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

2014年12月,由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这部取材于小说《林海雪原》桥段的影片,公映后斩获8.79亿的票房佳绩,并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殊荣。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

影片《智取威虎山》之所以如此成功,之所以如此被观众垂青,导演徐克功不可没。他以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一个经典革命故事与自己内心的江湖情结融合,恢宏地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武侠世界。观众们惊呼:原来红色革命故事也可以这么拍。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

虽然故事取材于小说《林海雪原》(曲波著),但徐克第一次看到的这个故事是通过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才了解到的。70年代初,中国大地红旗漫卷,8大样板戏经过艺术家集体的精雕细琢,已然成为精品瑰宝,成了激励青年一代奋发有为的精神食粮,年轻的徐克也被剧中的传奇故事深深吸引。后来徐克又找到原著细细地读了一遍,故事的主人公杨子荣的形象愈加高大,成了徐克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大英雄,为他后来拍摄此片积累了大量的创作思路和素材。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2

8大样板戏是时代的产物,主要包括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在那个文化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些文艺作品的诞生填补了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革命再教育,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代共产主义接班人。当年文化部门为了将这些艺术精品更为广泛地传播,相继拍成了电影,但并非都是故事片,影片场景大都延续了舞台剧形式。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3

影片《智取威虎山》的片头字幕画面:茫茫林海,一声嘹亮悦耳的京腔响起,“穿林海………”,三个字久久回荡。这是来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童祥苓饰)出场前的唱词,这也是导演徐克对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一种致敬和情怀抒发。

作为一个香港导演,徐克能将《智取威虎山》拍得如此荡气回肠,这多少会让内地大导们汗颜。那么这8大样板戏除了《智取威虎山》还有哪些适合翻拍成电影呢?我们逐一分析。

1.《红灯记》

现代京剧《红灯记》在中国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感染了几代人。该剧在创作时得到了很多名家以及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设计了很多优美的唱腔和热血的唱词,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达到了空前的巅峰。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4

《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人物是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一家三代人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剧中的李玉和是我党一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为了将密电码送给游击队,与日本鬼子以及汉奸叛徒斗智斗勇,体现了了一名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最后由于叛徒出卖,李玉和与李奶奶被敌人杀害,李铁梅经过艰难险阻将密电码交给了游击队。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5

从整个故事的概况和细节来看,剧中展现了主人公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李玉和在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惊心动魄危险重重,敌人与叛徒的阴险和奸诈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总体上人物的塑造是十分饱满的,故事情节也是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这样生动的故事,如果翻拍电影,素材是足够充分的。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6

红色经典如果仅仅是呈现在舞台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并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2007年就曾有一部电视剧《红灯记》播出,李玉和由吴京安饰演、韩影饰演李奶奶、王力可饰演铁梅,从人物的选角上来看,导演的眼光是非常高深的。只是因为该剧长达31集,将故事过度拉长,增加了很多人物,无形中削弱了原作的精髓和主题,因此这部剧并没引起很大轰动。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7

2020年,习辛导演再次翻拍了这部经典,由赵恒煊饰演李玉和、何雨虹饰演李铁梅、王丽云饰演李奶奶。尽管导演一腔热血,这部剧还是没有激起大的浪花,被无情淹没。

接近两个小时的《红灯记》原作其实并不适合拍摄电视剧,因为制作方和投资方并不希望拍短剧,几十集的注水剧只会毁经典,所以拍成电影才能将原作的精髓完整展现。只是创作者一定要怀着对经典的崇敬之心,以不失原作灵魂的创新手法,以新时代文艺理念对红色故事进行解读,原汁原味地呈现经典。

2.《沙家浜》

现代京剧《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的,创作素材来自崔左夫的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和刘飞将军的回忆录《火种》。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8

应该说,《沙家浜》的创作过程曾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毛主席在观看了《芦荡火种》之后提议将名字改为《沙家浜》的。这部剧的最大看点就是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的那场智斗,其唱词设计艺术性很强,忽而委婉、忽而磅礴,充分体现了阿庆嫂在敌人面前的临危不惧和机智勇敢,也揭露了胡传魁、刁德一的狡猾与多疑。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9

