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部队鲜为人知的高干子女 他们身上都有哪些特点?

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正值经历“文革”岁月。运动从1966年开始,到六十年代的后期,运动高潮之后,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逐渐离开了人们的革命热情和视野,社会生活开始归于平静。工农业生产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形势下,开始恢复。

文革为什么出现了部队干部子女当兵的事情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主席发出了伟大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从这年底开始,凡是城镇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恰在此时,中苏关系矛盾加剧,边境不断紧张,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开始在我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制造冲突,妄图对我发动突然袭击。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的子女怎么办?中学毕业的,有的响应号召,下乡到农村去了。也有一些高级干部的子女,特别是大城市、大机关的高级干部子女,因家庭父母受到“运动”的冲击,被隔离审查。有的子女留在家里,等候父母解放的音讯;有的父母不在家,她们负责看守年幼的弟妹;有的因学校师生参加造反运动,教材废止而无法教学和上课,大部分学校处于停课状态。
我所在地的城市学校,从一九六六年下半年开始,老师上课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一九六七年、一九六八年,基本就没有怎么上课,小学教育就无声无息的毕业了?一九六九年四月,才开始复课闹革命而重新上学。这时,我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学生。
学校不上课时,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即开始走上社会,参加各种各样的“造反”运动。其实,这些孩子的内心和世界观,还处在对社会一无所知的思想状态。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这些部队的子弟还是一张白纸。很多部队的高级干部,都存在着一种担忧?就怕部队的孩子到社会上是非不明,良莠不辨,被他人利用,不分青红皂白与国法,而跟着打砸抢。
战争年代,部队战友之间的感情,那是真诚珍贵而又实实在在的真心实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半点虚伪。特别是在同一个战壕打过仗,流过血,负过伤,爬冰卧雪,忍受战争的残酷,从尸骨里出生入死的战友,那是纯粹的生死之交。打击敌人,消灭敌人,那是你掩护我,我保护你,同生死共命运的铁杆兄弟,和金子般纯洁的革命情谊,这情谊是不能用金钱和任何价值观来衡量的亲密关系。
有的听说老战友和老首长的孩子,处在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有的听说,这些孩子在社会上参加这个造反派,那个造反司令部时,都有一种十分焦虑和惴惴不安的忐忑心情?他们把战友的孩子视如己出。有的老干部直接说:“快让孩子们回来吧,千万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参加什么这个组织?那个造反“司令部”了?”
部队的老干部们十分担心孩子们混迹于社会,如果遇到好人还行,万一遇到坏人进行挑唆离间?岂不跟坏人学坏了吗?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让老首长、老战友的孩子当兵,到部队进行锻炼,接受部队的正规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按照当时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是真刀实枪,接受部队的严格考验。如果真干好了,可以子承父业,万一没有干好,也不至于到社会上跟着学坏。
就这样,从二十世纪的一九六八年开始,陆续有不少部队的高级干部子女,参军来到了部队。至一九六九年时,在沈阳军区已达到了高峰。为什么?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在中苏边境发生著名的“珍宝岛事件”,苏联武装进攻我珍宝岛地区,并发生了激烈地战斗。
这时的沈阳军区,开始不断扩编,边防增编了守备师;针对苏联的机械化武装进攻,沈阳部队还新组建了新的坦克师。这样,到部队参军的干部子女就更多了。原来,仅有一些高级干部的子女,后来军、师、团三级干部的子女都有。
到一九七一年时,基本达到了这几年的峰值,之后就比较少了。开始,部队子女参军不叫“后门兵”。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法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得到了提高,把部队子女当兵,看成是利用“资产阶级法权”。把部队子女当兵视为“后门”参军。所以,一段时间内,后门当兵的部队干部子女相对减少了,没有前几年的数量多。
部队子女当兵,有的单位提高认识,“斗私批修”,很斗私字一闪念,自立规矩,不允许自己内部的干部子女参军。如果发现谁家的子女少了?不见了?单位首长立即专门派人下部队查找,找到以后带回家来。这样不说,家长还得在干部会上做检讨,接受大家的批评教育,这样的事情也是存在的。SY军区ZZB就是这样,把已经参军的干部子女硬是给找回去。读书,或者下乡,连军区首长和部门首长的孩子,一样跟着下乡到农村去。
部队子女参军,从一开始,据说这样的事情也反映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听了以后,留下一句话:“前门来的也有不好的,后门来的也有好的”。主席并没有严厉批驳和斥责这件事情,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其实,仔细想想,参军入伍,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穿上军装,到部队锻炼,保卫祖国,这不是好事吗?估计领袖也是这样的看法。战争年代,每位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不都是自愿参军入伍来到部队的吗?并且,这支武装部队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在部队见过的干部子女情况

