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秦琼曹操阵容搭配”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据有人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几位,在前期应该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曹操集团“五大谋士”。
这五大谋士的排名,其实不大好编排,为什么呢?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水平再接近的武林高手,总可以通过比赛较量出输赢(除非是关公战秦琼);而同样优秀的文臣,却很难决定谁更胜一筹,因为没有公认的清晰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你说谁更厉害?
因此,只能做一个大致的评判(而且肯定有人不同意):
1、荀彧
2、郭嘉
3、荀攸
4、贾诩
5、程昱
详述:
NO.1 荀彧
荀彧是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士,这个史学界是早就有公论的,没有异议的。
很多人心目中的NO.1 是郭嘉。这是由于《三国演义》等原因,郭嘉也被炒作成“曹操的首席谋士”,其实与历史相差甚远。下面评论一下荀彧和郭嘉。
1、能力的对比
荀彧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是“曹魏的诸葛亮”。事实上,荀彧与诸葛亮,是非常非常相似的两个人,这里不做详述。
郭嘉则是军事天才,或者说是“战术家”更恰当一些;他似乎没有提出过荀彧、毛玠那样系统的政治纲领和战略规划。但是他智谋深沉,奇计应变,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
应该说,他们两个人是两种天才。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用古人的话说,他是“萧何、曹参”(政治家);郭嘉、贾诩则是“张良、陈平”(谋士)。
但是,荀彧的智慧谋略也是一流的。在曹操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每到关键时刻都是荀彧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克敌制胜,一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使用的还是荀彧的战略部署。
荀彧既有谋略又懂施政,郭嘉只能出谋划策,从这个角度来看,荀彧略胜一筹。
2、地位上,荀彧直到去世前,都是曹魏集团的“首席幕僚长”。相当于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
郭嘉也非常被曹操信任,但是郭嘉出仕,军祭酒始,军祭酒终,十一年五品,地位与荀彧不能相提并论。郭嘉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庞统、法正。(这也是陈寿的结论)这样一比,楼主应该明白了吧?刘备宠信庞统、法正,但是更要倚靠诸葛亮。谁的地位更高?
有人说“在那个时代更看重的是战争,所以郭嘉所擅长的军事谋略会更重一点”。实在遗憾,这是一个缺乏政治军事常识的说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母体是政治。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政治上失败,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这样的人,建议去读一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或者司马辽太郎的《关原之战》。
NO.2郭嘉
郭嘉为曹操集团服务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职务不过军师祭酒(参谋)。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当然,刘备反败为胜,并不仅仅因为有了诸葛亮;曹操事业受阻,也并非仅仅因为没了郭嘉。我们不可以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确实是重大损失。因此,曹操败退赤壁时,曾仰天长叹,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是军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总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神机妙算,出奇制胜。比方说,曹操三战吕布,士卒疲倦,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而且断定再战必胜,结果吕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诸将主张再战,郭嘉主张撤军,结果袁谭、袁尚兄弟祸起萧墙,曹操渔翁得利。曹操战袁绍,有人担心孙策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来不了;曹操征乌丸,有人担心刘表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不会来。结果呢?和郭嘉预料的完全一样。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