作为8大样板戏之一的《沙家浜》,多年来不断被多个戏种演绎,一代又一代戏曲家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阿庆嫂艺术形象,阿庆嫂也成了观众心目中的女英雄,也成了革命者智慧的化身。虽然《沙家浜》很经典,但是鲜有影视作品登陆大银幕,不过2006年曾拍过一部电视剧《沙家浜》,阿庆嫂由许晴饰演、胡传魁由刘金山饰演、刁德一由陈道明饰演、郭建光由任程伟饰演。看到这个阵容组合就足以看出导演的用心,选角上非常符合样板戏中的人物形象,连服装道具都与原作非常吻合。与《红灯记》同一个毛病就是该剧也是长达30集,故事情节注水太多。尽管导演与主演们都十分认真地想还原舞台上的原貌,可惜在资本的驱使下,注水剧始终无法再次重现经典。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0

如果将两个小时的样板戏《沙家浜》改编成两个小时的故事片,同样会有很大看点:其一就是故事有大的历史背景,抗战剧比较多,但是描写新四军的故事的影片并不多见。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作为叙事的依靠,故事性会非常强;其次就是阿庆嫂在与敌人斗智斗勇这一情节上是该剧的高潮,戏剧冲突非常强,人物塑造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第三就是该剧动作戏不是太多,不像《智取威虎山》那样的江湖侠义,敌我矛盾分明,《沙家浜》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台词,很考验编剧与演员的艺术功底。如果有好的剧本和优秀的演员,《沙家浜》同样可以拍成一部商业片的红色典范。

3.《海港》

京剧现代戏《海港》创作于60年代初,根据李晓民的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海港》的诞生以及后来拍成戏曲电影,其整个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由于当时国家分管文化部门的领导对这部剧十分重视,从唱腔、台词、道具、服装等方面的设计要求都很高,所以在修改上数易其稿。但最终保留下来的73版戏曲电影《海港》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其艺术价值极高。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1

《海港》与其他几部描写革命战争时期的样板戏不同,这部属于工业题材,故事发生在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海港。该剧原作中的矛盾冲突并不是很大,也可以说戏剧效果不是太好,后来因为修改,将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阶级斗争矛盾,这样的调整使故事的戏剧冲突更加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也使故事更加有看点,人物形象更加高大。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2

在追求雅俗共赏、娱乐与商业互溶的今天,如果将《海港》拍成一部故事片,应该说票房无法保证。向来工业题材影片都不是太受欢迎,因其题材的限制,缺乏娱乐性,仅仅是从政治和教育的角度出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戏剧效果是很枯燥的。

京剧现代戏《海港》虽然艺术价值非常高,但与其他描写敌我斗争的几部样板戏来比,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弱些,即使翻拍成电影也很难超越原作的艺术成就。

4.《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是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现代京剧,故事的主人公原型是志愿军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经过文艺工作者多次加工创作,使这个英雄人物愈加丰满鲜活。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3

故事描写的是在抗美援朝最后谈判阶段,美帝国主义与李承晚部不甘失败,打着谈判的幌子,妄图进行反扑,破坏停战谈判。李承晚王牌军首都师第一团“白虎团”越过了“三八线”不断北进挑衅。我志愿军侦察排副排长严伟才带领侦察班,通过朝鲜人民的帮助,巧妙化妆,深入敌后,策应主力部队摧毁了“白虎团”团部,生擒了“白虎团”团长和美军顾问,加快了停战谈判的步伐。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4

关于侦察兵故事的电影有很多,其中有我们熟悉的老电影《渡江侦察记》、《奇袭》,80年代还曾有过一部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闪电行动》,去年热映的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也与《奇袭白虎团》有相似的地方。同样是侦察兵的故事,却可以有不一样的传奇,尽管这类题材的内容大同小异,但在文艺工作者巧妙的创作下,每一部都会有不同的精彩故事。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5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6

