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古代打仗防御阵容装备”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兵法记载,攻城有“临(临山筑攻)、钩(钩梯爬城)、梯(云梯)、堙(填塞城沟)、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门)、蛾傅(密集爬城)、轩车(用高耸的轩车攻城)、轒辒车、空洞(隧道攻城)、冲共十二种。
而攻城器械则多不胜数,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
弓
《吴越春秋》中有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就是弹弓,是更古老的抛射工具,发射石丸等弹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简单。从《易经》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的记载可看出最处形态的弓无非是将一根木竹弯成弧形,销尖木竹既为箭。可以说简陋到极至,其射程与杀伤力更是不敢恭维,但毕竟使人类摆脱了身体机能的限制成功运用一种机械力。
商周时期,弓箭的发展趋于成熟,作战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铜镞,弓的样式也基本具备了后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战国,弓的制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
西汉以后,穿透力更强的铁镞逐步代替了铜镞,弓的制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质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火器发明后,因其射速慢,天气影响大,轻便的弓箭还有相当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继光的军队装备为例,步军中弓手占十分之一,马军中仍占二分之一强。至于满清更是以骑射作为夺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弓箭才走出了中国军队的序列。
在长达数千载的装备史上,弓箭赢得了无上的荣光,春秋战国时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备的“六艺”之一,齐桓晋文称霸,周天子赐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权。如百步穿杨的养由基,辕门射戟之吕奉先具是一段佳话。即便是羽扇伦巾的周公谨也用十日造箭之法来谋害诸葛亮。
飞钩
飞钩,檑义夜和狼牙拍,顾名思义飞钩是将一铁钩栓于绳索之上,是很多梁上君子的最爱。实际上飞钩用于攻城的历史几乎和飞钩本身的历史一样长。《墨子?备梯》,《武经总要》,《练兵实纪》,《兵器图说》都有记载,而令人更惊讶的是飞钩的寿命之长,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二破武汉之时正是陈玉成亲率敢死队用飞钩夜间偷袭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我人民军队也多次利用飞钩建立功勋。飞钩用于攻城多为人知晓,事实上,飞钩在防守上的功绩也是勿需多让。一旦攻方以云梯冲城,如果你有足够的冷静,足够的准确,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敏捷便可用飞钩将云梯拉倒或拉垮,将梯上之人尽皆摔死。当然,在飞箭如雨的战场,你还要有足够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
飞钩用于夜袭给防守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古时的大城尤其是京师,都是占地广大,人口众多。北京俗称“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墙九个门;唐代的长安人口百万。如果敌方“悄悄的进村,放枪的不要”,想在这样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备袭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是,恐怕敌方尚未来袭自己已经心力憔悴。《三国演义》中曹刘争汉中,曹操临河下寨,刘军不得进,后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军。这时狼牙拍和檑义夜该大显身手了,狼牙拍以铁钩,铁钉置于木版或绳网上,夜间悬于城上,若敌以飞钩夜袭便被钩住扎伤不得攀缘。檑义夜是狼牙拍的近亲,只是其将钩钉置于圆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袭,还可当檑石滚木投下。
车
车,古来城关或是高墙深池,或是居于险要,所以攻守战具皆为庞然大物。若想灵活应用,仅凭人力则实在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即便是体力比人高那么一点点的牛马,面对数十吨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将战具装上战车(如巢车,霹雳车等)。可想而知若没有车的发明,攻城战将乏味的多。
中国的传说中,发明车辆的桂冠属于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时,就有大规模战车决战的描写。但是面临着缺乏实物证据的难题。如果传说属实的话,中国使用车辆就不应迟于公元前23世纪。197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座商代车马坑。里面车厢,车轴,车辕皆制作精良,证明当时车辆技术已经发展的极为完善了。
