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了,可是要说唐朝最后真正的灭亡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潘镇割据导致的,后期所谓的潘镇,其实也就是在安史之乱前的节度使,因为安史之乱后太混乱了,我们就着重来讲一讲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十个节度使。严格来说,唐朝在安史之乱前,是有9个节度使加一个经略,至于究竟哪个节度使最为强大,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

节度使的制度分散了唐朝政府的集权,是唐朝灭亡的一大原因。要说唐王朝九大节度使外加一个经略使中哪位总管统兵实力最强,就要说到王忠嗣了,而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在天宝初年的时候就有点上不了台面了。可能我们熟知的节度使就是安禄山了,相对于前者来说,王忠嗣又显得有点默默无闻。

但这位低调的王节度使在天宝五年(746)时,曾经同时掌管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镇兵马,共统兵二十六万七千七百人。而安禄山最多也就统领平卢、河东、范阳三镇兵马,共统兵十八万三千九百人,而安禄山非血缘关系的堂兄弟安思顺节度使统管河西、朔方两镇,共统兵十三万七千七百人。这几位就是唐王朝中实力靠前的几位节度使,其中还要以王忠嗣实力最强,掌管近三十万大军,可谓史无前例。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1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节度使,有什么弊端,还有唐王朝的九大节度使和一经略使以及各大藩镇。先说节度使,节度使是隋唐时期的一个军事长官的职位名称,准确说是唐朝时期的。在唐朝初期的时候是沿袭了北周和隋朝的一些制度,这种情况也就很正常了,什么汉随秦制、清随明制的例子很多,加上李唐本就是北周时期的关陇贵族,沿用一下也很正常。

我们也知道在唐朝建立之初,唐朝并不是稳定了,还有多方势力割据,还有外部的骚扰,相对于外部战争,我们对唐朝初期的内部战争比较了解,唐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因身份不能征战,然后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负责扫除其它势力,之后一一剪除,李世民功高震主,封无可封,为此开创了“天策上将”一职。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2

对外战争就不容易了,中原大地四周的国家、势力以游牧民族居多,相应就需要改变对敌策略,为此唐朝初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善于骑射的骑兵,就是为了预防和对付边境的游牧民族袭扰边境,之后唐朝趋于稳定,但是这些部队也没有取消,然后就在边境的重要地区设置总管统兵,可以负责节调度的军事长官,也就是所说的节度使。如果以行政权力划分而言古代的节度使大概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以及数省省委书记兼省长所有人的总和,是几个职位的综合体,节度使的权利是非常的大。

这些边境的节度使是可以招募军队,屯田养兵的。在唐朝初期的时候,这种节度使制度对唐朝巩固统治,抵御外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唐朝根基稳定之后,节度使的制度就开始弊端。因为权力越来越大了。在初期时候只负责管理调度军需,外加管理屯田主管的是军事、防御外敌。到了唐朝中期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权力增大。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3

不仅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还可以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到了“自成一国”的地步。而古代的士兵又一般是终身从军,兄弟父子世代军旅,节度使做为他们的直接长官,对他们有生杀、赏罚等权利,士兵们经过几代培养,成为节度使的死忠,“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就使得藩镇节度使们有了只忠于自己的部队。

到了后期,唐朝中央为了减少开支,就不管这些藩镇的粮食什么的了,说白了直接让这些节度使自己想办法,本来初期这些节度使就可以自己屯田养兵,还能自己招募士兵,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做朝廷几乎是没有能抑制藩镇的什么能力,因为藩镇有独立财政,自给自足,自己可以招兵买马,要是节度使保密,朝廷都不知道节度使有多少兵马。对于古代封建专制的集权情况,节度使这样的情况就会分散了唐朝中央的权利,皇权不集中,就会成为弊端,藩镇兵力五十万,而唐朝的直接军队只有十二万。之后为此也发生了安史之乱的大事件,唐朝为此也由盛转衰。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4

节度使成为正式职衔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之时,玄宗开元、天宝之际,为了预防边境的需要,在边防是上陆续设置了安西、北庭、河东、河西、朔方、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大节度使和岭南五府一经略使。这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的“天宝十节度使”。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5

