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堪称最幸福的国家!这些与世隔绝的美景,个个都能惊艳到你原创2018-06-16 11:33·世界真的很大
文/图 冲寒(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7570米的岗卡彭森峰
从首都廷布往不丹东部行进,穿过海拔3050米的都楚拉山口,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坐在观景餐厅里边喝咖啡边欣赏着窗外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峰胜景,其中包括海拔7158米的马萨岗峰,还有不丹最高峰——海拔7570米的岗卡彭森峰。
神一般的所在
人类至今已征服过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有地球上所有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但岗卡彭森峰仍是一座处女峰,至今无人成功登顶,其中一大原因是不丹自2003年起对所有山峰禁攀,包括位于边境的岗卡彭森峰,据说出于宗教禁忌,因是不丹人心中的圣山,神的住所,不可以冒犯。在大自然面前,保持一点敬畏之心,也是必须的。
悬崖绝壁上的寺庙
都楚拉山口,是每位入境不丹的游客必经之站。旅途中短暂的歇脚,看到不丹最为壮丽的雪峰,与来程时在飞机上俯瞰的雪山胜景又有不同,巍然屹立的山峰连在一起,远望犹如雪白的巨龙穿行于云端。在不丹境内旅游,感觉每天都在不停地上上下下,因为整个不丹的地形地貌就像一个巨大陡峭的楼梯,上午从位于温带的首都廷布出发,还未及午饭时分,已经来到位于亚高山带的都楚拉山口,这时气温骤降,有些人会因为海拔变化而略感不适。不过,不用担心,我们并没有再往高山行,很快又要返回低海拔处了。
避寒胜地
再往下走,是不丹王室和高僧的避寒胜地,海拔1250米的旧都普纳卡。普纳卡以盛产高山水稻闻名,淳美的田园风光让人顿觉神清气爽,这里有着与首都廷布不一样的景致,可以选择一段短途的乡间徒步,穿越森林、草甸和村庄,沿途参观佛寺。我们从一道悬索桥上经过,走过一片稻田,花上一个小时登上不丹唯一一座全部供奉护法神的佛塔——卡姆沙耶纳耶纪念塔,在塔顶俯瞰普纳卡山谷的梯田美景。
山间小景
我曾分别在冬天和春天两次登上这处制高点,欣赏普纳卡在不同的季节里不一样的美。冬天的普纳卡一片静谧,光秃秃的田里堆着草垛,空旷不见人影,唯有发呆的老牛和吱喳的小鸟。春天的普纳卡生机盎然,远处高山融化的雪水汩汩注入母亲河,潺潺溪水流经绿色的梯田,奔向远方。山间遇见的农夫,头戴山草和野花扎成的草帽,脸上带笑,看样子准是忙完农活准备回家去了。
蜿蜒的河流
春天的不丹江河水满,坐上橡皮小伐沿着母亲河顺流而下,沿途经过村庄、校舍和佛寺。母亲河两岸春花灿烂,绿意葱茏,当地人在岸边席地而坐,面对远山和溪涧在草地上野餐,有人饭毕躺在草地上假寐,摆在地上的录音机传出带节奏感的不丹现代音乐,我们荡起的小伐漂出好远,耳畔仍然歌声缭绕。大约一个小时,漂流的小舟从一道古老的木拱桥下穿过,前方就是不丹最美的宗堡之一普纳卡宗。
看不尽的梯田
从普纳卡沿不丹境内唯一的东西公路往前行,过了旺杜波德朗宗堡,往山上走,前面就是黑颈鹤冬天的栖息地、海拔3000米的富毕卡山谷,海拔3000米。如果继续往上行,翻过海拔3300米的黑山,山的那边就是不丹王室的发家地通萨宗,第一位世袭国王乌颜旺楚克曾是这里的首领。过了通萨宗,前面有一段紧贴着山边半边是悬崖,七拐八弯的公路颇为跋涉,再往前方行进六七十公里,翻过海拔3400米的山口,就来到不丹最美的中部腹地布姆唐山谷。
通向远方的小路
入境不丹之后,有时一天会来回穿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地带,从亚热带到温带,再到副高寒地区,感受四时天气的瞬息变化。四月份,是不丹雨季来临前的最佳旅游季节,但天气也开始不太稳定。我们从岗提一路前往中部布姆唐,一日之间竟遭遇风、雨、雷、电、冰雹、小雪多种天气。不过之后老天爷很快又启动风和日丽模式,完全是想游客所想,急游客所急。
这样拍出来的树叶也很好看
夜宿普纳卡,从餐厅吃完饭步出户外看星星,却发现远处山峦冒出浓烟,刚开始只是一星半点的火苗,至入夜已烧成一道火龙。或许是山高路远人迹罕至,救火不易。不见有当地人报火警,也没有呼啸而至的救火车或是空中灭火的直升机。看着愈烧愈烈的山火,当晚入睡前还忍不住地担心。谁料半夜起豪雨如注,一直下到清晨才止住。隔天一早推窗一看,昨晚的山火不知何时已被雨水浇灭。跟不丹人聊起这事,他们却当作稀松平常,笑称这是菩萨雨,是菩萨帮忙灭的山火。
自弹自唱
人在不丹,除了适应这里的天气变幻,还要时不时地在古代与现代生活模式之间变换。比如说,你可以前一天在首都廷布的餐厅里,一边品尝厨师精心烹制的烤鱼,一边听着粤语经典金曲,一边用手机拍照晒朋友圈。而后一天,你又可以住进黑颈鹤的栖息地、不丹岗提的森林深处,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像古人一样学习如何用木屑生火取暖。
她们在跳舞吗?
夜宿岗提,酒店仿照不丹人家的设置,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烧着柴火的暖炉,当地人在冬天喜欢一家子围在火炉边吃饭聊天,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仍然保留。火柴、木屑、跳跃的火苗和噼啪作响的柴火声,还有烧得通红的火炉,我们这些外来游客多少年都没有亲近过,虽说没有现代的电热器方便,却让人感觉心里特别地温暖。
异乡的温暖
当天夜里发生一段小插曲,因为塞进太多木柴烟道堵塞,整个房间弥漫着烟雾,半夜被呛醒的我手忙脚乱地开窗开门通风,不知如何是好。幸亏同行的旅伴小时候在外婆家烧过这种炉子,依照指导通了烟道,又添了新的柴火,检视了一番,方才安心入睡。
了无挂碍的日子
也不知道这一炉柴火何时已燃成灰烬,只记得当晚睡得特别香,犹如回到孩提时代的乡村生活,简朴清淡又不乏暖意,最重要的是人心都没有太多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