抛石机
抛石机(又称炮),相传炮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头抛射出去。由抛杆,抛架和机索三部分构成。抛杆设一横轴,顶端连有一副皮兜绳;机索由数十上百根绳索组成。每根绳索需要1——2人拉拽。
东汉时期,炮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攻城战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绍战于管渡,曹军使用一种自行炮——霹雳车攻破袁军壁楼,大获全胜。唐宋以后,炮的使用更为普遍。宋代的陈规在《城守录》中感慨的写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术,则城无不拔;守者得炮之术,则可以制敌。”
在中国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处于突出重要地位,对中国炮的使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绝后的庞大帝国。虽然蒙古无敌的铁骑是这个神话的根本,但蒙古强大的炮兵却赋予了蒙古军队摧毁一切防御的巨大破坏力,是蒙古从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标志。 蒙古的炮称为“回回炮”,它是一件“驳来品”进口货,是当年蒙古西征时从波斯人手中学来的,也算中国早期知识引进的成功范例。“回回炮”上出现了类似射击计算表的刻度,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古籍上曾经记载“回回炮”在攻襄阳时发挥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毙,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阵齐射将襄阳的城墙击毁,历时三年的襄阳大战终于在“回回炮”的怒吼声中尘埃落定。
在中华5000年的辉煌史上饱受战争的累累剑痕,《战国策。秦策》有云:“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其间或有吊民伐罪的凛然正气,或有抗暴抑强壮志豪情,更有争夺权力的荼毒生灵。战国时燕将骑劫攻即墨不克乃尽掘齐人祖坟;秦之王贲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毁于一旦;蒙古西征,兵锋所至有反抗者尽皆屠城。难怪兵圣孙子称其为“此攻之灾也”,但攻守双方所用战具则成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古代战争阵容搭配及装备鉴定建议
古代战争什么时候鉴定装备好?古代战争中装备鉴定可以大幅提升战力,不过鉴定的时间也很重要,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古代战争阵容搭配及装备鉴定建议。
古代战争阵容搭配及装备鉴定建议
目前常用阵容:亚瑟,伊万,白羽(未开神器)女皇,风语者(未开神器)天使(未开神器),大树。下一个打算入手呢喃。我的个人看法还是觉得呢喃作为亡灵队的挂件还是得出。1.亡灵队总归缺奶,2.血战沉默是硬伤。3.呢喃百爆奶量是可观的。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呢喃没用,但我觉得可能是你没出对时候,太早出没有百爆奶肯定不足,作用不大。天使20图后开始常驻。
以下是我对装备鉴定的看法。
很多人在103就匆匆忙忙把比蒙鉴定出来,我认为这是很不明智的。
103级的过度完全可以靠无尽商店买下三比蒙。103鉴定比蒙可能出元素很浪费熔炼值。
而到了108,是需要六套比蒙(至少一套极品)和一套极品海洋的(后面给呢喃准备百爆的毕业装)。
同理98的命运不单单只是亚瑟一套,为了刷出亚瑟极品命运的其他也要凑几套。
我一直都是逢八鉴定目前没觉得什么不好。
88,98,。108。这三个关键点如果你想做出百爆答应我不要乱用熔炼值。熔炼值利用好了你会发现自己比别人要多好几套装备,属性跟别人不是一个档次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晚几天进来能够进排行榜前列的关键原因。
细节:如果不是打比蒙图白羽和天使只需要叠肉就行了。
伊万一定要用我那套出装,如果速度低于亚瑟就说明你的培养错误。
推荐阵容亚瑟伊万白羽女皇风雨天使呢喃正义这也是阵容顺序。魔导和大树一定不要丢。
男主推荐天神和寒冰。
100级不要为了凑男主140施法浪费大量资源。只有毕业装是值得大动干戈。
至于毕业装,大家去论坛看看时间大佬的帖子就知道了。
在到达2前,有能力的可以用血精买装备。推荐暗影两件,天神两件。前期的卡图是很致命的,越早到12图利益越大。除此之外以后不要再用血精买了。
到了邪龙套我的亚瑟也会真正到达百爆。祝大家早日到达百爆。
属性才是基础,大家不要在过图和阵容之间迷失了方向。
还有一点晨曦过副本14好用,个别龙图可以上,不过会影响到推图速度我就是先开了晨曦神器所以没开白羽。
古代士兵打仗穿的是重甲还是轻甲
各个时期、各个兵种不一样的
铠甲的原身原为铁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已普遍装备铁甲。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材料
中国古代铠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问题,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据史籍和出土的零碎来推测研究。中国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点,连接铠甲的麻绳或皮条就会腐烂,造成保存不易。而欧洲铠甲除了本身材料特点易于保存外,还因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传下来的也不少,再加上如今盔甲成为高档装饰品,更加深了现代西方人对盔甲的兴趣。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商代的铠甲多为皮甲和布甲,覆盖身体的重要部位,就防御力来说是比较差的。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战国铠甲,多用金属所做,在战国初期至前后期,战国将士普遍用牛皮甲硬藤甲,主要用来抵挡弓箭,从战国中期开始,公元前321年,战国出现了铁甲以及金属铠甲,士兵的铠甲多用铜所做,副将以上的官职的将士铠甲为铁所做,那是我国的冶铁技术不发达,所以铠甲大多说都用牛皮 硬藤 铜所做,但也有金属铠甲。
