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

“虹桥镇进行时”以虹桥镇为基地,是一个长期的城市空间更新计划。设计团队从虹桥镇原有的城市空间的溯源和分析出发,通过与政府及规划部门的协同,提供城市空间整体系统性优化策略,并选择实操型的建筑更新与空间再利用的方式,带动市政、建筑与园林景观多专业整合下的城市空间提升。

初心驿·万象党群服务站(城市书房吴中路商圈馆)便是这个计划的第一个实践作品,提供了一种大尺度商区中点状补充公共文化空间的方式。

01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

虹桥镇全民阅读地图 ©ConCom 集良

“虹桥镇进行时”

相较上海的其他中心城区,虹桥镇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区域。1979年的卫星图上,虹桥镇(乡)依旧是一片江南鱼米泽国的田园风景。上世纪90年代,虹桥镇依然是上海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2017年最后的两块宅基动迁,宅基风貌在虹桥镇才完全消失。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

在1979年的卫星图上,虹桥镇(乡)依旧是一片江南鱼米泽国的田园风景©ConCom 集良

可以说,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是当地生活运作的根本,水、田、宅是构成虹桥镇乡村肌理的基本单元。在城市边界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虹桥镇迅速从一个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乡村肌理,跃迁式地变成了城市肌理。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

上世纪90年代,虹桥镇依然是上海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在这种转变中,交织的水网被填埋后形成了路网。区别于经历过第二产业的城区,土地并没有被精细化规整,在虹桥镇现在的城市空间中还能找到较多乡村肌理留下的蛛丝马迹。例如道路之间存在较多的多边形地块,建筑体量过大,街道界面不连续等。但这些城市精细化设计缺失的表象,都将有机会成为新一轮城市更新的线索。另一个由急速转变带来的结果是,大片的商业区和住宅区功能相对独立,缺乏多样性,城市风貌没有特别的辨识度。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3

2017年,最后两个宅基动迁,存在于虹桥1000多年的宅基风貌一去不复返。

如何在已经形成的大尺度商业地块和大规模的居住区格局下,激活旧有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并逐步补充、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城市空间,是当下虹桥镇城市空间更新面临的重要命题。

初心驿·万象党群服务站(城市书房吴中路商圈馆)提供了一种大尺度商区中点状补充公共文化空间的方式,希望通过类似的点状“针灸”、结构“正骨”、定向“点穴”等不同更新方式,为虹桥镇衍生出更多有故事的公共文化服务地图。

02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4

更新前-万象城公共绿地 ©ConCom 集良

“巨兽”面前的第一次勘探

设计团队第一次踏入基地是在2021年年底,天气阴冷。站在万象城东头的咖啡色门厅外向西望,500多米长的房子,一眼望不到头。视线停留稍长一会儿,天边就会掠过一架刚刚收起起落架的飞机。

面前是一个入口广场,商家在空地上搭起了小木屋,铺上了人造雪地,为节日的活动做准备。很多人熙熙攘攘地涌入“巨兽般”的万象城。沿着房子长长的一侧是六车道的吴中路,加上自行车道,足有二十七八米宽,车辆川流不息。

万象城沿着马路又后退了三十五六米,空出了大片绿地。项目基地就在这片绿地里,有几个白色叶子形状的公共雕塑,三三两两地矗在草坪上,只可远观。偶有外卖小哥从人行道直接跨入草地,穿行其中,行色匆匆地跑单送货。相比繁忙的吴中路和人来人往的广场,绿地的周围反倒是冷冷清清。

第一次看完场地后想的是:该如何在这样夸张的城市尺度下,即过宽的绿地与过大的商业楼宇之间,建立起一个体感舒服的过渡?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5

更新前-冷清的绿地与行色匆匆外卖小哥 ©ConCom 集良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6

渐渐地,驿站的室外成了快递小哥临时歇脚的庇护所 ©杨敏

这里需要一个有转接功能的停留空间,将马路的繁忙与广场的热闹连在一起,既吸纳人们穿越草地走捷径的习惯,又能给人以庇护与休憩。我们商量着在万象城前的绿地里安放一个有人情味的小亭子,人们在这里相遇、相聚,举行各种活动,也可以在这里闲坐发呆,无所事事地度过一个下午。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7

更新后-驿站在宽阔的吴中路与高大的万象城之间,建立起新一级的空间过渡 ©ConCom 集良

03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8

随天气时间变化的屋顶光线 ©杨敏

木头“盒子”与铁皮“伞”

设计团队尝试着做了一个紧凑而集中的房子,然后将它精准地安放在沿万象城商铺外摆区与人行道之间的草地里,藏在绿色灌木与“白色叶子”的掩映下,偷偷地探出屋檐的一角。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9

驿站被精准地安放在沿万象城商铺外摆区与人行道之间的草地里©ConCom 集良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0

