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期,欧洲各国民族主义兴起,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成为潮流,神圣罗马故土上的德国和意大利与巴尔干半岛上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德国和意大利在完成统一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却在之后连续引发两次世界大战。巴尔干诸国则在建国后就混战不断,成为了欧洲的火药桶。其中原因免不了英法等老牌列强对新兴国家的敌意与干涉,但新兴国家内部的民族主义也是战乱的主要原因。
从封建王朝走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如何划定国界,重塑版图着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有些国家统一起步早,早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就已经解决了问题,比如历史上的英法两国领土犬牙交错,但在百年战争后,两国就基本划清了界限。在百年战争时期,民族观念还未成熟,统治者可以依靠武力决定土地归属,然后再通过文化与经济联系将国民塑造为一个统一的民族。
比英法稍晚一些,西班牙和俄国也完成了统一,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把基督徒团结在一起,用了七百多年最终将穆斯林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俄国人被蒙古人统治了两百多年后,也最终完成统一并向外扩张。两国的统一过程中都有一个异族作为目标,敌我界限分明,因此统一的过程尽管曲折漫长,但总算完成。到了19世纪民族国家建立时,要面对的情况就复杂的多了。
收复失地运动
德国和意大利都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这个帝国尽管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疆域却十分广阔,是一个容纳了多民族的中欧大国,德意志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罗马尼亚人、斯拉夫人、克罗地亚人等等诸多民族混杂其中,若想在其中建立民族国家必定困难重重。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一直想同化境内的最大异族匈牙利人,遭到了匈牙利人的强烈抵制。1848年,当革命的匈牙利宣布独立时,又开始强迫斯拉夫人、罗马尼亚人等其他少数民族接受匈牙利人的语言和文化。导致少数民族离心离德,转而联合哈布斯堡王朝军队,推翻了新独立的匈牙利。
神圣罗马帝国
有鉴于此,以普鲁士为首的德国人推出了小德意志方案。与包含奥地利在内的大德意志方案相比,尽管有大量的德意志人被遗留在统一德国之外,但毕竟摆脱了难缠的多民族问题。后来奥匈帝国的解体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德国的民族主义者大谈神圣罗马和大德意志帝国,即使真的达成所愿,其国内必定矛盾重重,一盘散沙。
在国际上,强推大德意志主义也会四面树敌,因为千百年来各民族混合杂居,很难很难分得清一块土地到底属于谁。比如阿尔萨斯和洛林,该地区原本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在三十年战争后被迫割让给法国。1870年普法战争时,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居民虽说德意志人仍占据多数,但当地的法国人也已在此生活了几百年。
普法战争
对德国而言,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就是收回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但法国人不会这么看,他们所感受到的就是德国人把自己赶出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德国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毫不意外的引发了德法两国几十年的对抗,最终导致了一战爆发,战败的德国又失去了更多的领土。
一战后,希特勒狂热的煽动民族情绪,又掀起了二战,要建立大日耳曼帝国。结果德国再次战败,失去了更多的领土,还被盟国瓜分占领。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总算认清了局势,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欧洲共同体,找到了一条和平共存的发展道路。
二战后德国领土损失
意大利的统一几乎与德国同步完成,就历史成就而言,古罗马帝国的荣耀远超神圣罗马帝国。但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半岛再未出现过强国,主导意大利统一的撒丁王国实力远弱于带领德国完成统一的普鲁士。撒丁王国的前身为萨伏伊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743年,通过与奥地利的领土交换合并,萨伏伊与撒丁岛、意大利北部的皮埃蒙特组成了撒丁王国,国都为都灵。
由于实力弱小,在统一过程中,撒丁王国只能借助强国的力量。1858年,为了收复威尼斯和伦巴第,撒丁王国与法国结盟对抗奥地利,代价是把萨伏伊和尼斯割让给法国。把王朝的龙兴之地都让出去了,代价不可谓不大,但法国拿到好处后却在最后关头与奥地利和解了,意大利只收回了伦巴第。
