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故事##高考##八十年代学校#
2022年4月下旬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生活在大同矿务局的二姐和她的一个朋友约好去散步,我就让二姐拍一下她居住的生活环境,二姐很快在聊天室里回复了一些相片。
四月份的大同,春意盎然,尽管天气还有一丝寒冷,但在干净整洁的街道旁,一些色彩鲜艳的花卉正踏着春风竞相绽放。
令我开心的是,二姐走到同煤一中,在学校门口和附近地方,拍了很多相片。二姐觉得她的手机拍摄效果不太好,就让她的朋友用带广角镜头的手机,特别拍摄了学校的大门,给我发了过来。
同煤一中,以前的大同矿务局一中,相片由二姐提供,拍摄于2022年4月
同煤一中,以前的大同矿务局一中,相片由二姐提供,拍摄于2022年4月
同煤一中,以前的大同矿务局一中,相片由二姐提供,拍摄于2022年4月
那里是我从1983年高中三年住校生活的地方,以前学校的名字叫大同矿务局一中,尽管现在已经看不出从前的影子,但看着学校的大门,我便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高中生时代。
1982年,大同矿务局第一中学被山西省教育厅列入首批山西省重点中学名单,这里每年都汇集了来自各个矿区的优秀学生,他们凭借自己优异成绩考进这里,还要继续在这里经过三年高中的艰苦努力,争取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学府。在2008年,学校改为现在的名字,大同市煤矿第一中学,简称同煤一中。
在1983年8月,从我们初三班主任那里得知,我和我们班的其他三位同学,被录取到了大同矿务局一中重点高中,四矿的另一所中学初三班,也有六位同学被录取到。这样这一年,是我们矿区的初三毕业生,被局一中录取最多的一次。
9月份开学报到的那一天,四矿领导特别派发了一辆大汽车,帮我们十个学生运行李,二哥一路上和我同行,帮我扛着行李。
我还清晰地记着,从1983年住读学校开始,我反复走过的学校大门和学校的每个角落。
在宽敞的学校大门上方,是醒目的学校名字“大同矿务局一中”,从大门进来,是一条整洁宽阔的水泥路,沿着路的两旁是一排排平房,我们的宿舍在路的右侧,离校门也比较近,学生的食堂也在我们宿舍的不远处,后来在右侧稍远的地方,建起了一座三层高的学生宿舍楼。在大路的左侧的排屋,大多数是学校老师和职工的住所,学校的锅炉房也在这一侧,再往前走,便可以看到了一排排的教室。
学校的运动场就在路的尽头,我们学校三层高的办公楼就位于运动场的前方,在办公楼的后面,有设立一些学生活动场所,有三个篮球场,以及单杠和双杠活动区。从篮球场就可以看到在最后面的学校大礼堂,学校的会议和学生汇演都会在大礼堂举行。
运动场的左侧是教室区,都是一排排的平房,高一和高二时,我们都在同一间教室,在高三时,搬到了最里面的一排。
我们高中的学校生活,就是每天忙碌地行走在教室、运动场、宿舍、以及食堂。
以前的三中,现为同煤一中高中部, 相片由二哥提供,拍摄于2022年5月
这里住宿免费,学生要付伙食费和一些学杂费。在开学前被通知,我分在高一四班,我们的班主任是师范学校毕业的,看起来非常年轻,应该比我们大五岁,他教我们化学,一直陪伴我们度过了三年。
我们的学生宿舍堆满了上下床铺,一个宿舍有十八个铺位,地面是用砖铺成的,不是很平整。我们那排平房有四个男生宿舍,离学校食堂很近,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相隔很远,后来才知道,这里也有初中住宿生。
到高二时,学校建成一座三层高的学生宿舍楼,底下二层是男生宿舍,三层是女生的,住宿条件又好了一些,六个人在一个寝室。但在高三时,我们又回到以前的平房大宿舍。
到了冬季,尽管宿舍是有暖气,但还是异常的寒冷。有一次,暖气片漏气,晚上一层薄雾笼罩在宿舍的上铺,我们开玩笑说上铺的同学都是神仙。
由于冬季天气寒冷,我们也懒得在晚间穿上衣服去上厕所,一个同学在他的洗脸盆里撒尿,其他同学跟着往里撒,到白天也没有人清理。寒冷的冬天把盆里的尿,很快凝结成了一层厚厚的冰,这样经过二个晚上,那满满的一盆尿变成了一个冰疙瘩,我们也再无处可撒,又开始跑到外面的厕所。直到有一天我们班主任来了,要求同学们马上清理那盆尿。
我们的班主任是正直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他的思想也紧跟时代。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正慢慢展开,在书店里有流行一本书《改革的曙光》,在当时的年轻人中很受追捧。