NO.3荀攸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也是贡献最大的之一。他在辅佐曹操过程中,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被曹操称为“谋主”。
PS:其实第二的应该是荀攸,他在曹操集团“2号谋士”的地位,是有明确记载的。但是为了平衡一下千千万万的郭嘉粉丝,把郭嘉放在了第二。两个人都是战术大师,也说不好谁更高明。荀攸的地位高,跟他出身名门望族有关;而且郭嘉早逝,发挥的空间较小。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荀攸,此人大智若愚,城府极深,不像郭嘉不拘小节,经常被人检举“行为不检点”(不治行检)。屈居第三,委屈荀公达了。
NO.4 贾诩
贾诩,据说是张良、陈平一类的人物,实际上也堪称三国时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
实际上,贾诩可能是三国史上最聪明的人。三国时代的那些谋士和名人,很多人结局都不好。就说曹操这边的人吧,有的早夭(如郭嘉),有的反目(如毛玠),有的神秘去世(如荀彧),有的死于非命(如许攸),贾诩却安然无恙,寿终正寝。他为曹氏集团服务了两代人,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岁去世,谥曰肃侯,结局比许多人都好。
贾诩的聪明,明就明在他洞悉人性,总能看透对方的心思。知人者也自知。贾诩投降曹操以后,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知道像自己这样多谋善断的人,对任何君主都既是利用对象又是危险人物,何况还是个“叛徒”?因此为人处世都十分低调。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出谋划策,也不呼朋引类,就连为子女缔结婚姻也不攀付豪门(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尾巴夹得比谁都紧。贾诩真是聪明人。
NO.5 程昱
程昱生前位高权重,颇有威望,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在后世的心目中地位不高,远远没有郭嘉那么多的粉丝。
《三国演义》里,程昱曾于徐州用计迫降关羽;曹操鏖战河北时,程昱保举关羽以敌颜良,又于仓亭献“十面埋伏”之计破袁绍三十万大军,俱显其谋略过人。其后与刘备战,昱献计“挟亲赚徐庶”,使刘备失其羽翼。赤壁战时,程昱保持冷静,多番谏议曹操拒防火攻,又揭破黄盖粮船之伪,方免大寨遭受重创,操亦因此逃逸得及。后又于濡须口一役劝曹操班师,始终所见高明。其子程武复破蜀将赵云于凤鸣山,亦不失乃父之名。
但是,真实历史上,程昱并没有在徐州迫降关羽,关羽是无条件投降。这一战,曹操根本就没打,刘备远远望见曹操帅旗的时候,就丢下部众投靠袁谭去了。(可见《三国志·刘备传》)曹操鼎盛时期总其众不过三十万,袁绍鼎盛时期,也就是刚刚踏平公孙瓒不可一世的时候,步骑兵不过十数万,何来三十万之说?(可见《三国志·袁绍传》)
程昱是一个比较优秀和沉着的谋士,晚年却主动交出兵权。纵观一生,个人认为应该排在二荀令、陈群、贾诩之后,和刘晔、董昭、蒋济、满宠等人都属于曹魏的一线谋士。
最后,说一下郭嘉。
每次讨论曹操旗下的文臣武将的时候都要先“摆正”郭嘉,这也是没办法的。我对郭嘉不反感,也不甚推崇。
为什么呢?因为我发觉《三国志》关于曹操诸多谋士共同献计的时候,郭嘉一般都排在最后,或者不见郭嘉本传,只见于《傅子》等。比如荀彧的“四胜四败”可见荀彧本传,而郭嘉的“十胜十败”不见于郭嘉本传。这事很奇怪,正史记载少,野史记载多,这个人就不好评价了。
荀彧、陈群、荀攸、董昭、程昱,这些人是谋士,但不仅仅是谋士,他们都是为国家建设和百姓民生之生计做出过贡献的人。而郭嘉不擅长政治,只是战术天才。
易中天教授在评述五大谋士时,把郭嘉排在第四,不是没有道理的。战略和战术是有区别的,像诸葛亮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战略家,《隆中对》可谓远景筹划之典范,而战术不是诸葛亮所长。荀彧作为东汉晚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战略家,东汉政府的尚书令,在曹操南征北讨以及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都显示出了肱骨之力,无论是治国齐家平天下,亦或是人品之忠正,为官之清廉,荀彧样样都不输郭嘉。
有一位网友说“如是还看到郭嘉高高在上的评论,我真的要以布掩面,我都替郭嘉粉丝们羞于见人了。”
之所以把郭嘉勉强排在第二,主要是因为他的英年早逝(很多人也是因为同情这一点,才更加推崇他),假如郭嘉不死,今后会有多大贡献,谁也说不好。姑且算他如果活着,会大有作为好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曹操是否一统天下,跟郭嘉的生死没有必然联系。曹操的失败是因为曹魏集团“寒族法家”的政权性质,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进程,不是一两个人改变得了的。
曹操作为一位军事家,他的诗词功底为何却能那么好?