侦察兵深入敌人的心脏,装扮成敌人的模样开展侦察工作,这本身就是剧情的燃点,整个过程是如履薄冰,处处充满危险,侦察兵们必须机智灵活沉着冷静。在类似题材的电影中我们感受过那种紧张刺激的时刻,如果我们的导演将《奇袭白虎团》重新翻拍,以创作《智取威虎山》、《水门桥》那样的敬业精神和艺术手法,这部片子想不火都难。

5.《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创作中是一次大的突破,在传统民族舞蹈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芭蕾舞的技巧,使这个艺术领域达到了中西文化合璧,具有开拓精神,这也是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重点提出的。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7

该剧演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了芭蕾舞剧的标杆,在那个年代是样板戏必演的重点剧目。多年来,该剧还走出国门,登上了国外的艺术殿堂,赢得了西方国家的赞誉,近些年在某些地方的重大纪念活动中,《红色娘子军》不断重现舞台。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8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却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影片《红色娘子军》上映于1960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谢晋执导,主演祝希娟。该片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中国电影90周年十大优秀影片,从这些殊荣上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分量和影响力。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19

2005年由袁军执导,殷桃(饰琼花)、刘佩琦(饰南霸天)主演的21集电视剧《红色娘子军》在地方电视台播出。这部剧的拍摄初衷也是想重现经典,创作者们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只是由于珠玉在前,以电视剧的形式很难再塑经典。殷桃固然是观众喜欢的演员,但让她挑战祝希娟老师塑造的琼花一角,无论是演技还是外形上,只能说殷桃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超越;刘佩琦也属于实力派,想超越老一辈艺术家陈强的南霸天形象,那无疑是望尘莫及的,因为陈强的南霸天已经成了中国电影史上“坏人”的巅峰,基本上是空前绝后了。

除了这部电视剧,这么多年来,《红色娘子军》基本上没人敢碰,经典是无法复制的,不管是哪个年代,它散发出来的艺术光芒将彪炳史册,辉煌永存。

6.《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悲惨身世改编而来的,作者贺敬之、丁毅,在唱腔设计、道白运用、曲风曲调上还有很多文艺精英们参与了集体创作。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20

歌剧《白毛女》之所以成为一部百年不朽之作,在很大程度上它借鉴结合了西洋歌剧、北方民歌、传统戏曲、话剧、舞蹈等各种舞台艺术,可以说是多种艺术的结合体,是老一辈创作者智慧的结晶。艺术不分国界,它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21

白毛女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万恶的旧社会将人变成鬼,也歌颂了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将鬼变成人,这样的转变是在我党与阶级敌人经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用流血牺牲换来的。《白毛女》的诞生,在革命时期的文化战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除了她是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还改变和唤醒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斗争精神,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白毛女”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王滨、水华,主演田华、陈强。这部影片出品于刚刚建国初期,是新中国第一批优秀影片,1951年获得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这在当时世界很多国家还不承认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时候获此殊荣,实在难得,说明该片在艺术上和影响上征服了电影节评委们。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22

由田华饰演的喜儿早已成为经典,那酣畅淋漓挥洒自如的演技和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已镶嵌在国家百年影史的画廊上;陈强饰演的黄世仁也被钉在影史坏人的“耻辱柱”上,无人可以超越。那么这样的经典还会有人再次翻拍电影吗?我想再过10年,如果不是政治任务,也不会有哪位导演站出来去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我坚信。

以上几部样板戏并不是每一部都适合翻拍电影的,毕竟舞台与大银幕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精美的舞台艺术大银幕难以诠释出精髓,而大银幕通过镜头所展现的画面,舞台上是受到限制的,无法呈现出其艺术魅力。但舞台艺术受众有限,作品要想广泛传播,加大宣传,做好商业化经营,还需通过电影这样的形式才能走进千家万户,才能丰富多姿多彩的文化市场。

十大样板戏剧排行榜(样板戏十大经典唱段)插图23

换句话说,革命样板戏翻拍电影也不是谁想拍就能拍的,编导们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样板戏的艺术精髓,热爱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创作出来的作品,尊重老一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在保留其艺术精华的前提下拍出符合当下观众欣赏口味的主旋律优秀影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将革命样板戏的真谛通过大银幕传承下去,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寓教于乐,发扬光大!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田战利)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