在下午学生自习时间,我们班主任会来到教室给我们读几段。尽管我们这一群学生,每天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也会对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兴趣,他告诉我们的这些事,也会打开我们的视线,了解国家大事,在以后写作文时有了新的素材。
班主任买了一台带有两个喇叭的录音机,在下午自习课时,他也会和我们分享一些流行歌曲,经常播放的是朱明瑛演唱的磁带,特别是那首歌《童年》。
作为山西省重点高中,我们住读学校从早上到晚间有严格的作息时间。
早上六点起床要到教室上早自习,同学们通常在这段时间大声朗读和背诵课文,所以这个时候的教室平房区内,朗读声此起彼伏、滔滔不绝。六点四十五开始在运动场晨跑,跑十五分钟后,去食堂吃早餐,八点钟我们开始上第一堂课。
在八点钟之前,当天值日的同学要提前打扫教室。当我们吃完早餐来到教室上课,经常会看到教室里到处悬浮着尘埃,我们的课桌上也是满满的一层土。上第一堂课的语文老师,打趣地说这像充满雾气的澡堂一样。
早上共有四堂课,每节课四十五分钟,中间有十五分钟课间休息。在第二节课结束后,也就是在十点钟,是学校的早操时间,所有班级都要到操场集合,一起随着大喇叭做自由广播体操。有时学校领导,也会在这个时间,在操场上向学生们通知一些事情。
接着还有二堂上午课,要上到中午十二点一刻,然后是午餐时间。下午一点一刻开始下午课,共三节课,上到四点一刻。
下午四点一刻到六点是比较自由的自习时间,在四点半,学校里大喇叭播放眼保健操,很多同学一般会待在课室里,跟着广播做眼保健操。有的同学在外面休息一下,聊聊天,最后还是很快回到教室,忙着写一天的作业。
在下午自习课时间,一些不同课目的老师会来做辅导,他们一般没有打搅同学们做作业,只是在课室里来回踱步,等待同学们的提问。每次同学提问,一般会站起来,老师然后会单独给他解答。有时老师也会把同学们经常提出的相同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给出答案以供其他同学参考。
傍晚六点是吃晚餐时间,大多数同学早早吃完,也没有急忙赶到教室,而是去运动场活动身体。有的只是漫步和聊天,有的玩单杠和双杠,也有的在学校办公楼前的宣传栏板上,阅读最新的报纸。这一段时间也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时间,也是同学们之间互动交流的宝贵时间。
晚上七点到九点是晚自习时间,同学通常做作业,和找一些额外的辅导题来加强自己的学习。九点以后,学生都回到宿舍,短暂的交谈,然后洗漱完毕准备睡觉,宿舍的供电也会在十点以前停止。
尽管生活单调简单,但我们很少有抱怨,因为这三年,不只是决定我们以后命运的三年,也是肩负着父母和家人的希望。
以前的三中,现为同煤一中高中部, 相片由二哥提供,拍摄于2022年5月
食堂的伙食是凭饭票发放的。每个月我们缴纳伙食费和粮票,会得到一个月的饭票,每张饭票都会有日期,一旦过期,就不可以再用。高一和高二的伙食费是每月13.5元,到了高三,为了照顾应考生的营养,特别为高三学生开设不同的伙食标准,每月伙食费是20元,粮票是25斤。
在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他寄宿在矿区的亲戚家里,他是农村户口,没有粮票,他暗地里去找别人买粮票。我们班干部知道了这件事,有一天我们在班上特别为他捐助了粮票。
在学校大家吃得都一样,一般是二个馒头和一个菜,早晚也会有稀饭。有时食堂为了改善伙食,会有肉包子和鸡蛋汤。
学校食堂的粮食储存有时也会出现问题,一些大米会起虫子,为了不浪费,他们做成了粥。当我们用勺子搅拌汤粥时,会看到虫子浮了上来,我们通常是把虫子捞出来,然后接着吃。
到了高三下半年,也是我们最拼搏的一个学期,学校决定在伙食上给高三学生增加营养,我们的菜里也增添了很多的肉和新鲜蔬菜,当然我们也要多付钱。学校也特地在食堂的门口,增加一个专为高三学生的供饭窗口,这样我们不用和其他年级的学生挤在一起排队等饭,大大地节省了我们的时间。
同时我们也注重自身的营养补充,同学们都在买奶粉冲着喝,一袋奶粉好像不到二块钱,能喝好多天。在高三繁忙的学习中,我们有时周末也没有回家,同学们还合伙去外面的饭店买馅饼吃,那时的饭店是国营的,一个馅饼要二两粮票和一毛多钱。