历史已经给了曹操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他是诗人、军事家和政治家,就连毛泽东主席也称其为“有本事”的人。
一个人成为军事将领相对容易,勇武有力就可以,像唐时的秦叔宝(秦琼)、明代的常遇春,都是以武力而定乾坤的人物,说俗点就是“有劲就行”。
古代的武将力气大于技巧,这个从古代武将流传下来的画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个腰腹粗圆,看着孔武有力。而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搏斗,这个无需争论,体重与力量,再加技巧,这一点连世界顶级的格斗手也承认。
曹操在被人称为诗人之前,是一个将领,至少要有些武力,据《三国志》记载:“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从中便可以看出曹操的武力绝对是超人的,舞戟是近身搏斗,逾垣是动作机敏。而后世中对曹操评价中,却将他列为语文化的代表,再加上民间的传说与《三国演义》的描写,让读者以为曹操是个天天坐在军帐里算计人的奸文人。
曹操当然不是这样的,如果用现在的话评价起来,曹操是个文武全才的真汉子。上面我们说了曹操的武,而三国是名将勇士辈出的时代,曹操在勇武方面远没有关羽、张辽有影响力,在军事方面更多的是武略出众。而换个历史角度,曹操无疑是建安文化的****。
曹操的文学成功大部分在诗歌上,数量虽少,但却是建安时代顶级的。曹操的诗,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名篇,里面的名句好多人都引用过,用书写为堂表,常见的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
这些名篇,除了朗朗上口外,读之令读者无不在生活中感触到内心的共鸣。人在感触良多无可放释的时候也借酒浇愁,不觉自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来宽慰自己,和后世的李太白“将进酒杯莫停”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其实是曹操继承了汉代的乐府诗的特点,而诗的产生,并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文字,诗最初的形态是配上音乐,或声调的一种咏唱,类似于今天我们的朗诵。三国也有记载刘备逃跑,宿于刘安家中时,刘安正在弹剑作歌,而这里作的歌词就是诗的一种,弹剑就是打击金属发出音质。
这也就形成了曹操诗歌的第一个魅力之处:韵律上口,适于吟唱。如果配上乐器,上口易,随口可唱。
但曹操的大部分生涯都是在马背上过渡的,那么曹操是怎样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又成为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的呢?
成为诗人,必须保持“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这种习惯,如我们的伟人毛泽东,无论是和平与动乱年代,都与书为伴,满床的书。
而《三国志》、《魏书》等记载的都有曹操行军读书的习惯,不仅是因为写诗,同时也著书立说。《三国志》说道:“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用超世之杰来形容,曹操是个非常人。这一点,想必也是曹操阅书无数而造就的。
而诗词是一种感性的文学艺术,如果人比较死板理性,没有多少情怀,那创作诗词也就不可能。在《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登高必赋,这显示了曹操是一个多性情的人,感物应怀,能被事务所牵动,触发内心情愫,同时也表现了曹操是个有崇高理想的人;登高必赋,又像是要抒发情感或感悟一样,这说明曹操是个乐观主义者,对周围的事物寄予了希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李煜在当时那种情境之下是个悲观主义者,所以事物在他眼里都是枯萎的,但在曹操眼里是勃发的。这就是人物境办与情操的不同,同样在乱世中,曹操成为一代雄主,李煜为亡国之君,不无道理。
这种情怀是曹操创作的根源之一。当然,汉末乐府诗开始盛行,也是军营中的一大娱乐项目,类似于今天的流行歌曲,曹操就相当于是个填词的人,也让曹操创作有了很大的应用舞台。不得不说,那个时代也是曹操创作的一种动因。
曹操的性格也让其成为了一个马背上的诗人,《三国志》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从其中一个活灵活现的曹操就在我们眼前了,他既不是一个奸文人,也不是个天天算计人的奸臣,用任侠放荡来形容最贴切。
这样的一个有才情,有武力,有理想的人,同时养成了书不释卷的习惯,又有一个表现的舞台,能成为马背上的诗人,边行军边写诗的浪漫主义者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凌烟阁功臣垫底的秦琼,竟能挑战关羽?后者被《三国演义》吹大了
