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阵容搭配三棋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司马昭阵容搭配三棋”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司马昭阵容搭配三棋插图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邓艾与钟会是怎样丢掉性命的。很多人都说是司马昭所为。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声音说邓艾与钟会是自取灭亡,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邓艾和钟会都不是直接死在司马昭手里的,但是这个说法依然成立。

因为他们最后的结局确实是司马昭造成的。在天下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司马昭为什么要除掉邓艾与钟会呢?除去了他们谁还来帮司马昭完成自己的野心呢?这就是笔者今天想与大家讨论的一个有趣的历史事件,在三国时期,司马昭为什么要杀掉邓艾和钟会?

首先与大家分析一下邓艾之死。

虽然钟会与司马氏“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惯用手段,是杀死邓艾的决定因素。但是让我们细细品味邓艾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可以发现其实他有自寻死路之嫌。在魏景元三年冬,司马昭立意伐蜀,身为司马氏一手提拔的邓艾却“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在朝堂上与司马昭大唱反调。

于是也引起朝堂之上许多大臣也随声附和。俗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因为邓艾的这个行为对他感到极其不满意,邓艾此时已经成为司马昭实现自己野心的一块绊脚石。

四年十一月,邓艾凭借着自己的一股锐气令后主开城纳降,自此,刘氏三分基业宣告覆灭。大功告成的邓艾就有些头脑发热了,飘飘然到已经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了。以至于他后来昏招迭出。《三国志·邓艾传》有云:

(邓艾)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署。以师篡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这就给钟会创造了陷害他的机会,承制擅封的这一招终于将这位伐蜀功臣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小人栽赃陷害他的把柄。上边我们提到邓艾已经把司马昭得罪了,所以在他被栽赃陷害之时上边并没有好好调查。

于是就这样,他的性命在一些不可抗的因素以及一些他的自身因素作用下丢掉了。虽然说司马昭在杀死邓艾一事上,自己并没有亲自动手也并没有花费一兵一卒。但是他的死是在司马昭的意料之中的,司马昭巧用了一招借刀杀人而已,可以说司马昭是杀死邓艾的幕后黑手。

至于钟会的死, 我觉得卫瓘是其中的一颗重要的棋子。

而卫瓘是司马昭派到前线的监军,监督邓艾和钟会的军事行动。平定蜀国后,钟会就有了谋反之心,在他除掉邓艾之后,他以为自己已经没有敌手了。于是他假传太后遗诏,准备起兵灭掉司马昭、但是钟会手下的将士对他并不完全的忠心耿耿。

于是在他起兵谋反之时,卫瓘组织魏军将领反戈钟会,并且将他杀死。从卫瓘回国后司马昭对于他的大加封赏,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卫瓘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司马昭安排好的,也许包括钟会陷害邓艾一事。

钟会的谋反难道司马昭没有提前预料到吗?当然不是了。司马昭是绝对预料到的,因为钟会的身世一定不会让司马昭放心的,所以才会有了卫瓘的作用。卫瓘的出现就显示了司马昭对他们的不信任,所以,虽然司马昭并没有出面,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其实钟会与邓艾就是被司马昭所杀。

或许有人会问了,在这么关键的时刻,杀死了可谓是灭蜀大功臣的钟会和邓艾不是司马昭的损失吗?但是就我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其实这两个人都已经到了不得不灭的地步了。钟会都已经起兵谋反了,若不赶紧除掉,难道还留着他来取自己首级,谋权篡位吗?

而邓艾其实也到了该除掉的时机了,在司马昭提出灭蜀建议时他就站出来不同意。大家想想司马昭怎么可能容忍一个想将自己计划弄得胎死腹中的人存在呢?更何况后来灭蜀成功后他居功自傲,飘飘然,自立为王,若留着他不就是在给自己日后找麻烦吗?

所以钟会与邓艾是司马昭非杀不可的,即使他们功不可没,即使他们与司马昭相交甚好,他们在司马昭眼里都是非死不可的,因为他俩已经成为司马昭完成自己野心的绊脚石了。综上所述,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请问刘禅的武将谋士和司马昭司马师的武将谋士比起来差距在哪里?

光是数量上你都列出来了 这里面我只看好三个人 邓艾 杜预 郭淮 差距在于数量 质量 整个蜀国文不文 武不武 要打 打不了多远 多久 多伤 要守 感觉丢了剑门关就啥也不是 总的来说蜀国日薄西山 魏国虽然经过这样那样的政变 但是主心骨在 肱骨大臣在 实力战将在 国力仍然在 而且有中国以来 统一战争都是由北向南打 (朱元璋 蒋介石除外)

三国: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钟会?

