亲厚戚的照顾,
却平等爱人;
没有周全衣食的供应,
养成随遇而安;
没有冶游玩耍的环境,
养成慎思自省。
恶缘起,未尝不能善缘终,
他以此教导世人向善,向爱,向慈悲。
许多年前,
一位台湾居士将一尊佛首赠给星云,
他看过后认定这是大陆的文物,
文物部门来往认证,
确认是河北被盗的释迦牟尼佛首。
星云发大愿,
要将佛首送回它原来的地方。
经过努力,千年古佛回归,
实现“金身合璧”,
佛首被盗是恶缘,
星云赠回结善缘,因缘具则成,
这件事情不单单局限于文物回归层面,
而是对于两岸同圆中国梦,
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星云爱世人,也爱家国,
他反对“台独”,主张两岸和平。
在国外宣讲,有人问他是哪里人?
他说:
“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中国人;
我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人;
我是在历史长河中,
经过五千年浇灌出来的中国人。”
2009年他在世界佛教论坛中讲:
“台湾没有台湾人,
台湾哪个不是中国人?!”
他这一生是爱,是善,也是忍,
他不懂拒绝,
别人说什么都是一句“好”。
天冷弟子送他一件毛衣,
他连说“厚衣服好。”
弟子以为他喜欢穿厚一些,
天气转热也给他准备厚衣,
星云大师不忍拂人好意,
默默忍受汗流浃背之苦。
他的足迹走遍世界五大洲,
几乎平均每年环绕地球一两次;
于人事上,上至国王大臣,
下至贩夫走卒,
一概平等对待,视为朋友。
尤其于佛教里,
凡事不推诿,皆尽力而为。
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这样说:
“星云大师,是佛教诞生以来,
最有成就的大师,
是世界华人中,最有威望的大师。”
步入晚年,他苦痛缠身,
经历心脏开刀、糖尿病、
脑中风、骨头跌断,
在死亡边缘来回走过多次,
最近几年身体频频亮起红灯,
隔两天就要洗肾,才能不耽误进食,
即便如此,
每逢主持会议、接待重要访宾时,
他也坚持到场,从不缺席。
为“爱”,耗尽他的生命,
2023年2月5日,星云大师圆寂,
于元宵节离去,
圆满中去往极乐世界。
他的遗嘱遗愿,牵动亿万人心,
大师说,他没有舍利子,繁文缛节全免。
有人说,如果舍利子和人间佛教,
都算纪念的话,
大师选择了人间佛教,
普世之心,大济苍生,
如此胸怀天下,要舍利子来做什么?
有人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身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师这是得自在,把一切都放下了,
舍利子是凡人的向往,
可对星云而言,
破我执,不着相,空空空。
这一生成就非凡,享誉世界,
他是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
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永久荣誉会长;
他是国内数十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在美国创办西来大学,
这是美国首座由中国人创办,
并获得美国西区大学联盟荣誉之大学,
休斯顿市长定六月二十日为“星云大师日”;
他写下了近60本文学作品,
获得过教育部社教个人荣誉奖,
是佛教界荣获社教荣誉奖的第一人,
还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世人都觉得大师非常富有,
荣誉、地位、信徒,
大师遗嘱说:“我空无一物。”
在这个世界上,
他不想为自己建一房一舍,
为自己添一桌一椅,
他这一生,不曾使用办公桌,
也没有自己的橱柜,
虽然徒众用心设置,
但他从来没有用过。
他没有上过几次街,买过东西;
没有存款,
因为所有一切都是大众的、
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归于社会。
世人觉得他聚众有方,
世界上有他的数百万信徒,
大师说:“我一生孤寂。”
他没有最喜欢的人,
也没有最讨厌的人,
所有来来往往的,
都是他眼中的芸芸众生,
信徒不是他的,弟子不是他的,
他们都是道友,各有所归。
以退为进,以众为我,
以无为有,以空为乐,
这就是大师的人生观。
不留一张纸,没有一分钱,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清清白白来,干干净净走。
星云大师什么都没有,
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
全球各地创建了近300个道场、
16所佛学院、23间美术馆、26个图书馆、
5所大学、100多所中小学……
说好话是真,
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
让真善美要在社会里生根,
让光明照亮未来世界,
办大学、电台、报纸、编辑出版、
云水书车、养老育幼等,
这就是他开创的人间佛教的事业。
佛光会在70多个国家有170多个协会,
他们会带着他的理想,
为这苍茫世间添一道光。
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
问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这是星云大师遗嘱最后的话。
心胸贯日月,八方悬星云,
他只是一介贫僧,
却做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
做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做到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凛然不屈。
心底无私天地宽,
渡己渡人渡众生。
人天眼灭,般若舟沉,
大师远去,常怀感恩,
人间佛教在,何处不星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