我是七十年代初到部队的,到部队以后,确实见识了不少部队干部子女在部队的真实情况。
来部队参军入伍的干部子女那时候还真不少,特别是像我们野战军,全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编制齐全,摩托化行军,战备水平高,部队作风和战队力都是全军一流的水平。我们师常年担负沈阳军区的战备值班师。很多干部家庭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我们这支部队来锻炼成长。当年,我们部队有开国大将张YY的亲孙子,有军区司令员的儿子,有军区首长的女儿。
我当兵时年龄小,也很幼稚,不懂什么是“机械化”?“摩托化”?还是“骡马化”?我们部队野营拉练,都是汽车输送。我以为,别的部队也和我们是一样的?其实,大有差别。有一回,我坐火车出差。对面正好坐一位友邻部队的老兵。他问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如实告诉了他,他很惊讶,又十分羡慕地说:“还是你们部队好,行军打仗坐汽车,你们是机械化。我们还是骡马化,行军拉练都靠11号徒步。我们连队还养着马呢,战马身上都有编号,我们的炮兵,都是马驮着炮行军”。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知道了机械化部队和骡马化部队的区别在哪里?但有一句话我还没有明白:“什么是11号”?这位老兵告诉我:“11号就是两条腿”。我:“哦”了一声。
一九六九年二月,我们师医院接受了自一九五五年,部队第一次精简整编以来,第一批现役女兵的到来,而且一来就是14位女兵。这14位女兵,仅有2人是工农子女,部队干部子女占了大多数。
这些女兵里,父亲官位最大的是大军区副职,有的女兵父亲是老红军,中国第二大红军县,安徽金寨红军。有的父辈是共和国的开国少将,也有军、师、团的干部子女。像我们师以下的基层连队,也有不少干部和高级干部的子女。像开国大将张YY的孙子,军区首长的儿子等等。说实话,干部子女到部队以后,大多数还是不错的。他们有上进心,思想敏锐,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敢提意见,爱读书,善于学习,钻研军事技术,团结同志,涉猎广泛,说话直来直去。
但干部子女与工农子弟相比较,也有自己的不足与弱点。吃苦精神不如工农子弟,作风纪律有点散漫,农业生产技能差,有的团结同志不够普遍。有的有些傲气,看不惯的事情说话直,容易得罪人。所以,有人认为,干部子女傲气,有特殊感,瞧不起人,拿架子。