驿站作为转接口,将马路的繁忙与商铺的热闹连在一起 ©ConCom 集良

行人循着花岗岩的台阶,从人行道拾级而上,在驿站的檐廊下环绕半圈,再顺着汀步穿过草地,然后遁入万象城的“巨兽”肚子里。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1

驿站的金属屋面微向人行道挑出,暗示了新的行走路径 ©ConCom 集良

驿站的室内约一百平米,六边形的平面,简洁而灵活;木结构屋顶的放射性木梁和三角形的天光为室内提供了温和而有记忆点的氛围。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2

木结构屋顶的放射性木梁和三角形的天光 ©杨敏

沿房子一圈,屋顶外挑3-4米,在廊下布置了长凳,方便行人随时停靠休息。外墙结合了室内外的不同功能,构建起了一个有厚度的功能性边界。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3

在低矮的檐下,或环廊而行,或就地而坐 ©ConCom 集良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4

借助驿站及檐下空间,将人们的活动从万象城的内部延伸到人行道 ©ConCom 集良

以六边形为基本的几何框架,用多面向的立面回应了周围的开放式环境。三面透明边界为室内引入了柔和的自然光线,并把高桌和书架的设计结合在了玻璃幕墙中。三面木质边界通过室内外空间上不同厚度的凹凸关系整合了茶水间、自动贩卖机、共享雨伞租借设备、洗手池、阅览书架、一网通办机器、储藏柜、借还书机器、廊下长凳等基本服务性功能,使得室内的空间真正拥有了一个聚合而又自由的平面。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5

聚合而又自由的室内空间©杨敏

从吴中路上望去,微微抬起的混凝土圆形基座上,放置了一个六边形的木头"盒子",上面覆盖了一个略带圆弧的三角形金属顶,就好像是在万象城这个大块头的边上,用木头骨架撑起了一把铁皮的小伞。蓝灰色的坡屋顶,色泽柔和的胶合木与开放透明的玻璃立面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尺度亲切、外形俏皮的小型公共建筑。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6

木头骨架撑起了一把铁皮的小伞 ©杨敏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7

剖透视 ©ConCom 集良

04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8

结构安装现场 ©ConCom 集良

钢与木:生态友好建造

为满足轻型、快速、可持续、可回收的建造要求,驿站采用了装配式的钢木混合结构。干法施工容易拆卸,木材也可以再利用,减弱对生态的影响。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19

结构安装现场 ©ConCom 集良

基底部分为六根钢柱与六根钢梁形成的六边形钢框架。屋面由净距20毫米到1米的胶合木梁(130x280毫米)构成,木梁落在外侧的六边形钢框架与中心的闭合三角形钢结构上。中心的三角形钢结构下部无支撑,在竖向力的作用下,中心三角形钢结构为受压的闭合压力环,从而形成稳定的空间结构。木梁出挑最远距离4米,为半室外的檐下提供了宽敞舒适的空间。

主结构安装顺序为基础混凝土施工、底部六边形钢框架安装、中心三角形钢结构临时支撑安装、中心三角形钢结构安装、安装屋面胶合木梁、拆除中间临时支撑。为保证外围钢框架受力均匀对称,胶合木梁须同步对称进行安装。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0

底部六边形钢框架与中心三角形钢结构©ConCom 集良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1

辐射状胶合木梁对称安装©ConCom 集良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2

封边梁安装胶合木梁安装步骤 ©ConCom 集良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3

结构轴测图 ©ConCom 集良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4

轴测分层图 ©ConCom 集良

05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5

从华灯初上时车水马龙的吴中路望去 © 杨敏

“实事屋”:有温度的落点

初心驿·万象党群服务站(城市书房吴中路商圈馆)在2023年年初建成后,迅速投入运营。半室外的檐下空间为市民提供了24 小时的服务(市政“实事屋”、便民洗手池、直饮水、雨伞租借、自助售卖、休憩长椅);室内空间则在周一到周六向公众开放,室内可以为市民提供自助借还书、便民冰箱、微波炉、充电宝、AED除颤仪、应急药箱、免费无线网络等。节假日,驿站还会举行社区的分享、学习活动。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6

室内外功能使用图 ©ConCom 集良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7

社区活动 ©初心驿·万象党群服务站

上海蔬菜配送站排名前十(上海蔬菜配送排名)插图28

社区活动 ©城市书房吴中路商圈馆

遛狗的青年,嬉戏的孩童,等待外卖订单的蓝黄小哥,总会在这片绿地的驿站里找到个自己舒适的角落,一边看吴中路上的车水马龙,一边看万象城玻璃橱窗后的色彩斑斓,原本热闹的吴中路商圈又增加了一个有温度的落点。

(来源: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设计团队:ConCom 集良)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