秦将军铠甲: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秦将军铠甲
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秦代兵士铠甲: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南北朝时代的铠甲主要有筒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代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更为华丽。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宋代铠甲
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的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宋代铠甲(4张)
在12世纪,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 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1140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辽代铠甲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西夏铠甲
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西夏鎏金铜甲
金代铠甲
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元代铠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 ,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铠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清代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黄缎铜钉铜叶甲,但没有护心镜。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古代战争最强阵容推荐
古代战争手游中很多小伙伴不知道亡灵队搭配及站位,也不清楚古代战争最强阵容是什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了解一下古代战争最强阵容推荐;
古代战争最强阵容推荐;
上面是我过关阵容和站位,除亚瑟外其他角色不是必需品
神器只开了亚瑟的,四个生命值保命,前期亚瑟大可不必两攻俩血,一攻三血或四血最佳,因为神器的缘故输出不会很低,血量保证不会一两个回合被秒就行
主角天赋正常法术辅助领主,最主要技能带冰和吸血,其他随意
主要思路:亚瑟一般死因是因为魔导的吸血导致生命值太高而被安东尼加花簇秒掉,这里安东尼伤害最高,基本一下丝血,所以让亚瑟血量保证不是最高即可
这就需要把魔导换下去,换一个高生命值低物攻的肉盾(有控制技能最佳,这里我有白羽就用了,其他的也行,但一定要保证物攻最低,亚瑟在白羽后面秒怪传导魅惑,多一手控制),白羽的存在完全是吸引安东尼火力并且不会被花簇集火,大树主角在安东尼对位,剩下就是刷脸了,我运气比较好几次就过了
亚瑟凭借主角吸血技能不死并且不会回满,其他角色抗刀随缘打控制
总的来说就是亚瑟+5个肉
ps:
1.不要被固有思维控制,没开神器的伊万不一定非和亚瑟站一排
2.亚瑟伊万配合或像上图亚瑟白羽配合打蜥蜴,两个人并排站在最上边,这样不会被嘲讽导致两个人的技能分开在不同的蜥蜴身上,这样站多半会一起打在对面最上面的蜥蜴身上
3.主角技能该洗就洗,有时候需要点出物攻应对花簇这种角色
4.有时并不需要刻意追求满施法,优先装备套装属性或是其他属性应对过图最佳,施法在八九十以上靠刷脸够用,工具人施法更不必过分要求,放出一两次技能就可以送了
5.卡图不到300次不要放弃,随时调整阵容,站位,装备,主角天赋,无尽也一样,甚至无尽在你卡图时也是一大助力,无尽的经验很高,可能升个级就能让你推图更有优势
6.前期亡灵队推图比不上国家队,所以等级至关重要,除推无尽外,我建议0氪或3卡玩家每日加速次数不要少于10次,全抽酒馆大可不必,除亚瑟伊万女皇外,其它角色在没有神器的时候不如大树魔导
7.接上一点,钻石抽血精要慎重,最好开一个神器抽一个sss,老生常谈,亡灵没神器真的很弱,保证钻石加速次数和羁绊升级神器,多余钻石和羁绊自行安排.
古代战争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为什么不怕白白送死?
在古代打战的时候,通常都是打心理战,若我方的伤员有两三成,那剩下的士兵便会有畏惧的心理而出现大规模的投降而失败。所以,在古代战场上,如果一个人特别骁勇的杀了好几个人,那么便有可能出现逃兵。并不是说几千人打不赢一个,而是没有人愿意当下一个刀下魂,毕竟那年头,受点轻伤也会丧命的啊,但第一排的士兵却不怕送死。古代战争排布分三种,战攻守。战就是两军对垒。攻就是攻城。守就是防御池城。守不存在冲锋。攻和战则有冲锋。倘若攻城的时候你第一个爬上了城头,哪怕战死了你的子孙后代便会得到你的军功而有安稳的生活。而幸运的你如果没有战死,那你便升官了。这时候便体现了站在第一排的好处了,为了自己的官位又或者是子孙后代,站第一排而战死又何妨。
古代打仗的阵法到底有什么用?