部队的干部子女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我认为,那时候的部队干部子女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思想正直有上进心,爱钻研军事技术。这部分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参军以后,很快能融入部队生活,特别爱钻研军事技术和各种业务,不怕苦累,不搞特殊化,军事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像我们师机关司令部、坦克部队,机械化团,就有几位这样的高干子弟,其中有三位干到大军区副职的职务。师医院有两位高干子女。一位父亲是大军区副职,一位是开国少将的女儿,她们的父辈都是老红军,并且家在北京。她们到部队以后,不怕苦累,和工农子女一样,领导分配做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生活俭朴,一点也看不出是高级干部家庭出身的大家闺秀。有一位被大家热情地称为“老太太”。她入伍前就是大学生,但未毕业因“运动”停课参军来到了部队,年龄偏大一点。由于思想成熟,表现老练,工农子弟都热情地称呼她是“老太太”。
还有一位,年龄小点,但也能吃苦耐劳,看不惯的事情,她喜欢直来直去,敢提意见和建议,从不隐瞒自己的思想观点。来医院以后,就把她分到炊事班工作,起早贪黑为伤病员烧火做饭,很快就加入的党组织。领导分配她到军事教导队当保健军医,有位同志在训练中把脚脖子扭伤了,她送到师医院,当看到这位同志脚踝部肿胀,无法上楼时,她硬是背起来就走,使这位战友深受感动。这是高级干部子女中的一种,积极要求进步。
二是个别干部子弟生活散漫,有点像纨绔子弟。所谓纨绔子弟?就是看似有点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喜欢讲究吃穿。总是与常人生活不同,叼着名牌香烟,显摆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这样的也有。
我们单位有一位,父亲地位很高,在上面做外事工作。由于父辈常年在国外工作,家里仅有保姆和两个姐姐关照他的生活,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个性。这孩子参军时年龄较小,思想幼稚,也从不把自己当成年人和大人看待。他与社会接触不够,缺少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到部队来基本上什么都不懂,更没有与工农子弟打交道的能力经验,做什么事情大家都很难理喻?
他从北京来到部队,就显得和大家格格不入。不会工作,不会学习,不会独立地生活,也不爱参加工作。能看到他的,就是无所事事,比较散漫,到处闲逛,经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去哪里也不爱请假,好像他不是部队的成员一样?说他小吧,嘴里还总叼着别人谁都买不到的名牌香烟。长得瘦小,皮肤细嫩洁白,看他的架势,就像过去书中描写的纨绔子弟?
他在家里是唯一的男孩儿,也是最小的。在家时,是保姆和两个姐姐照顾他。父母不在国内,姐姐们都当兵走了,不能把他自己扔在家里,所以,只好把他也送到了部队。这孩子当兵以后,抽烟都是中华香烟,部队的伙食不好,每天都是高粱米,家里给他邮奶粉、麦乳精、巧克力、饼干等等。
部队有管理规定,任何人员经过营区大门或哨位,都要徒步走,与哨兵相互敬礼。骑自行车的,要下车行走。他不,他骑着自行车经过大门和哨位,故意不下车,这样经过多次教育无效。
有一天,他又骑着自行车路过岗哨。执勤哨兵真的生气了,直接把刺刀枪的刺刀插进他的自行车车轮里,把自行车轮胎的辐条给别折了好几根,他才下车。这孩子参军时,年龄太小了,只有十二三岁。他在家里,就是不懂事的小孩子。
他在部队几年,都没有改变他,最后只好回家。像他这样的部队子女,是比较罕见的,但不能不说没有。

部队对干部子女和工农子弟都是一视同仁

当年的部队,对干部子女的要求一点不比工农子弟低。不但不低,而且还很高。工农子弟认为,干部子女的觉悟应该更高,家庭教育好,对自己的要求更应该严格。所以,工农子女的眼睛专门盯着干部子女,就看你们搞不搞特殊化?看领导对干部子女有没有特殊照顾?看领导能不能一碗水端平?
当年部队的干部,经过党和部队组织的多年培养,具备良好的军政素质,思想觉悟高,处理问题公正无私。一般来说,他们不偏袒干部子女,也不排斥工农子女。不管对谁?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势利眼,看人下菜碟,屈服权势。像我们部队医院,干部子女多。女兵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部队的干部家庭,父母有军区首长的,也有军一级首长的干部子女,最低也是师、团干部的孩子。男兵有工农子弟,也有干部子女。
医院几任院领导,不管是对工农子弟?还是干部子女?都是一视同仁,不给干部子女特殊照顾。没有说,入党提干,选拔技术骨干,选学入校,专门照顾干部子女,忽视工农子女?当然,有时候提拔干部,免不了有人帮助说话。说话是说话,但平时工作、学习、劳动、训练,一定要表现突出的。医院领导把握一条原则,提一个优秀的干部子女,也必须提拔一个优秀的工农子弟。提拔五个干部,得有三位是工农子弟,两位干部子女,不然,没法向全院的官兵交代。
我们医院有一位干部子弟,是全院提拔干部最晚的一位,他还给医院领导当过通信员和文书,领导都没有特殊关照他。他当了九年兵,才被提拔为干部,而且还是师树立的“硬骨头六连”式的好战士。这样一位优秀的干部子弟,当了九年兵才被提拔为干部?可见那时候的部队干部多么正派,选人用人,确实做到了优中选优。
不管是工农子弟,还是干部子女,都得干的同样出色,才能提拔为医院的干部,谁都不能搞特殊化。就这样,医院的官兵特别团结,干部子女和工农子弟没有隔阂与界线,全都一心一意扑在医院的建设和事业上。不管是日常医疗工作,还是日常的战备训练保障,完成的都很出色。部队办军事训练班,办教导队,很多时候,医院都派出女医生和女士兵进行医疗保障,干部子女与部队官兵打成一片,为部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医务干部。
有一年,在医院工作过的,一批已经退休的干部子女回到了医院,同时也把老院长也请了过来。大家围在一起,提起医院当年提拔干部的事情。我说:“我们得感谢老院长的培养,没有老院长的培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不管是干部子女?还是工农子弟?老院长都是一视同仁,一样对待。干的好的,才能提拔”
老院长听完以后,贲都没打,他明确表态:“我一定要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不管是对工农子弟?还是干部子女?我一样都要把你们培养好,我不能做没有良心的事情。你们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老院长的一番话,在场的工农子弟和干部子女听完以后,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在医院,当年化验室的干部子女最多。这是一个学技术的科室,里面有干部子女,也有工农子弟。防疫所老所长把握原则,积极培养,把优秀的干部子女和工农子弟都给提拔为干部,那真是平分秋色。他培养出来的干部,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的?都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干部。
干部子女当兵最高峰的时候,是一九七六年底和一九七七年初。当时,大批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工厂企业的子女可以接父母的班,在工厂企业上班。部队没有工厂企业,子女回城去哪里工作?只能参军当兵。所以,这一年是部队干部子女当兵最多的一年。此事反映到军委首长那里,首长三次批示:“此风不可长”。从这以后,部队子女考学,上军校,当兵到部队的事情渐渐地就消失了。

