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青岛市崂山石门山西麓的源头村,最早创建于南北朝北魏时期,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有记载的崂山地区最早的佛教道场。因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住持法海大师(非《白蛇传》中的法海)而得名。1982年法海寺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属佛教“临济宗”。法海寺始建之初的规模、结构、祀神、殿堂等已不可考证。只能大体上知道自元代延祐二年(1315年)圆通住持重修后的情况:“首创法堂正门,前后六楹七柱,即塑禅迦五土,兼饰观音一堂……另创建云堂、耳室、僧寮四十间,为当代之宏观。”法海寺自建寺后,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都曾重新修建过。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的时候,新建了3座大殿:八蜡殿用来奉祀三皇五帝,娘娘殿用来奉祀三肖女,后殿用来奉祀释迦牟尼;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也曾重修过,当时拆了八蜡殿、娘娘殿,修建了大雄宝殿,全寺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56年又拨款维修。
法海寺于1934年重修后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有大雄宝殿5间,碑亭2座,东西并列。大雄宝殿建在1米多高的夯土台上,是单檐无斗拱“歇山式”木砖结构建筑,殿内红漆重梁起架,华贵典雅,内奉供释迦牟尼佛像,旁边有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后殿5间是“硬山式”建筑,中间奉供释迦牟尼,东面奉供观音菩萨,西面奉供地藏菩萨,墙壁上绘有释迦牟尼生平的壁画,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法海寺东南约1公里处有商周遗址“霸王台”,自道光年间至建国前后出土了青铜戟头、石斧、石刀、铜剑、铜戈、鬲、豆等。寺南1.5公里处有一地名“财贝沟”,因此地时常发现铜器而得名。霸王台和财贝沟两处遗址是青岛市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度千佛阁 平度千佛阁位于旧平度城东关街的东端。据有关史料记载,此阁为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僧道月所建,崇祯五年(1632年)遭兵火,清顺治四年(1647年)僧性海重修,光绪年间又一次重修。现在千佛阁的基座是明代天启年间建造的,阁楼上的石柱及木结构梁柱等多是清初顺治年间遗留下来的。
千佛阁建于高约8米的基座之上,通高约20米。阁楼为重檐歇山式结构,两重飞檐,外檐斗拱,四角翘伸,凌空欲飞。檩柱间没有垫抚。西门的门楣上悬有一匾,上书“西来东定”4个金字。千佛阁内原供奉一尊高耸阁顶的如来佛木雕像,雕像为清初所雕,据传每一莲瓣之上都有一尊小佛,阁名由此而得。现存有1000多尊佛像,大的有1丈多高,小的1寸左右,形象逼真,各具神采。如来佛居中,左边是弥勒、右边为达摩,两侧由韦驮护卫。在如来佛像的后面,还有一尊“南海大士”观世音菩萨像与之相背。
千佛阁的元宵灯节,风格独特。献给佛祖的千盏明灯是由千家万户用面团精心制作而成的,每盏灯的直径都不过寸,做成牛、马、羊、鸡、犬、豕等“六畜”或各式各样的花卉及荷叶的形状。农历正月十四开始送灯,如来佛莲座的每一莲瓣上都放上一盏面灯。佛殿西门门楣及楹柱上,摆成“灯串”。元宵节那天,璧月初上,佛祖座下无数明亮的灯火排成长串,连成一片。如来佛莲座上千余盏荧荧灯火飘忽不定,宛若浮在碧海云空之中。1992年,千佛阁经重修后,楼阁焕然一新,佛像重放金光。
大泽山智藏寺 智藏寺位于平度市大泽山山脚下,俗称下寺(该山上的日照庵俗称为上寺),为古代山东半岛的佛门胜地。该寺始建于隋唐时期,明初重新修建,规模宏大。史称“自秦汉以来,高人胜士多隐于此”,号为“神仙窟宅”。
据《平度州志》记载:“寺有廊,有门,有夹室,越门三重,为大雄宝殿,中奉如来及阿罗汉像,殿材巨丽雄壮。” 智藏寺明清时期香火极盛,四海闻名。1943年古刹毁于日军之手,现重新修复。
寺周围的景致极好,尤其以泉、石、树、摩崖石刻见长。其东侧是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的塔林,号称中国十大塔林之一。在智藏寺的后面,有一处摩崖石刻,周身写满佛家经文,素有“书法胡同”之称,为镇山之宝。所谓“书法胡同”,实际是指两块壁立的巨石对峙,陡峭如削,中间有一条窄窄的、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岩石上处处都是题刻,文采俨然。令人叹服的是,两边的石壁与小径竟是天然的一个整体。“书法胡同”是一个天然的书法作品陈列馆,两边石壁上元末明初题刻的数十首佛家偈语,记述着当时在大泽山智藏寺召开的一次佛事盛会,是研究我国佛教历史的重要资料。(高爱颖 刘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