受评书、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在谈到古代军队打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什么一字长蛇阵、五行阵、八卦阵,阵中变化无穷、暗藏杀机,神秘莫测,仿佛有了它便可以无往而不胜。而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但凡表现两军交战的画面又通常是两方人马喊杀着向前冲锋,然后打成一片,这边的士兵摔打成一团,那边的士兵刀剑对砍,甚至还有的一个人砍倒一大片。这就不禁让人困惑,真实的古代打仗到底什么样子?传闻中神乎其神的古代阵法的真面目如何?它在实际作战中到底有没有用呢?
对此,首先我们要明白,打仗不是群架,所谓影视剧里面两方士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战一团的情况根本不是古代的真实交战情况,仅仅是编剧、导演臆想出来的情景罢了。试想一下,如果你领着几十人、几百人与敌方相同数量人数作战,其结果基本上就是街头混混打群架的效果。因为人数太少,敌我双方态势可以被战场上每个人看到,这时决定战斗胜负的通常是人数及作战人员自身实力、勇猛程度、战斗技巧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多势众?、?狭路相逢勇者胜?。
但是,当你指挥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人时,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历史的实践证明,并不是哪方人多,哪方就一定能赢,想要统筹数以万计的人马与敌方作战,则必然需要战前的作战预案,合理的分配兵力并安排相关作战战术,这在古代就叫阵法。倘若没有阵法,两军可能还没怎么接触,己方部队就可能自乱阵脚,几十万人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闯乱蹦,人数再多也无法形成战斗力,最后结果只能是不战自溃。战争中,获胜的往往并不一定是人数多的一方,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各兵种协作完美的一方。这就是古代战争中弱势兵力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因素所在。
如此来看,我们可以知道阵法有几大作用。其一,便于指挥、维持士气和纪律,散兵游勇是无法形成战斗力的。典型的例子就有: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统帅九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打算一举灭晋,东晋宰相谢安沉着指挥,令谢石、谢玄等率8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则想待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杀,于是下令稍退。
然而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混入的晋军奸细大喊?秦军败了?,众多秦军士兵不知情况,顿时战阵大乱,自相践踏,各自逃命,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大败秦军。战后强大的前秦政权随之瓦解,只留下?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典故。
其二,通过协同作战,各部队互相支援,利用不同兵种的优势可以发挥出部队的最大战斗力,有效弥补由于人数、地形、天气等不利条件带来的劣势。古典时代,西方有底比斯与雅典,斯巴达并称为希腊三大主要城邦。其中,斯巴达人以勇武闻名于世(著名影片《斯巴达三百勇士》便源于此),是当时希腊城邦中的霸主。
而底比斯人面对强悍的斯巴达军团,在自身军队人数、士气、装备、单兵作战素质均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变换阵法,弃用了当时城邦打仗流行的希腊方阵,创造性的采用新式斜形方阵对敌。开战后,斯巴达人仍是原先的传统阵法,重步兵被一线平均排开;而底比斯人则将主力部队部署在左翼,中线和右翼人数都相对较少,形成了一个斜形方阵,同时双方也有骑兵和轻步兵部署在重装步兵方阵的两翼。
故而,虽然底比斯人的重装步兵总体数量少,但在局部对阵时却具有了绝对优势兵力。因此,双方一接触,底比斯人的左翼部队迅速突破了斯巴达人的右翼兵团,然后回转过来对斯巴达中央军团形成包围,从而最终消灭了斯巴达的整个阵线,取得了留克特拉战役的胜利,终结了斯巴达的霸主地位。
其三,可以适应地形并能随时变化应对战场突发情况。北宋初年,宋太宗率大军平灭北汉,正式结束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时代后,携灭北汉之余威,不顾军队师老兵疲,执意拿下幽云十六州,结果与辽国幽州一战,大败而归,本人中箭负伤,还当了会高粱河车神。战后,宋太宗料定辽国必定前来报复,便提前做了安排,令北宋云州观察使刘廷翰率部抵御,崔翰、崔彦进、李继隆等将领率部支援,并亲手绘制阵图,让前线将士以此排兵作战。