邓艾一案,其缘由历来归咎于钟会和司马氏的幕后推手。不可置否,“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以及司马氏“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惯用手段固然对邓艾之死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考究邓艾本人及其行径,却可发现邓艾亦有自寻死路之嫌。

(一)承制擅封

“成亦萧何,败亦萧何”。邓艾之首功,在于破蜀。而其首罪,亦多源于破蜀。

魏景元三年冬,魏国大将军司马昭立意伐蜀。此番伐蜀大计中,与蜀长期对峙的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朝堂之上,遂掀起一片反对声潮。

司马昭对此大为不悦,毕竟邓艾为司马氏一手提拔,以屯田掌犊之身跻于朝堂之上,却不想在如此节骨眼上大唱反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若连伐蜀都腹死胎中,那日后司马昭谈何而来的进爵为公以及称王称霸的资本。权衡之下,渐起疑心的司马昭遂舍弃掉了邓艾这位原定最佳主帅,取而代之将主帅职务扣在了巧妙“迎奉上意”的钟会头上,并又名义上派遣廷尉卫_为监军,田续为邓艾护军,实则安排二人上演一初“无间道”,以防不时之需。事至日后,卫、田二人果然不负司马公所托,邓艾命丧三造亭,皆拜其所赐。

四年十一月,邓艾以不满两万之兵,“束马悬车,自投死地”,仗着一股锐气令后主开城纳降。蜀中共计“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自此,刘氏三分基业宣告覆灭。大功告成的邓艾随即入主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面对如此留名千古成就以及时下“蜀人称焉”的局面,但凡常人,多少都会有有些把持不住、自鸣得意。邓艾虽为名将,但终究难脱凡人之俗,遂亦开始头脑发热。而这一“热”,却促使其昏招迭出。

《三国志;邓艾传》有云:(邓艾)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所谓承制封授,即秉承皇帝旨意而行封授之事。东汉末年,朝纲紊乱,群雄纷争,视汉朝与无物者大有人在,故承制擅封者自然也不在少数,有如袁绍、孙策、公孙度都曾干过此类未经许可的行当。然而,自曹丕草创曹魏来,曹魏自不比汉末颓势,仅有明帝曹睿年间发生过魏兴太守申仪承制擅封案,但此案却堪称“反面教材”。

《晋书?宣帝纪》载曰:初,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求贺,皆听之。帝使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

将在外,权忌过重,而承制擅封则更易招惹事端。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慑朝纲,故献帝曾于建安二十年九月以曹操“典任于外,临事之赏,或宜速疾”,特许其“承制封拜诸侯守相”。今邓艾破蜀,纵然立有首功,但其终不可比魏武强势,而司马昭也绝非献帝此类凡人善茬儿。邓艾承制擅封一案,表面上以“邓禹故事”为幌大规模封授蜀臣,实则与“专威疆埸”的申仪颇有几分相似,更甚者亦有暗谕曹操之嫌。而邓艾除去封授蜀汉群臣官衔外,竟还大肆委任其部下担任蜀中各郡太守,故邓艾罪更甚于申仪。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申仪当年正是栽在了司马懿手中,而如今邓艾面对其子昭,不知吸取前人之训,反倒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不论邓艾究竟是无心插柳,抑或有意栽花,承制擅封这一路昏招终究将这位破蜀功臣送上了风口浪尖处。彼及日后,承制擅封果然为小人落下口实。素有异志的钟会“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徵艾。”

(二)得蜀望吴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大破张鲁,东川悉平。其后司马懿曾向魏武进言,“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可惜魏武不以为然,引用光武帝写给岑彭信中一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司马懿“得陇望蜀”之念遂腹死胎中。然而,世事终有轮回。其后不过四十年间,深的司马懿真传的邓艾却在破蜀之后克隆出一段“得蜀望吴”。

魏景元四年十二月,司马昭以平蜀之功加封邓艾为太尉。伐蜀之时,邓艾官拜征西将军,封邑六千六百户。此次进封太尉,增邑二万户,前后共计二万六千六百户。在魏国的封制中,这样的天文数字绝无仅有。按照常理,人臣已极的邓艾自当效仿汉之张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然而,邓艾却人心不足蛇吞象,随即又向司马昭提出了“得蜀望吴”之策。