部队的干部子女在关键时刻有所担当

说实话,我见过的干部子女在部队,还是很有担当的。有的平时看似稀稀拉拉的,像发挥不了什么大的作用?但关键的时刻,他们还真能冲上去,有担当,不愧为是部队的后代。
1998年夏季,我国南方的长江流域,东北的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我们部队担负着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的抗洪抢险救灾任务。
当时,松花江大坝遭受了“8、18”特大洪峰。在发生特大洪峰的当天傍晚,因为修坝,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大坝的。就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天色突然阴沉下来,特大暴雨马上就要来临。这时,我们师王副师长来到坝上,与我交代任务。他父亲曾是大连警备区的首长,坝上没有别人,仅有我们二人。他问我有什么困难?我如实相告,要求麻袋、木桩等护坝材料。他冒着大雨去找坝上地方的工作人员,但在整个抗击洪峰中,没有看到其他地方人员?
在抗击洪峰中,黑龙江段的大坝决口,洪水泄流,将临近的吉林省镇赉县的公路冲毁。部队的给养发生了困难,部队派直升飞机给抗洪部队运输给养。不料,直升飞机刚刚起飞就发生了故障,飞机从几十米高的天空坠到大坝的洪水里。深更半夜,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领导派一位师副参谋带领人员打捞坠毁的直升机。这位副参谋长的父亲是副军职干部,平时看他稀稀拉拉,有的首长看不到他,就问:“谁?谁?谁?哪去了?怎么找不到他呢?也看不到他来食堂吃饭?”
但就是这位稀稀拉拉的干部子弟,每次演戏都少不了他。这次抗洪,他又来了。并带领工兵驾驶着冲锋舟,在情况不明的坝区里,摸黑寻找坠毁的直升机。要知道,洪水下的坝区里,地形地貌有多么复杂?表面看似一片平静的汪洋洪水?下面可都是沟沟坎坎的障碍物。稍有不慎,冲锋舟的底部或螺旋桨一旦撞上沟壑,刮到障碍物?就会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来。这位干部子弟在这样复杂和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一夜的奋战,打捞上直升机,挽救了驾驶员的性命,完成了任务。这也是完成了一项玩命的任务。
这是我在部队所见过的干部子女,在部队有所担当和作为。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1

1969年师医院迎接1955年以来第一批女兵14人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2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沈阳军区新组建了一些坦克部队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3

我们这支部队有很多干部子女在文革中参军入伍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4

医院女兵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5

1977年入伍的医院女兵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6

医院为培养女兵组织文化学习班学习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7

1998年8月在吉林抗洪期间干部子弟王副师长组织抗洪向军区首长汇报抗洪情况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8

在直升飞机发生故障坠毁时一位干部子女冒着夜暗不顾风险舍身救飞行员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9

有一年有一些干部子女回到医院看望老院长说起培养人才,在场的干部子女和工农子弟都很受感动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10

医院老教导员培养了很多技术和医疗骨干这都是他的部下

高干子女(高干子女上大学政策)插图11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