人人都知道一句俗话:「 ”关公战秦琼”,然而,真实历史中,秦琼这个门神,在唐朝二十四位凌烟阁功臣中,排名垫底,他究竟有什么本事,竟被认为可以挑战被认为是「 ”武圣”的关羽呢? 三国将领的知名度,毫无疑问为各个历史时期最高,首先源于宋朝以后市民文化兴起,大量演绎历史的话本、小说、戏曲,在市井中广为流传。 其中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根据陈寿《三国志》的真实历史故事,和裴松之《三国志注》提及的大量历史资料,同时广泛博采了汉末三国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话本传奇故事。使之成为此类历史演义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数百年最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一部书。 而且,罗贯中曾为元末江南军阀张士诚的幕僚,亲身经历了张士诚和朱元璋的争霸战争,在军事战略方面也颇有造诣,使得他笔下的战争和军略场景颇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为明朝边军将领时,便对《三国演义》爱不释手,他的众多儿孙如皇太极、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莽尔古泰、代善、阿巴泰等人,从小便人人熟读《三国演义》,把这本书当做他们的军事启蒙教材。后来在明清战争中,这些人都成为一时之名将。 当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独立建国,并自创满文后,指定翻译的首批读物,就包括《三国演义》。从此,八旗子弟人人习读,以之为军事教科书,在满清入关得到天下后,更是大力推广。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 经过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三国故事更通过戏曲,评书等多种形式,深入民间亿万大众之心,一众三国名将也取得了远高于其他各朝代名将的知名度。当然,此时如隋唐演义、杨家将、水浒传、明初英烈传、说岳等故事,同样随着小说、戏曲、话本、评书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个中英雄人物也都有仅次于三国名将的知名度。 然而到了现在的中文互联网络,三国名将的知名度,已经远高于《隋唐演义》刻画的唐初将领、《大明英烈传》刻画的明初将领了,即使是李典、马岱、潘璋之类二三流将领的知名度,同样是其他历史时期的一流名将,如韦睿、韦孝宽、裴行检、李文忠、傅友德等等所不能及的。 真正的分水岭,其实最早来自于东瀛日本的文化输出或者说「 ”反哺”,这点并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从上世纪80至90年代起,日本经济繁荣,大规模文化输出全世界,比我国早起步了几十年,也就多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其文化产业之纯熟,甚至能让他们所谓的「 ”战国名将”,在欧美地区也同样拥有大量拥趸。 就如笔者常举例的一个榜单,是前几年,一个美国论坛中,几十万欧美人士参与,评选世界历史前二百名的名将,最后结果: 第43名:丰臣秀吉,第57名:织田信长,第93名:武田信玄,第175名:德川家康…… 同理,当中文互联网发展早期,日本游戏公司持续推出各种三国题材游戏,如《三国志》系列游戏、《三国无双》系列游戏等,便也同样使得众多三国二三流将领,也以数据团的形式,被广大玩家所熟知。而国产游戏产商要作类似游戏竞争,三国题材以其遥遥领先的知名度,同样成为首选,三国将领的知名度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那么,三国名将的真实水准,究竟如何呢?常有人用「 ”关公战秦琼”,来讽刺跨历史时空的各种比较。但事实上,如果论据皆出自历朝历代官方和史家认可的正史,并非凭空编造,那在同一标准下,又为何不能比较呢? 论勇武,关羽在正史中,确实是三国时代最强武将, 他在白马之战中,万军中刺杀敌将颜良,袁军诸将难当,自然可说勇冠三国。《三国演义》小说夸大的吕布亦绝不能及。诸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不过是小说家的虚构。 当然,白马之战是曹操命关羽和张辽为先锋,同样带了很多兵马去迎战袁绍军的,并非真如《三国演义》所写的那般神奇,真能「 ”单骑冲阵,万军斩将”。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三国正史里,论勇武表现唯一能和关羽争锋的,大约只有后期的名将文鸯,单枪匹马冲进八千骑兵阵中,七进七出,杀得敌军不敢追逼。 (司马)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余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再看看秦琼在历史上类似的勇武表现,在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强敌时,秦琼每每为唐军先锋鏖战,所向披靡。敌军中每当有骁将锐士耀武扬威,李世民便命令秦琼讨之,跃马挺枪刺敌军于万军众中。 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 也就是说,关羽生平只做过一次,被三国时人当做神迹的事,对秦琼而言,不过是司空见惯,家常便饭。 唐初名将:秦琼 秦琼勇武如此,比之被后世神化为「 ”武圣”的关羽,当然也是不遑多让。那么比较作为将领的统军能力,又如何呢?且看这段记载: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 ”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 秦琼在隋将张须陀麾下时,面对十万敌军,和罗士信率千人奋击,拔旗纵火,焚烧三十余屯,令敌军阵脚大乱,终被一举击溃。如此「 ”千兵破十万”,和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张辽威震逍遥津一战,也差相仿佛吧。 如此一个秦琼,无论个人勇武、统军能力、带兵战绩都样样出色,完全具备成为历史上一流名将的能力,然而在唐初这样将星云集的时代,却并没有多少表现机会,只能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名功臣之末席,以勇将、斗将而非名将,名留史册。 由此亦可看出,唐初是何等将星璀璨,而今天一众英雄事迹更逐渐湮没,普及度远不及三国时期,无非是数百年来,同为话本小说,《隋唐演义》故事一直远不如《三国演义》故事普及度高的缘故了。
关公战秦琼是怎么回事?关公如何能战胜秦琼?