矿务局的火车站离我们学校比较远,所以周末回家时我们大都搭乘公共汽车,沿着河沟旁边的公路,一路奔波要行驶近一个小时的路程,才回到四矿的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开始了解到沿着口泉沟其他矿区的名字,像永定庄矿、同家梁矿、大斗沟矿和白洞矿,然后是我们的四老沟矿,再往西还有雁崖矿、挖金湾矿和王村矿,口泉沟的出口在宽阔平坦的口泉河畔。
每次回到家里,妈妈开始忙着做好吃的给我,她又催我把衣服脱了,要把我的脏衣服洗了,还叮嘱我第二天要和初三同学到澡堂洗个澡。
以前四老沟矿区初三就读的学校, 相片由外甥提供,拍摄于2022年4月
我们曾经在矿区的初三班是学校特别成立一个尖子班,就是把成绩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准备考取矿务局一中重点高中,人们都说考进这个高中,就是一条腿迈进了大学。
我们那个初三班大概有五十多个同学,可只有十个男生,有四个就住在我们向阳街的楼房区,其他几个也住在我们楼房的附近。
有一个同学住在我们楼房的低层,我们向阳街的四个同学一般先在他家门口集合,然后相跟着一起去学校。学校离家不远,走路不到十分钟,我们的中学学校是在以前的小学校旁边新建起来的,就在四矿火车站附近。
我在初一和初二中学时期,曾经步行很远到辛门店中学去上学。我们家居住的向阳楼靠近东边的六矿,辛门店中学靠近西边的七矿,从家里步行到辛门店中学其实就是走遍整个四矿的地段,这要走三十多分钟的路程,而且一天要走四趟,因为中午回家吃饭。
住在楼房底层的同学家就成为我们初三十个男同学经常聚集的场所,那里充满了我们少年时代的快乐。下午下学后,我们就聚在他的家里,下棋和打扑克牌,我的几个同学的象棋棋艺也非常了得,经常杀得难解难分,后来慢慢地我们又开始玩起了围棋。
到了周末,特别是在夏季,我们也会经常到我们居民楼后面的山上玩。徒步爬行于起起伏伏的山丘,经过一路上的艰难跋涉,我们在一座高山上停了下来。同学们坐在高高的山顶土坡上,望着一望无际、四周环绕的群山,抬头仰望蓝天中漂浮着的白云,少年的我们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也有说不完的话。
大同矿区四老沟矿
同龄的我们时常探索着一些有趣的话题,我们也曾在一个同学的哥哥家里偷看了一些录像带。学校最早的青春期教育课,是初二的生理卫生课,有一个章节介绍男女成长发育过程。老师们一般不会在课堂上讲,而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自己看,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这种教育,还是有帮助的,在我高一时经历身体发育,我也没有恐慌,想想那时男同学们之间讲的笑话,其实是最早的性启蒙教育。
每个周末我们还会结伴一起去职工澡堂洗澡。周六的早上,当我还赖在床上,二个同学就进家来说要去洗澡,毛巾和肥皂都准备好了,然后我们登门拜访把其他几个同学全都叫上。
四矿六层职工浴室,建于1994年,相片由初中同学拍摄于2022年6月
职工澡堂大楼,是矿区特地为井下职工设立的,共有四层,在澡堂大门的上方有醒目的四个字“职工浴室”。看门的师傅知道我们都是职工子弟,又是大孩子了,也没有拦着。
澡堂的底层是女澡堂和矿工灯房,男澡堂分布在二层和三层,四层应该布满了职工更衣柜。
刚进澡堂大楼大门,就可以看到灯房,专为职工替换矿灯的。灯房有个窗口,有时会很忙碌,出了井的工人来到灯房,排在窗口前,要把早上领的矿灯还回来,以方便灯房的员工及时充电。矿灯不只是一盏灯,还配置一个方盒子电池,工人通常挂在腰间。
澡堂大楼从二楼开始,每层的空间都布满了职工的更衣柜,在过道上也都有。我们也没有更衣柜,所以就把衣服脱在过道上的长椅子上。
经过一天的劳累,出了井的矿工,他们的脸和手都是黑黑的。井下闷热的作业空间,和大量的体力活动,矿工的汗水和飞扬的煤粉掺和在一起,使他们的脸和手都被涂上一层黑粉。职工澡堂的池子,里面的水也总是黑乎乎的,表面上也漂浮着一层黑沫。
每层有二个澡池,以方便换水,当一个澡池的水开始浑浊变脏,就要准备换水了,同时另一个澡池开放给职工。
我们最开心的是,能碰上刚刚开放的干净澡池,但同时水温也特别高。我们经常开玩笑,要看看谁是第一个勇士能迈进池子里。
那时为了改善矿工福利,在职工澡堂每层增设了淋浴间,和澡池间是相通的,二排的淋浴可以提供二十个人同时洗浴。这也大大改善了卫生条件,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先在热水池里泡一下,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
