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迎来了建校70周年校庆,全球各地校友忆往日韶华,叙师生情谊,纷纷向母校寄语祝愿。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烧伤专家柴家科。从一个热爱医学的农家子弟,到国内烧伤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柴家科把病房当“战场”,把手术台当“阵地”,与死神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无数次地挽救伤病员的生命,被誉为拯救生命的“尖兵”。
柴家科,中央军委授一等功、烧伤专家、教授。他长期从事烧伤专业工作,历任国际烧伤常委,中华医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担任学科主任17年期间,带领学科荣立集体功7次,其中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等,以及省部级荣誉16项。2012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重大典型。(数据截止2021年11月)
践行大医使命,他是人们口中的“拼命三郎”
1952年5月,柴家科出生于山东一个农民家庭,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小时候就埋在他心底的梦想。
1972年,柴家科参军当上了一名卫生员。4年后,他因表现优异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成为了一名军医,并选择了烧伤专业。此后,他又考取了我国烧伤医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烧伤专家盛志勇院士的研究生。1995年,柴家科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7年,他回国担起304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的重担。
一直以来,柴家科有个“拼命三郎”的绰号,这源于他长久以来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与全心投入,除非外出开会和参加重大抢救,大部分时间他都泡在病房和办公室里,“白天查房、手术,晚上带领学生搞科研”。尤其在遇到重大抢救任务时,他甚至会完全放弃休息时间,往往几天几夜都合不上眼。
2006年5月26日,黑龙江省黑河市嘎拉山林大火肆虐,35名武警官兵被大火烧伤。当时,柴家科正在山东主持一个全军性学术会议。接到命令后,他冒雨辗转18个小时抵达现场组织抢救,对13名危重伤员紧急实施气管切开术,为17名伤员开展焦痂切开减张术。经过一夜的奋战,多数伤员伤情趋于平稳,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这之后,他带领团队奋战3个昼夜,完成27台手术。最终,经过80多天的精心救治,35名伤员全部救治成功。
在柴家科的从医生涯中,这样惊心动魄的救治行动还有很多。无论是在死亡线上抢救生命的攻坚战,还是在病榻旁抗击病魔的持久战,在医疗救护需要做出重大抉择时,柴家科总是临危不乱、施救有方。
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院士为柴家科颁授中华医学终身成就奖
攻坚世界难题,他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在无数次同死神的搏斗中,柴家科悟出一个道理:“医生不能只是开刀匠,还必须用一流的科研成果,为病人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1997年初,柴家科结束美国博士后研究,他谢绝挽留,放弃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国,开始攻关严重烧伤脓毒症这一世界性难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柴家科及其团队潜心研究,经过数十年攻关,终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大面积烧伤综合防治方案在上百家医院推广使用,使严重烧伤病人脓毒症发病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大大降低。柴家科也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了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柴家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尽管荣誉满身,但柴家科并没有就此停下自己的脚步,他的面前,还有一个又一个难题在等待解答。对于烧伤患者来说,没有自体皮肤进行移植,便极易因感染出现各类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柴家科带领课题组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对异种(猪)皮肤替代物研究。
在野战医疗外科领域,“战创伤大失血”是导致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攻克这一国际军事医学难题,柴家科带领团队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地方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展开科研创新,成功研制出适用于控制体表伤,特别是爆炸伤等动静脉及组织毁损引起大出血的“止血干胶材料”。
从医40多年来,柴家科一直奋战在烧伤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一线,而纵观全国,像他一样从南方医科大学走出的优秀人才还有很多。
从1951年建校至今,学校已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医学人才,并先后获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近年来,学校发展成果不断显现,临床医学入围ESI全球前1‰,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2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侯凡凡、夏照帆、高天明等多位两院院士……
当前,南方医科大学正向着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医科大学目标大步迈进,相信今后,学校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医科人才,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注"南方医科大学招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官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科学网、共产党员网、央视网、保定健康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