关公战秦琼,一听就是一件“瞎扯”出来的事情,关羽生活在汉末三国,秦琼是隋末唐初,这中间相差了好几百年呢,两个人怎么可能碰到一起来一场战斗?实际上,这句话本身也就是用来讽刺那些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人。不过,如果硬要把他们拉出来比一比,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比较呢?两人当中谁又会获得胜利?
有时,你也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亚历山大的东征部队与始皇帝的秦军不期而遇,双方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如果壮年的程咬金邂逅如日中天的西楚霸王,哪一个会笑到最后?如果巅峰时的勒布朗·詹姆斯对上90年代初的迈克尔·乔丹,谁又会打爆谁?
三个问题貌似很难,但在有些人的眼里,解决它们并非难事,比如,可以这么做:第一个:打一把类似《帝国时代》的游戏,第二个:玩一盘《王者荣耀》,第三个:用NBA2K试试。
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次涉及类似的问题,天空仿佛会飘来五个字:"关公战秦琼",普遍的看法是,两位强者没有生活在同一时期,无法进行对比。事实上也是如此,关羽、秦琼都是骁勇善战的猛将,论武功,孰优孰劣难以衡量。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关公确实可以与秦琼一战,那就是两人在后世影响力上的对比。
这方面,关羽明显要好于秦叔宝。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在去世一千多后,关羽成为了朝廷与民间都十分推崇的人物,他先被封为武安王,后被封为关圣大帝。中国古代将心璀璨,名将如云,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非常多,关羽却可以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与"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无论是大陆地区,还是港澳台,甚至日韩、东南亚、美国,都可以看到关帝庙的身影,无论黑道白道,心中都敬佩关老爷为人,给他毕恭毕敬地上柱香。至于秦琼,相比之下,他受到的待遇便很一般了,只是位民间的门神,并没有受到后世朝廷、上层人士的青睐。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关羽能够在后世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而秦叔宝为什么稍逊一筹?
1.武力值
关羽的职业是武将,在生前,他是这个行业中的优秀人物。白马之战,曹操派张辽、关羽迎击颜良,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中,没有一个人打得过关羽;襄樊之战,霪雨霏霏,汉水暴涨,关羽抓住战机,降于禁,斩庞德,击败"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一度产生迁都的想法。刮骨疗毒更是典型的事例,医生给他治疗时,关羽和诸将饮酒吃肉,谈笑自若,面无惧色。
对于关羽的勇猛,敌人也是心知肚明,比如程昱说:"刘备有英明,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夷陵之战前,曹丕召集群臣讨论,刘备会不会出兵攻吴,几乎所有大臣的都认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一个"唯"字可以看出关羽在魏国大臣心中的地位,连他都死了,刘备还敢上?