我们在池子里泡了一会儿,然后开始轮着用一条毛巾互相帮着搓背,接着到淋浴间洗头发,和冲洗身体。那时矿工们都用统一的洗发膏,应该是职工福利统一发放的,塑料瓶装的洗发膏还是粉色的,洗头发比肥皂舒服了很多,我们会向工人借用他们的洗发膏,他们也慷慨让我们使用。后来我们家里也开始使用这种洗发膏,直到洗发水在市场上出现。
从三楼淋浴间的窗户往下看,可以看到矿区繁忙的工业区,看到一辆辆装满了煤炭的火车,停在铁轨运输线上。
洗掉了身上一周积攒的污垢,身体说不出的舒畅。洗完澡后,我们也没有急着回家,通常在大桥下的出租书地摊上待上一会儿,那里摆放着一些书和杂志,也有小人书,你可以交钱坐在那里读,也可以交押金把书带回家里读。有一个同学迷恋武侠小说,他经常在这里租一本带回家里,后来他和我们讲,一些武侠小说越来越不对劲,因为小说里出现性描写。
小小的班级,也凝聚了我们少年时代纯真的友情,这种友情一直延续很多年,即使后来不在同一个高中,但到了暑假,我们又聚集在一起,像往常一样,在家里打扑克牌、下棋,还有出去打篮球和爬山。
以前四老沟矿区旧的职工澡堂, 现改为办公楼,相片由外甥提供,拍摄于2022年4月
大同四老沟矿区, 相片由外甥提供,拍摄于2022年4月
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井下当工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需要经过考试。在我上高一时,周末回家,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到家里找我,希望我帮忙代他的亲戚考试。
他的一个亲戚,是个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想来矿上当工人,但需要参加考试。我说考试没有问题,但考生都有带有相片的准考证,很容易被监考老师发现。他说我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他会在教室外,帮忙和老师打招呼。
那是整整一天的考试,上午两门,下午又两门,上午考试很顺利,没有发生意外。中午我的同学把我请到他家里,他的妈妈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我有点过意不去,说这是很简单的忙,他们太客气了。午饭过后,下午接着再考,到了最后一门,忽然进来几个检查准考证的工作人员,那时我也基本上做完了,就站起来急忙交了卷子走了。
后来回到高中住读学校,发现我的大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回到矿区帮别人去考试。
高二结束后,在升高三前,我们会分文科和理科班。一般是数理化成绩比较好的,会选择理科班,其他学生会选择文科,这样他们的总成绩不会被数理化影响。当然有的同学就是喜欢文科,喜欢阅读、写作、研究历史和文化这些课题,他们非常自信地选择了文科。
在局一中的老师们都讲普通话,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但在其他时间,我们来自矿区的同学还是大同方言。
有一个来自矿区的同学讲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后来知道他的初中也是在局一中读的。下午自习课结束,我们通常一起去吃晚餐,在经过学校办公楼前,那里有一个宣传栏板,上面会粘贴当日的报纸,他总是感兴趣地看看。
在路上他和我讲了很多国际大事,记忆犹新的是听他讲以色列和周边国家发生在六十、七十年代的中东战争。他可能是看了《参考消息》报纸,或读了一些文章,我听得糊里糊涂,因为这些国家的名字已经让我很头痛了。
我想他真应该在高三时去文科班,也许会考进一所师范大学,以后可以进行历史文化研究。他继续待在理科班,和我做了三年同学,也成为要好的同学。高考后,他考进了太原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在太原一家大型机械厂工作。
1990年我大学毕业,从武汉来到太原,想在太原找工作,太原同学和他们厂的几个年轻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在他们厂的宿舍里住了近二个月,我也最终在太原安置下来。有时想,如果没有他那时的帮助,我的人生轨迹可能全改变了。