意大利统一战争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又与普鲁士结盟,借助奥地利兵败的良机收回了威尼斯,基本统一北意大利。与奥地利交界的特伦蒂诺和的里雅斯特的归属权仍有争议,因为当地有大量意大利居民。但随着普奥和解,意大利也无力独自对抗奥地利,就暂时放弃了这些地区。在南部,统一战争英雄加里波第于1861年收复了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完成了与北意大利的合并。只有中部的教皇国还在法国驻军的扶持下保持分裂,意大利惹不起法国,只能等待局势变化。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一败涂地,意大利终于等到机会一举收复罗马。
意大利的自知之明虽说让统一过程黯淡了许多,但总算是完成了统一,也没有埋下重大隐患。然而统一后的意大利民族主义逐渐超脱了自身的能力范围,一战爆发后,英法协约国和德奥同盟国都想拉意大利入伙。意大利瞬间飘了起来,待价而沽。最终,英法以与奥匈帝国的特伦蒂诺和的里雅斯特为诱饵,让意大利站在了自己这一边。同盟国为了摆脱不利局面,德国说服奥匈帝国将两地交给意大利,而且意大利可以不参与对英法作战,保持中立就行。
历史给了意大利一个天大的机会,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回心心念念的土地。可在民族主义者的狂热煽动下,中立被视作懦弱无能,意大利需要加入战争去夺取更大的利益。在民意压力下,支持中立的首相乔瓦尼·乔利蒂被迫下台,意大利对同盟国宣战。结果现了大眼,在伊松佐河被奥匈帝国打的落花流水,严重的拖累了协约国的军事行动。
特伦蒂诺和的里雅斯特
战后,英法看在曾经结盟的面子上,给了意大利特伦蒂诺和的里雅斯特。但意大利并不知足,还想要阜姆港,被协约国断然拒绝。外交受挫的意大利很快与英法走向对立,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罗马帝国,与纳粹德国和日本结成轴心国,对外四处用兵。结果还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被反法西斯同盟国打回原形。从此以后意大利只有罗马城,再无罗马。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交界处,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民族杂居,谁强谁为王。希腊人、马其顿人、罗马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奥斯曼人相继成为半岛主宰。19世纪,奥斯曼帝国日薄西山,巴尔干诸民族开始谋求独立建国。1822年,希腊率先宣布独立,开启了巴尔干地区的独立浪潮。1877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奥斯曼兵败,几乎退出了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门的内哥罗(黑山)获独立。
俄国从中选择了实力较强的保加利亚作为仆从国,1878年两国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俄国许诺帮助保加利亚人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王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但英国、奥匈不能容忍让俄国掌控巴尔干,迫使俄国放弃了大保加利亚计划。1878年,柏林会议召开,原本的大保加利亚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马其顿和东鲁米利亚省又还给了奥斯曼。
独立后的巴尔干诸国
7世纪,保加利亚人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国家,是为保加利亚第一王国。9—10世纪,王国达到鼎盛,领土囊括了大半个巴尔干半岛,拜占庭帝国都难以与之争锋。1018年,绰号“保加利亚人屠夫”的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向保加利亚人发起进攻,灭亡了保加利亚第一王国。被征服的保加利亚人多次发动起义反抗拜占庭帝国,于1185年成功复国,是为保加利亚第二王国。1202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痛击队友,灭亡了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第二王国趁此良机再次发展壮大成为巴尔干霸主。
塞尔维亚人的建国时间比保加利亚人晚了一个世纪,建国之时刚好赶上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的向外扩张,塞尔维亚大公国只能向拜占庭求助,成为了拜占庭帝国附庸。969年,塞尔维亚大公国先于保加利亚被拜占庭吞并,又在1091年先于保加利亚复国,并于1217年升级为王国。1346年,国王斯特芬·杜尚宣布称帝,塞尔维亚进入帝国时代。在杜尚大帝的统治下,塞尔维亚迎来了空前绝后的极盛时期,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和拜占庭帝国都为之暗淡,其版图约占巴尔干半岛面积的2/3,即使后来的南斯拉夫也难以望其项背。但在杜尚大帝死后,塞尔维亚帝国四分五裂,奥斯曼人又来了,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这两个巴尔干强国双双覆灭,被奥斯曼统治了五百年。
巴尔干半岛版图变迁
由于都曾担任过巴尔干霸主,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历史上的疆域有大部分重合。又因为几百年来的民族迁徙混居,从民族成分上也无法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更为严重的是,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十分高昂,对大塞尔维亚、大保加利亚都念念不忘。在领土问题上,稍微有点动静,都足以引发双方大战。