在古代,底层的百姓无权无势,战乱、疾病、灾害、强权……威胁着他们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活,人们希望得到关羽这样的猛将庇佑,获得安全感,驱散邪恶势力,保一家平安。特别是在金兵南下、蒙古入侵、满清入关这样的日子里,尽早结束杀戮,免遭涂炭之苦是百姓极度渴望的。
在史书中,秦琼也是位勇将,也能在万人之中取敌将首级,但他的作用主要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看不出有多少独当一面的能力;至于关羽,往往被刘备予以重任,占领徐州时,任命他为下邳太守,征讨刘璋,留关羽镇守荆州。总体来看,两人都十分勇猛,武艺高低并不是造成双方差距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关羽身上肯定有秦叔宝没有的某些特点。
2.尊刘贬曹
如果你看过陈寿的《三国志》,会发现作者以曹魏为正统,曹操、曹丕都是本纪,刘备、孙权只是列传,但是在南宋读书人的眼里,正统变成了蜀汉,尊刘抑曹的倾向十分明显,为什么要以蜀汉为正统呢?仔细一想,会发现南宋的情况与蜀汉的情形十分相似,三国时期,曹魏占据中原,刘备虽然地盘最小,但政治口号是"复兴汉室",当蜀中谣传汉帝已死,刘备称帝,国号仍为"汉"。诸葛亮北伐,目的是"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蜀政权的使命就是复兴汉室,恢复前朝。南宋曾经拥有中原,金人南下后,靖康之变,二帝北狩,丧失半壁江山,皇帝要给祖宗上坟都得办护照。但他们依然在苦苦支撑,伺机恢复,这和蜀汉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关羽作为蜀汉政权的头号武将,为了复兴汉室奋斗终生,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歌颂他,就可以鼓舞更多的南宋男儿向关羽学习,为正统政权流尽最后一滴血,不屈服于北方的女真人。秦叔宝为李世民征战完,唐朝已经统一了,跟南宋的情况差别很大,而且李唐皇室与胡人的联系较为密切,论正统性,不如汉朝来的纯粹。加之李渊起兵不是为了复兴隋朝,他们是要推翻隋朝,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李渊攻入长安,架空、废黜隋恭帝,和曹氏父子对待汉帝的手法有一定相似性,这不是宋代读书人想要推崇的东西。
3.跳槽次数
除了彰显正统,还有一个统治者非常关心的东西,那就是关羽身上的忠君,关羽虽然跟过曹操一段日子,但一直忠诚于刘备,绝无二心。史书说他"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畏艰险"。即使遇到困难,也没有弃刘备而去。徐州之战后,曹操待关羽极好,给的条件非常优厚,但关羽却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临行前,曹操对关羽赏赐有加,关羽分文不取。生命的最后关头,败走麦城,关羽宁愿逃跑,也不投降,最终用自己的死亡报答了刘备的恩情。如此誓死卖命的忠臣良将,自然是上层非常喜欢的人物,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不光要教军人怎么开枪,还要告诉他们对谁开枪,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明明是满清的功臣,可死后却被放入《贰臣传》,史可法、张煌言,明明是敌对方,却受到乾隆皇帝的尊重,青史留名。
在封建统治者看来,他们不喜欢识时务的俊杰,更喜欢宁死不屈的忠臣,就算是愚忠也无所谓。从这个角度看,秦叔宝便没有关羽那么完美了,据两唐书记载,秦琼先为隋朝效力,在张须陀、来护儿手下当兵,后来又投奔过李密、裴仁基、王世充,在发现王世充不是明主后,与程咬金等人一起在阵前投奔李唐,可以说是一位经常跳槽的武将,对于秦叔宝个人来说,他舍弃王世充,跟随李世民,绝对是明智之举,是人生的重要转折。但在后世统治者看来,秦叔宝的行为就是叛变,他辅佐的李渊、李世民,也是隋朝的叛臣。如果以官方的力量大力推崇秦叔宝,岂不是在鼓励部下"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哪天轮到自己势微,手下都敢换门庭,连个殉葬的都没有,着实可怜。权衡之下,关羽的忠君更受上层的喜欢,要是全天下都忠于自己,没有二心,那就更完美了,当然,那绝对是痴心妄想,世上总有明白人。
4.其他原因
此外,还有一些原因也推动关羽成为"网红",比如中国老百姓更同情失败的英雄,关羽奋斗一生,活了五十多岁,与儿子关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充满了悲情与唏嘘;秦叔宝则功臣名就,封妻荫子,位列国公,尽管晚年屡屡得病,但他辅佐的君主统一了天下,自己也高官厚禄,陪葬皇陵,登上人生巅峰。相比之下,关羽的结局更让人印象深刻,毕竟是血的教训。同样的问题在刘邦、项羽身上也有体现,人们往往更同情别姬、自刎的项羽,认为他英勇、率直、真性情,对善于权谋的"老司机"刘邦,尽管他屌丝逆袭,也很不容易,但他是位成功者,荣华富贵了,缺少些悲情。