然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岂是一幅提前画好的阵图可以应对了的?果然,依照阵图,在广阔的华北平原,宋军分为八阵,每阵之间相隔遥远,根本无法相互照应,面对擅长突袭的辽国精锐骑兵,只能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因此战前宋军将士皆畏惧不已。
所幸,有北宋战神李继隆力挽狂澜,他向主将建议,必须临时变阵,如若不胜,自担全责(李继隆的妹妹是宋太宗的皇后,李继隆本人就是皇帝的大舅哥)。崔翰等人原本都犹豫不决,此时见有人担责,便同意变阵。而且为了争取变阵时间,宋军还派出使者觐见辽军主帅,假装投降,成功的麻痹了辽人。宋军方面将八阵改为两阵,前后呼应,互为掩护,以诈降为名诱敌深入,只待辽军大摇大摆进入,便迅速包围了来犯之敌,形成口袋阵一同发起攻击,大破强敌,辽军慌乱而溃,悉走西山,投坑谷中,死者不可胜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幽州战败后宋朝方面的不利态势。
所以,阵法显然是行军打仗必不可少的,但又绝不可固守成规,要依据战场情况、敌我态势、天气状况等适时而定,方可立于不败之地,类似宋太宗什么?平戎万全阵?之类的试图一个阵法包打天下的想法,只能遭致惨败。
霸气,看我国古代军人都穿什么打仗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一书是作者陈大威绘制并编著的,作者是一位美术设计师。书中大量运用了电脑绘制的插图,逼真的还原了古代军人的真实风貌,这本书的“画”,不仅是作者用现代CG手法描绘而成,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古代甲胄服装所作的实证研究的一项考据。下面,就让我们透过此书,穿越到古代去看看古代军人们都穿什么驰骋在战场吧!
由于拜一些影视剧所赐,估计大多数中国人以为古代军人整天都穿盔甲。不知道古代也向现在一样军服是分种类的,盔甲就像现在的头盔和防弹衣,没事谁天天穿。上朝要穿朝服、办公要穿公服、平时要穿常服、没事穿便服、打仗才穿盔甲,军官兵卒平时穿的是军服(戎装)
比如,清朝初年军官小兵也都是平时穿军服(戎装)、打仗穿盔甲。等到了十八世纪以后(大概是雍正、乾隆时),就淘汰了盔甲(东方和西方一样都是在十八世纪火器发展以后淘汰盔甲)。变成军官穿戎装,小兵穿号服,盔甲只有在阅兵时和举行重大活动时穿(相当于现在的礼服)。马戛尔尼来华时就看到士兵平时穿号服,等到欢迎他的时候全穿上了盔甲。
霸气!看我国古代军人都穿什么打仗
中国古代铠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问题,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据史籍和出土的零碎来推测研究。我国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点,连接铠甲的麻绳或皮条就会腐烂,造成保存不易。而欧洲铠甲除了本身材料特点易于保存外,还因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传下来的也不少,再加上现在盔甲成为高档装饰品,更加深了现代西方人对盔甲的兴趣。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
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PRE></PRE>
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汉朝时开始普及玄甲(铁甲),唐朝流行明光铠(最接近欧洲板甲),宋朝盔甲最重种类最多不但有铁甲,还有皮甲和纸甲样式也很多不过淘汰了明光铠(不知道为什么)。元朝中西样式铁甲、皮甲都有,最后统一为棉甲。
宋朝由于缺少战马,没有强大的骑兵以步兵为主。辽、金、西夏都有强大的骑兵,所以恢复唐朝初年已经淘汰的重装骑兵(具装甲马)欺负宋。没办法只能发展重装步兵,穿沉重的步人甲摆阵和人家玩命。仅有的那点骑兵也多改成重装骑兵(铁林军)和辽国铁林军、西夏铁鹞子、金国铁浮屠没法比规模小数量少(岳家军主力背嵬军用的是从金军缴获的3000战马,还是轻骑兵),所以只能用重装步兵破重装骑兵。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
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公斤,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公斤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公斤;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公斤。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明朝很有意思,初年恢复宋甲,中期改造元甲(元朝棉甲不过增加铁制护臂,看来毕竟铁甲还是比不过棉甲)成明甲,末期发展成后来清甲(清朝盔甲样式),真是跨越三朝。这一点可以从韩剧(山寨明朝)看到。
明朝火器发展太快铁甲不但重还不防火器所以先被淘汰。等到十八世纪清朝中期棉甲也被淘汰,盔甲从此彻底退出历史。明清两朝都是棉甲,只不过细节上有点差别,大致都一样。东西方都是在十八世纪淘汰的盔甲,不过西方火器发展快同时淘汰冷兵器,东方发展缓慢淘汰盔甲没淘汰冷兵器,所以落后了西方。