1885年,奥斯曼统治下的东鲁米利亚自治省发生政变,宣布同保加利亚合并。塞尔维亚不愿看到保加利亚吃独食,要求保加利亚割让的领土作为补偿。保加利亚当然不会同意,塞尔维亚便以此为由宣战,塞保战争爆发。保加利亚军队实力整体优于塞尔维亚,若不是有奥匈帝国出面制止,塞尔维亚可能就亡国了。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保加利亚合并东鲁米利亚,塞保边境维持不变,巴尔干半岛的火药味又浓烈了一些。
巴尔干战争
1912年,巴尔干诸国难得的团结在一起,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奥斯曼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事实证明,团结一致的巴尔干诸国实力相当强悍,几乎将奥斯曼人彻底赶出欧洲。如果巴尔干是一个国家,至少可以保持独立自主,但可惜各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快又毁掉了团结局面。由于战后分配领土不均,1913年,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和黑山联合起来攻打保加利亚,奥斯曼也趁机向保加利亚宣战。被围殴的保加利亚很快败下阵来,丢失了大片领土,塞尔维亚一跃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强国家。
塞尔维亚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大塞尔维亚主义者,1914年这些人策划了对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的刺杀。不料,这次鲁莽的行动打开了一战的潘多拉魔盒,让成千上万的塞尔维亚人死在了战场上。1915年,保加利亚参加德奥同盟,对塞尔维亚发起背刺一击。塞尔维亚四面受敌,亡于敌国,残余的十几万军民在付出极大的伤亡后翻越积雪覆盖的黑山山脉,被英法盟军接应到科孚岛上。
撤退的塞尔维亚军民
灭亡塞尔维亚后,保加利亚终于大仇得报。但战争最终的胜利方是协约国,保加利亚再一次为自己的大保加利亚主义付出了代价,割让了部分领土给协约国一方的塞尔维亚和希腊,失去了爱琴海出海口。二战时,保加利亚又加入轴心国,企图收复领土,结果再次站队失败,彻底与大保加利亚无缘。
一战后的巴尔干半岛
在一战中付出惨烈代价的塞尔维亚在战后得偿所愿,建立南斯拉夫王国,成了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但大塞尔维亚的主义并不被其他民族支持,境内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等于塞尔维亚人矛盾丛生。二战后,靠着强人铁领导,南斯拉夫才勉强拼凑在一起。1980年,铁托死后,局势急转直下,南斯拉夫在1991年走向解体,至此大塞尔维亚主义也宣告终结,但由此引发的动乱仍未停止。
在巴尔干半岛上,除了大保加利亚主义和大塞尔维亚主义,还有大希腊主义。在古希腊时期,希腊人殖民据点遍布地中海沿岸,爱琴海东岸的小亚细亚是古希腊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洛伊战争发生于此,记述特洛伊战争的大诗人荷马的出生地希俄斯岛,以及古典时代的爱奥尼亚十二城邦都在这里。一战后奥斯曼帝国遭到列强瓜分,希腊在英法的支持下跃跃欲试要夺取小亚细亚,结果被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军队揍得落花流水,从此大希腊主义化为虚无。
古希腊城邦
对比德国、意大利与巴尔干诸国的建国历程,可以发现民族主义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德国、意大利统一初期受到了民族主义者的强烈支持,意大利的加里波第领导的红衫军几乎打下了半壁江山。但此时的民族主义还在政府的管控之下,可以让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这样的政治家更为谨慎理智的处理国际问题。到了巴尔干诸国独立时,民族主义在内外势力的煽动下已经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被惨痛的形势拉回现实。
不能说巴尔干诸民族缺乏大局观念,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都有漫长的历史铺垫,在完成统一后尚且被民族主义裹挟进了两次世界大战。巴尔干诸国是在西方列强击败奥斯曼帝国后立即扶持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前期磨合适应。列强之间又对巴尔干别有用心,故意煽动民族对立。最终巴尔干半岛成为了欧洲火药桶,一声爆炸巨响过后既炸伤了列强,也炸碎了自己的大国之梦。
发生在德国、意大利与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国家独立浪潮在之后不久也传到了世界的其他地区,围绕着着国界与族群,又是一场场冲突与战争。有大国的抱负固然是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基础,但当自身实力与大国抱负不相匹配时,就要慎重考虑了。有哪些是必须拿回的,有哪些是可以暂时搁置,又有哪些是可以作为利益交换的。每一个问题都关系着国运,每一次选择都有可能万劫不复。
在有些时候,民族主义必须得到捍卫。但在有些时候,又必须控制民族主义的宣泄。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笔直的,都是蜿蜒曲折的奔向大海。简单粗暴的利用民族主义或许能暂时解决当下问题,但绝无助于长期的和平发展。唯愿当今仍陷于冲突和战争的民族与国家在历尽曲折和磨难后,早日流入和谐共存、共同繁荣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