在裴松之的注中,有这么一条记载:"关羽爱《左氏春秋》,讽诵略皆上口。"虽然这句话没有出现在《三国志》的正文中,还是引起了后代读书人的关注,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关羽喜欢看"四书五经"中的《春秋》,是一员儒将,推崇关羽,不就是推崇信奉儒家学说的人吗?这对于五代以来伦常败坏,渴望恢复纲常名教的宋代儒学复兴运动是大有裨益的,能够引导更多的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看,连关公都学,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呢。
最后是宣传渠道、力度的差别,关羽是官方大力宣扬的人物,朝廷在中国有多大的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借助官府,关公的形象被推及四方,介绍给各地的百姓,而秦琼,则没有这么好平台,原因之前说过了。民间了解关羽主要还是通过《三国演义》,该书通俗易懂、精彩纷呈,成就极高,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路人转粉,每次提到古典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大奇书",后来演变为"四大名著",关羽做为其中的正面人物,"义绝"的化身,很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
既然有《三国演义》,那有没有其他朝代的演义呢?当然是有的,这就好比十年前,《明朝那些事儿》走红后,突然之间,每个朝代都有"事"了,成功的方式往往被效仿,有条件的都想分一杯羹。但论成就、论水平,其他朝代的演义无法达到《三国演义》的高度,涉及隋唐的小说演义也是如此,虽然作品的数量挺多,但人气远远比不上《三国演义》,如此一来,知道关公的人比了解秦琼的人多就不足为奇了。
民间流传着相当多的关羽故事、传说,虽然离事实有一定差距,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史书中,往往能够找到最初的源头,如果历史上压根就没有这个人物,有关于他的信仰便无从谈起。关公能够获得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除其本身具备的素质外,还因为人们在关羽身上寄托了许多现实的需要,朝不保夕的难民看重他的"勇",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看重他的"忠",混迹于江湖的黑社会老大喜欢他的"义",人们各取所需,殊途同归,使关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然,如果比的不是影响力,是其他方面,最后得出结论秦琼比关羽好,那也是正常的。
李世民回到在三国碰上曹操孙权刘备能打赢吗
李世民牛逼是因为手下有个天策府,其中杜如晦、房玄龄(房谋杜断就是这两人)、李靖(出将入相千古第一人)、尉迟敬德、秦琼(尉迟恭、秦叔宝,门神贴的)、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这些猛人都是天策府的。如果没了这些人,回去三国碰到腹黑的曹操、假仁慈的刘备、两面三刀的孙权,李世民会被秒的渣都不剩的。
英雄杀5星英雄实力排名是怎样的?
英雄杀5星英雄实力排名:朱元璋、林冲、任恒之、秦琼。
1、朱元璋
朱元璋强就强在有强运的技能,加上傲剑就是无限刷牌小能手,能刷到虎符,毋庸置疑就是有能力秒杀在场的所有人。唯一敌人是林冲,让朱元璋无法出闪,被杀了直接是掉血的。
2、林冲
林冲(侠胆+投机+杀贪+强化):杀贪保证了手牌还有,她的杀直接让人扣血,如果加上投机就是百分百让敌方一次扣3滴血,有侠胆就是让2个人各自掉6滴血,想想就是可怕。他就是神一般的伤害输出,让人掉大牙。
3、任恒之
任恒之(霸王+傲剑+杀贪+强化):任恒之没有固定掉血的技能,但是自身带有侠胆,所以带个霸王稳定对方的伤害,普通杀比较容易被闪掉,触发不来杀贪和强化这两个辅印技能。
4、秦琼
秦琼(集权+复仇+吸血+伤仇):秦琼自带反击,集权就给他带来了伤害来源的手牌。凡事被杀,秦琼怎么样都要故意掉血,拉仇恨。用复仇+反击让对面扣2血,自身再恢复一滴血。跟原来的血量就一样,毫无损失。所以这个搭配是相当无敌的。
今天关于“秦琼曹操阵容搭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秦琼曹操阵容搭配”,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