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君王数量排名前十(明朝奉国中尉数量)

明代共有16个皇帝,掰着手指头算一算,能称得上雄才大略的也只有太祖和成祖,其他诸如仁宗、宣宗、孝宗等,尽管也有所作为,但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王中并不算十分出彩。即便是朱元璋和朱棣他们身上同样也有很多的毛病。

明代君王数量排名前十(明朝奉国中尉数量)插图

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属于开创型的皇帝,所谓的开创型是指开创基业并对明代政治格局形成有突出贡献的帝王。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亲身经历了元末农民战争,对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识比较深刻,对民间疾苦更有切肤的体会。

朱元璋即位后,就很注意发挥国家的调节、缓和职能,注重政权建设,致力发展生产,对于官僚集团的管理也很严格,而且他本人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如果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即:“朕夙兴视朝,日高始退,至午复出,迨暮乃退。日间所决事务,恒默坐审思,有未当者,虽中夜不寐,筹虑停当,然后就寝。”有明近三百年的基业在他的手上奠定。

明代君王数量排名前十(明朝奉国中尉数量)插图1

明成祖雄才大略,他即位后,在国事上很有进取精神。迁都北京,开发东北,五征漠北,派郑和下西洋。和朱元璋一样,他也是一位勤于政事的皇帝。

永乐八年(1410年)六月,成祖朱棣首次亲政漠北,在回京途中他对部将说:“朕非无深宫广殿可以自逸,而与卿等蒙冒霜露暴于远外者,诚以边民之患不可坐视,胡虏之势不可滋长,及朕与卿等皆未老,同心扫除之,亦子孙之利也。”明初国力富强和成祖他有所作为是分不开的。

但是,在肯定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同时,也可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足,和重大的失误。太祖朱元璋的失误主要有三个方面。

明代君王数量排名前十(明朝奉国中尉数量)插图2

一是大搞分封制,从而埋下了靖难之役的祸根。这是他错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历史倒退。

二是废除丞相制。封建时代,皇帝的宝座是传给子孙的,子不一定贤,而丞相作为执政大臣,并不世袭,一般来说是任贤。以贤相辅佐贤君,国家自然治理。以贤相辅佐昏君,也能起到匡正的作用。因此,历代帝王都认为相制不可废也。

可是太祖为了避免相权对君权的威胁,从根本上取消了丞相,把大部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这种弊端在朱元璋身上并未体现出来,因为他的能力和精力都能应付繁杂的国事,而他子孙中大部分都是一些平庸之辈,这就导致了君主滥用权力,使国家失去了调节和制控的机能,而且还为宦官提供了发展土壤,导致专权。

明代君王数量排名前十(明朝奉国中尉数量)插图3

三是大兴党狱。洪武年间大案频发,这完全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的需要,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打击了一批嚣张跋扈的功臣,尽管不能全盘否定,但是大规模的杀戮,势必造成大量冤案错案。这种高压打击的手段,无疑削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凝聚力。

成祖朱棣相比乃父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他即位之后,对于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尽心大规模的屠杀,推行瓜蔓抄,极其残忍。其次是重用宦官,开设东厂,利用厂务在全国大搞特务活动,对明朝政局产生了恶劣影响,并留下了后遗症。

此外,成祖其人好大喜功,不顾民力,永乐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和营建,尽管这些战争和营建不是全无必要,但战争频繁,营建浩大,而时间短促,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永乐十八年,山东地区就爆发了以唐赛儿为首的农民起义,这也说明当时的社会矛盾尤其突出。

明代君王数量排名前十(明朝奉国中尉数量)插图4

明太祖和明成祖这两位开创型的帝王,为大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一些方面也给后来的政治留了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后来被慢慢放大,逐渐成为影响明代政治、经济发展的障碍,从这方面来说,他们父子给后世留了无穷的隐患。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