《三国志?邓艾传》载,艾言司马文王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却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於京都,吴以为流徙,则於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在收到邓艾洋洋洒洒的伐吴阔论后,司马昭却对此颇为不满。试想当初伐蜀大唱反调的是邓艾,而如今怂恿伐吴的也是邓艾,这红脸黑脸都叫一人扮了,此番若是再成了邓艾之美,那司马公这身为最高决策者的脸面与威信又将何存。思量之下,司马昭遂否决了邓艾“得蜀望吴”之策,只是让监军卫_送给了邓艾冰冷冷的八个大字:“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与此同时,邓艾同样是一肚子窝火。自己苦心筹画的伐吴大计不但被一口否决,更甚至竟连司马昭的一封手书都未换来,敢情从头到尾自己都是井底捞月、瞎子点灯。邓艾心有不甘,于是决意再次上书司马昭。

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如若说第一次上书司马昭仅仅是颇有微词,那么,对于第二次上书司马昭便可以称得上雷霆震怒。此番上书邓艾非但没有认为自己承制擅封有违常科,反而大言不惭的借“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为承制擅封做了辩解。更甚者,竟扬言“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汉末以来,自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至司马氏三马食槽,曹氏和司马氏的称王称霸无一不是复制了权臣之路。此前,司马昭已明示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而邓艾对这八字方针却有如过耳清风、置若罔闻,屡次以社稷国家为幌与司马昭针尖对麦芒,明摆着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谁又能耐我何”的样子,熟不知自己本是司马氏爪牙而非国之爪牙,宁弃国之利但绝不可犯司马氏之忌。司马昭本不是什么好鸟儿,邓艾如此以身试法安能不被疑有欲做曹操第二而招惹来杀身之祸。

“一棋走错,满盘皆输”。自破蜀之后,邓艾可谓是步步昏招,而此次愚蠢的“得蜀望吴”,更是彻底将这位七旬老翁从拜将坛转送于祭坛之上。

(三)性格决定命运

世间有言:性格决定命运。

泰始三年,时离邓艾已过多年,邓艾老部下段灼在上书追理邓艾时开篇便曰:“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敢言艾不反之状。”三国之时,邓艾的文才武略称得上是出类拔萃者,而其种种性格缺陷,同样可谓是集大成者。

伐蜀之时,邓艾以不满两万之兵使后主震怖,君臣面缚。面对唯唯诺诺的蜀臣以及时下不可复制的破蜀首功,邓艾遂不知天高地厚,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邓艾之狂,由此可见一斑。

邓艾死后不久,司马昭以为其常年身居陇右,必然素得士心,如今一死,边境恐怕要发生骚乱,便派相府铠曹属唐彬去陇右暗访,不料却唐彬回报:“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作为一代驰骋沙场的名将,褪去战马上的光鲜,义阳人邓艾的性格及处世却有诸多致命要害。昔蜀汉名将关羽、张飞并称“万人敌”,为世虎臣。但“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邓艾同乡蜀将魏延,虽“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却“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再观邓艾,邓艾不但“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同时又“性刚急”、“忌克诡狭,矜能负才”。相较之下,关、张、魏三人的性格缺陷可谓相形见绌、小巫见大巫。而上述三人最终尚用性命为此埋单,邓艾又岂有不亡之理?

卫_奉旨收邓艾,邓艾军却“悉来赴_,唯艾帐内在焉”;邓艾命丧三造亭,陇右不变,更是“喜闻其祸”。失人心至此,究其根本,邓艾自取。

结语

昔人有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司马昭杀死曹髦后,被忠臣们责骂,他是如何善后平息众怒的呢?

曹魏少帝曹髦被杀是一个意外事件,并非司马昭所谋划。所以,当司马昭听到消息后也大吃一惊,手中的东西都掉到了地上,司马昭忧心地说:?天下其谓我何??

有人说司马昭在演戏,因为曹髦死了他心里其实挺乐,嘴上故意那么说,但其实,司马昭的第一反应是真实的,他的确很吃惊,并且很忧心。

这是因为,一个在位的皇帝,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却这样血淋淋地倒下了,自古以来都还没有发生过几次这样的事,对于这件极为罕见的事故,司马昭必须立即做出交代,做好善后工作。对此,司马昭走了以下四步棋,较好地处理了善后的各项工作:

一、赶紧找个替罪羊?顶雷?

司马昭得到消息后不敢怠慢,立即召集百官商议如何处置。众人面面相觑,既惊又惧,说不出所以然来。

司马昭认为尚书仆射陈泰主意最多,想听听他的看法,为此专门派陈泰的舅舅荀顗带着车去请陈泰。

陈泰到了,司马昭着急地问他:?该怎么办??陈泰对司马昭说:?只有腰斩贾充,以谢天下。?