那一年大学毕业,还有一位高中同班女同学,从上海毕业分配到太原一家医院。经过了四年在不同城市的大学生活,我们三个高中同学再一次在太原相聚,我们都已不再是那个羞涩、懵懂的高中生了,而是敞开心扉、有共同爱好和话题的青年人。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一个新的城市里延续着,太原也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青春记忆。
在高中宿舍里,我也第一次看到名著《红楼梦》。有个家境比较好的同学,他经常到市里的新华书店买一些书和杂志,并带到学生宿舍 ,他买的《 红楼梦》这套书在同学们手里传看着。我只看了开端,就觉得像神话书,也许场面太宏大,有些摸不清头绪。
我真正看《红楼梦》是在大学二年级。那时在武汉各个书店开始出售一套古典文学缩小字体版普及丛书,就是把字体缩小,编订成一本书,像本来一套四本书的《红楼梦》,编定成了厚厚的一本书。随着更多的书籍出版,我一下子收集了四大名著,也开始认真地看起来《红楼梦》,也发现其他大学的同学也在这个时候看《红楼梦》,也许跟当时央视播放《红楼梦》电视剧有关系。后来我又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了一些有关研究《红楼梦》的红学著作,有时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在晚间举办的一些红学讲座。
香港八三年版本《射雕英雄传》在大陆播放是在八五年,引起全国轰动,人们争相追看和议论。那时我在读高二,我们学生因为住校没有机会晚间看电视。
当时大同电视台有播放这部剧,大同矿务局用自己的电视信号也有播放。到了学校晚自习的时间,也是播放《射雕英雄传》的时间,那段时间,我们班主任很少来查晚自习。
一个同寝室的同学说带我们其他五个同学,到他的叔叔家去看,他的叔叔家在矿务局另一个高中学校。我们担心班主任会在晚上到教室检查我们的晚自习,我们就冒险去看了一集,那应该是第二部《东邪西毒》中的一集,然后我们急忙赶回教室,好在没有被老师发现。
那时在书店也看不到金庸的小说和其他武侠小说,但大同矿工报开始连载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每周刊登二次。爸爸平时经常会从单位带一些报纸回来看,我就叫爸爸坚持带回来,慢慢地收集《七剑下天山》的连载,并把它从报纸上剪下来,我还把它带回学校,让同学们传着看。后来报纸又连载了梁羽生的其他作品,像《白发魔女传》、《冰川天女传》等。
每年元旦前夕那一天晚上,学校让各个班级组织新年庆祝活动。我们每个同学都出一点钱,大家把教室装饰一下,然后买一些吃的,大家围坐在教室的四周,中间留下一个大的空地,让同学们表演节目。学校的领导以及一些课目老师,会偶然进来祝贺一下。这一天也是同学们在一年里最快乐的一天,没有学习的压力,尽情释放自己。
这一天,也看到一些同学在表演上的才艺,有几个女同学表演了歌舞《阿里山的姑娘》,才知道有些女生唱歌这么好听。一个男生大胆地展现他的男高音,大着嗓门唱起了“漂亮的姑娘,十呀,十八,九呀,小伙子二十刚呀,刚出头,要问我们想什么呀......”那是一首讲年轻人建设四化的时代背景歌曲,但开头几句,会让人想入非非。这首歌是由蒋大为演唱的电影插曲,歌名是《要问我们想什么》。
高三的学习是繁忙艰苦的,我们有各式各样的练习题,还有很多模拟考试。各个课目的老师们也忙碌起来,给我们在周末也做一些补习。每次考完试,班主任会给我们大排名,他会在班里公开宣布我们成绩和名次。一个男生在我们班一直稳定地独霸高中三年第一名,他后来考进上海一家名校。几个女同学的成绩也相当出色,一直稳定在班里的前十名。
在对于退步的同学,老师会找谈话。同学们之间有竞争和比较,其实老师们之间也有竞争和压力,等高考结束后,这个班有多少学生考入大学,也是老师们竞争的目标。
每次在模拟考试时,交了卷子的同学们经常在教室外对答案。有一次,生理卫生课考试,有一道题,画了一个器官的刨面图,让同学说出是哪个器官,并标注各个部位的名称。那是一个耳朵的刨面图,应标注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有一个同学回答是女性生殖器,并详细标注不同部位名称,这成为我们男生中的一个大笑话。
在高中住校生活中也有让人遗憾的故事。在高一时,曾经的一个同桌女孩,忽然生病不来了,后来听说得病去世了,听起来都不可思议。在高二时,有一个男同学,他的成绩一直很好,总在班级的前列,但后来他开始糊言糊语,竟然精神出了问题,必需辍学回家,很是可惜。还有一个同学,高考后已经考进太原的一所大学,在大学第一年精神出现问题,不得不回到家里休养。在大学寒假期间,我们几个高中同学约好去看他,到了他家门口,他的父母说最好不要见,怕进一步刺激他,后来我们也没有见到他。