1、藩镇情况

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并称为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的兵力和职责如下:

河西——73000人,治所在凉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隔断吐蕃和突厥侵扰;

朔方——64700人,治所在灵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遏制突厥,防止袭击;

陇右——75000人,治所在鄯州,对吐蕃作战,防止吐蕃侵扰大唐;

以上为河西三镇,总兵力为212700人,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个藩镇。

河东——55000人,治所在太原府,遏制突厥;

范阳——91400人,治所在幽州,压制契丹,防止契丹侵扰大唐;

平卢——37500人,治所在营州,镇抚室韦;

以上为河北三镇,总兵力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治所在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治所在龟兹城,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为西域二镇,总兵力为44000人;

剑南——39000人,治所在益州,主要责任是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岭南经略使——15400,治所是广州,镇抚南蛮;

以上便是天宝十节度的基本情况,十镇共拥兵49万人左右。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6

2、历任节度使

天宝年间,各镇节度使调动情况如下。(天宝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

河西镇共有五任节度使,分别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河西节度使。

朔方镇共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安史之乱爆发时,安思顺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但由于他是安禄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牵连,被免去节度使职务,改为郭子仪担任节度使。(安思顺后来被哥舒翰诬陷,含冤而死)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7

陇右镇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陇右节度使。

范阳镇一共有两任节度使,分别是裴宽和安禄山。裴宽受李林甫诬陷,主动去职后,安禄山捡了便宜。

平卢镇只有一任节度使,就是安禄山,平卢也是安禄山的发家地。

河东镇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河东镇原本跟安禄山没什么关系,但由于王忠嗣被免职,韩休琳因为跟王忠嗣的关系也被免职,安禄山就又捡了个便宜。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8

安西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乱爆发时,安西和北庭二镇的节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战失利的原因,被调入京城,担任右金吾大将军一职。

剑南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安史之乱前,剑南的实际最高长官是剑南节度副使崔圆,节度使是杨国忠。(杨国忠是遥领,他在马嵬驿被杀后,玄宗的儿子颍王李璬遥领剑南节度使)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9

3、哪位节度使的实力最强?

如果单个拎出来,天宝十节度中,河西节度的实力最强。虽然河西节度的兵力不如范阳节度多,但它面对的敌人是吐蕃、突厥,远比范阳节度面对的契丹和奚人要强的多。不过安史之乱期间,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表现并不好。灵宝之战时,哥舒翰统领八万河西陇右军被安禄山打的全军覆没。

如果论哪个节度使实力最强,王忠嗣被玄宗贬官之前,他的实力最强。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10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此后他又成为朔方节度使,兼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多达26.7万人。这是唐朝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

用《新唐书》的话说:“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并且王忠嗣兼领四镇时,他麾下的将领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对手,也必然不敢反。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11

不过,由于王忠嗣实力太强,玄宗最后还是把他免职了。起先玄宗是想杀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谏,才改变了玄宗的主意,没有当时就赐死他。不过到了第二年,王忠嗣还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兼并了他的河东镇,一人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他是继王忠嗣后,实力最强的。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12

当时,哥舒翰(河西、陇右),安思顺,封常清(安西、北庭)的实力,跟他完全不能比,这也是他为什么有勇气造反的原因。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前,都不是节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禄山叛乱后,才被唐玄宗提拔为河东节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节度使,还是安禄山死后的事;史思明也一样,安禄山造反后,让他守老家,他这才出任范阳节度使。

唐末十大割据势力排行榜(群雄割据选哪个势力)插图13

要说唐朝最厉害的节度使,毫无疑问就是王忠嗣,他是一个忠臣的典范,自己拥有国家一半的兵力,依旧如此忠诚,实在难得,可惜被奸人所害,最终李隆基一手除了王忠嗣,再一手提拔安禄山,可谓是自掘坟墓啊!

节度使的制度也让当时的统治者放松警惕,致使唐玄宗李隆基不断下放各种权力,将人事权、财政权,划拨给各大藩镇,节度使,最终让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捉住机会,发动了让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从此,半独立的藩镇时代就持续了200余年,一直延续到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方告终结。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