曹髦被杀时贾充是?现场总指挥?,故尔陈泰这样说。但贾充是名臣贾逵的儿子,司马氏父子的铁杆粉丝,双方还有姻亲关系,司马昭难以决判。

司马昭沉吟半天,对陈泰说:?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陈泰两手一摊:?没了!?但司马昭还是舍不得杀贾充,想到最后,决定把罪责归到直接动手的成济头上。

司马昭上报郭太后,郭太后同意这个意见,遂将成济斩首,夷三族。可怜成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替主人立下大功,却招来灭门之祸。

二、公开曹髦?罪状?以引导舆论

杀了成济,仍然难平震荡,除了司马昭倍感压力,郭太后那边压力也不小。

这时因为,当初曹芳被废,司马师曾想立曹据为帝,郭太后不干,非要弄来个曹髦。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郭太后于是下了一份诏书,重点是历数曹髦的罪状,为司马昭、同时也是为自己做开脱。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和司马师两兄弟自相残杀过吗?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有自相残杀过,原因有二:一、司马师不仅是嫡长子,而且一直是司马懿的左膀右臂,比司马昭权位高的多,司马昭无力去争。在古代嫡长子的继承优先权很高,特别是在袁绍、刘表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兄弟失和,丢失了基业以后,一般人不会轻易冒险废除嫡长子的继承权。而更重要的是,司马师自身能力出色,一直就是司马懿的得力助手。

司马师为人沉着,又有雄才大略,素有名望,和名士夏侯玄等人齐名。司马懿也是很器重他,一直大力栽培。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师就出任了中护军,成为司马懿安插在中军中的重要棋子。而司马昭不过是一个议郎,无论是官位还是重要性都不如司马师。高平陵之变前夜,司马懿告诉司马师和司马昭自己的计划以后,司马师做好准备以后就去安心睡觉,次日亲自率军进驻司马门,协助父亲发动政变。而司马昭则担心的睡不着觉,在高平陵之变中发挥的作用也远小于自己哥哥。

司马师的表现让司马懿都刮目相看,称赞他“此子竟可也”,事后司马师被封为卫将军,协助司马懿处理军务。而司马昭只是带兵保卫皇宫,权力和司马师无法相比。所以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他的权位不仅在礼法上占据优势,从权力上来说司马昭也无法和他抗衡。司马昭也是聪明人,自然不会傻到去鸡蛋碰石头。而司马师自己无后,儿子都是从司马昭那里过继来的,也没必要去为难司马昭。所以两人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自然不会自相残杀。

二、司马家族夺权以后,反对者不少,司马兄弟此时需要同心协力对外。高平陵之变其实是世家大族对曹爽专权不满,共同发起的一次政变。司马懿因为资历原因可以成为***,并逐步控制朝政,但是他也没法做到一下子消灭所有反对者。在司马一家专权以后,忠于曹魏,或者是对司马家专权不满的人发起了多次叛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淮南三叛,在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就向司马家发起了挑战。而曹魏皇室也不甘心大权旁落,一直有意收回权力。

所以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一直忙着巩固权位,司马师还不得不带兵率军平叛,他们此时根本没有时间来争权夺利。而且此后不久司马师就因病去世,司马昭上位,也不再需要和自己哥哥斗了。

空城计中司马懿回应诸葛亮的唱词

诸葛亮: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评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的业鼎足三分。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东西战南北剿博古通今。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汉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

司马懿:有本督在马上观动静,诸葛亮在城楼饮酒抚琴。左右琴童人两个,打扫街道俱都是老弱残兵。我本当传将令杀进城,

司马师、司马昭:杀!杀!杀!

司马懿:又恐怕中了巧计行。勒住丝缰把话论,尊声南阳诸葛孔明:任你设下了千般计,棋逢对手就一般平。

诸葛亮: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就往西行。一来是马谡无能少才能,二来是将帅不和失街亭。你连得三城多侥幸,贪而无厌又夺我西城。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等候了司马到此谈哪,谈谈谈心。西城的街道打扫净,预备着司马好屯兵。诸葛亮无有别的敬,早预备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你到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左右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司马懿:我越思越想心不定,城内定有埋伏兵。

司马师、司马昭:趁此机会,杀进城去,活捉孔明!

司马懿:呸!小小年纪,知道什么?若是杀进城去,岂不中了他人的埋伏?将人马前队改为后队,兵退四十,安营扎寨!

司马师、司马昭:是!

司马懿:待我说破于他!诸葛亮啊!孔明!你实城也罢,空城也罢,老夫我拿定主意,我不进城,哎!我告辞了!告辞了!

二老军:司马懿大兵倒退四十余里呀!

诸葛亮:人道司马善用兵,到此不敢进空城。诸葛从来不弄险,险中有险显才能。

好了,今天关于“司马昭阵容搭配三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司马昭阵容搭配三棋”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