高中时代也是青春期时代,那时也传着男女生悄悄恋爱的故事,同学们也经常暗地里八卦,有时还惊动家长和老师,在这个高考马上来临的关键时期,学生恋爱也是老师们警惕的事情。
在1986年高考前两个月,学校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拍摄毕业照。班主任高兴地告诉我们,毕业照是彩色的,每个学生花费一块钱,他还提醒同学们穿上好看的衣服。
我们学校的校花就在我们班里,拍照那天她穿着红色的衬衣,高挑的她站在班级同学们的中间显得格外醒目。我们那个班应该有六十多个学生,我本来想在文章的最后附加上我们高三的毕业照,但想到个人肖像权,还是放弃了。
到了发放相片的时候,有些女生不开心地哭了,因为她们自己在拍摄时闭了眼睛。
1986年6月,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妈妈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家里人担心我的高考会受影响,让我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看了妈妈最后一眼,第二天大哥就用摩托车把我送回了学校。这也是我人生的一大憾事,妈妈走得太早了,她走得时候才四十九岁。
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听说高考成绩开始公布了,同学们陆续赶到学校,从老师那里打听我们的成绩。记得那一年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四百六十分,我考了五百三十分。有一个同学考了六百四十分,后来进入了清华大学,他还受到了大同电视台的采访。
已经得到消息的同学没有急着回家,大家待在学校办公楼的外面聊天,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可以安心在家里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没有考好的同学,要面对选择,是准备上专科学校,还是再重新读一年高三,然后一年后,再向梦想中的大学冲刺。
在报考大学自愿时,我把通信联系地址写上了大哥的工作单位,那一段时间我一直叮嘱大哥留意我的信件。
八月中旬的一天,大哥急急忙忙地赶到家里,递给我一个信封,信封的封面上印着“武汉工业大学”,爸爸和我们全家人高兴地传看着里面的录取通知书。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张黄色的卡片,金色的“武汉工业大学”几个字印在封面上,里面是写着我被录取上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
我们的邻居们也来高兴地向我祝贺,我再一次想到了妈妈,如果妈妈能够坚持两个月,看到这张录取通知书,她会是多么地开心。
住在我们对面楼房的高中同学,也是我初三矿区同学,他也以更好的成绩考入重庆大学的数学系。
九月份大学报到时,我们几个高中同学约好,一起搭乘火车从大同去北京,在北京火车站办理转车手续,然后我们再转乘不同的列车前往不同的城市。我和二个考入湖南省大学的同学搭乘同一辆列车,从北京到武汉是二十个小时,到长沙是二十七个小时,而要到重庆大学的同学则要从北京搭乘四十个小时。
1986年9月,18岁的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大同矿区,带着梦想来到了江城武汉,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行走在人生新的征途中。
备注:
1)作者有关大同矿区故事所有5篇文章只在头条发表,其他网站均属盗版。
2)版权说明,未经作者明确书面授权,对于书中内容和图片,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和修改。
大学时期在武汉1986-1990
作者大学毕业证相片
1990年作者在大学图书馆门前
同煤一中校门
大同矿区故事
大同矿区往事
大同矿区的故事 我的哥哥姐姐们
作者其他文章
大同矿区的故事:妈妈的村子
大同矿区的故事:山沟里的孩子们(上)
大同矿区的故事:山沟里的孩子们(下)
大同矿区的故事:矿工的儿女,我的哥哥姐姐们
恒安新区 大同矿工的新家(上)
恒安新区 大同矿工的新家(下)
大同矿区的故事 作者 菲常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