明清盔甲差不多是一样的,毕竟是努尔哈赤是明军小兵出身,建州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卫罢了。再看看朝鲜你就更清楚了,那就是山寨的明朝(从铁到棉一路下来)。影视剧里描写最准确的要说清朝朝服、常服、便服、还是士兵平时穿的号服都描写的很清楚(毕竟时间离得近)。至于盔甲保存的最完整,军官穿的绣着图案,小兵不绣图案。明清两朝彻底普及了盔甲,毕竟棉甲不像铁甲造价高,不用那麽多铁,是把铁甲片卯在里面,外只露出卯钉。
清朝,满族人发源于东北,常年天寒地冻。铁甲明显不利于冬季作战。
满族人一般使用棉甲。棉甲是用丝绵反复挤压,捶打,以增加密度。再订上铜制铆钉增加防御力。冬季作战时甚至可以泼水结冰进一步加强防御能力(这样弄步兵估计是扛不起,跑不动了)里面再加穿链甲。这样的防御力别说普通弓箭,就是当时的鸟铳 也很难击穿的~
铠甲在古代是一般士卒使用不起的奢侈品,普通士卒最常使用的防御用具就是藤牌(盾)。
对手决定装备。
清军跟明军打的时候,穿铁甲,带面罩。
后来跟准噶尔、大小和卓、缅甸、越南、林爽文、廓尔喀、大小金川干的时候,已经基本淘汰铁甲,普及棉甲。
首先的原因是打这些对手主要依靠京师八旗、驻防八旗、索伦劲旅、黑龙江、吉林马队,经常要跨整个中国调兵,对强调机动性的骑兵来说,轻质棉甲更便于携带。
再次就是这些对手的装备也都不咋地,棉甲的防护力足以。而且当时八旗弓马娴熟,收拾他们绰绰有余。看看郎世宁画的铜版画,平定西域的时候清军只有统领穿棉甲,普通士兵却没有,但照样将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笔者说说世仇日本人的盔甲。
日本,笔者以为其盔甲首先并不全是重甲。究其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形复杂,资源短缺不利于大范围机动,却利于阵地交战。
类型分为大铠,腹卷,胴丸,当世具足,挂甲等
挂甲。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偶尔也使用来料较丰富的竹木。
大铠。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大铠的主要质地是竹、革,间亦用到金属。胴甲分连缀的胸板、主体的冲胴,以及后背的逆板等数部分,连缀成一个整体。除去用绪通过胸板在肩上打结外,还围拢身体,在一侧(一般是左侧)用“胁楯”来固定。胁楯包括两部分,上面的壶板,和下面的草摺——这草摺,和联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样的,结束以后,可以很完美地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它还单独有一个名字,叫作“马手”。
胴丸。胴丸出现于平安中期,来源于挂甲,初始时,是下级武士着用的铠甲式样。
初始胴丸是没有袖甲和胸前那两块“栴檀板”、“鸠尾板”的变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纽、主体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缝板所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铠要简单很多。
到今天为止,日本的各处神社、博物馆,甚至于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丰富的古代各个时期的铠甲和武器,其数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谓世界之最。有人说,这是武士道精神的体现,陈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国家,因为日本的知识很多来自外国(主要是中国),这些知识和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现在的所谓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当初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到中国,获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识,因为来之不易,从而逐渐转化为日本人对各种敝帚的极度自珍。不仅仅体现在武具上面,中国古代相当多亡轶的书籍,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证。此外,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血源的民族。从这一判断可以导出,因为铠甲和武器往往作为武士家族的传家之宝,成为高贵血源的象征,所以会被广泛地收藏并保护起来。
最后。中国人的战争,致胜的不是盔甲有多么厚重、武器有多么先进,靠的是智慧,靠的是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武器是死的,人才可以决定一切!
好了,今天关于“古代打仗防御阵容装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古代打仗防御阵容装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