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阳钢铁(舞阳钢铁属于河钢集团吗)

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家特厚钢板厂——舞阳钢铁公司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军工建设的需要,特宽特厚钢板成为急需的钢材品种。因此,国家决定建设一个特宽特厚的板材生产线。

一、特宽特厚板材生产线的筹备

为加快中国工业化的建设速度,特宽特厚板材生产线列为新中国重点建设项目。中共中央于1956年决定,由苏联帮助在包头市援助建设一条4500毫米的特厚特宽特钢板材生产线,并于1956年4月,中国与苏联签订设计制造的援建合同,当时该厂代号106厂。1959年5月,将该生产线选址定在包头钢铁公司一号厂区。

但从1956年7、8月份开始,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最后两国关系开始逐渐的恶化,到了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宣布撤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25日又通知中国政府自7月28日至9月1日,在华专家1390人将全部撤回,并撕毁343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这直接导致当时援建在包钢的4500毫米的特宽特厚板材项目停止,最后合同也终止了。

为了满足国内对特宽厚板钢材的急需,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由国内自行研制4200毫米的特宽特厚板材轧机。鉴于当时的中苏关系,考虑战备的因素,1964年中央决定将特宽特厚板材生产线从包头迁至甘肃省嘉峪关,并作为当时酒泉钢铁公司的一个分厂。

1966年3月,中共中央又考虑到酒钢地处河西走廊,北距国境线仅300多公里,从备战的角度出发,又决定把在酒钢建设的特宽特厚钢板生产线,迁往更隐蔽的甘肃省永登县连城公社,1966年5月,冶金工业部将该厂命名为酒钢二厂,代号为392厂。

但到了1969年,冶金工业部再次考虑到甘肃省永登县的地理位置不靠近矿源,而且铁路交通不便,决定由北京钢铁设计院,鞍山焦化耐火设计院、329厂、第二冶金建设公司和武汉勘察公司等单位组成厂址考察组,重新选址。这次选址,选取了河南省许昌地区和南阳地区10多处。1969年12月,通过比较分析,考察组将厂址定在河南省许昌地区鲁山县胜利村,并拟定名为鲁山特厚钢板厂,代号为豫○二厂。冶金工业部决定由北京钢铁设计院重新编制初步设计,拟定先头施工队要于1970年5、6月份进入工地,并进行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但1970年6、7月份,河南省革委会在研究“四五”期间河南省钢铁工业发展规划时,对特厚钢板厂的厂址和建设规模问题进行了再次讨论。同时,当量河南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陪同冶金工业部军代表朱互宁,深入到平顶山、鲁山、舞阳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这些地、市、县负责人,以及选址的有关勘察、设计人员进行座谈讨论,他们认为:该生产线的厂址选在鲁山县胜利村,既不靠铁矿,也不靠煤,同时厂址又在小山坡上,地面狭窄,平整厂地土石方工程量大,增加建设投资,延长建设时间。另外,鲁山县境内,重点工程过于集中,不利于战备要求。

直到1970年7月,选址组才最后决定,将该生产线的选址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阳地区。虽然在厂址选择中,建设的厂址不断变化,但从1966年开始,特宽厚板轧机的自主研制工作没有停止。当时中央决定,由冶金工业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统一领导特宽厚板轧机的研制,第二重型机器厂负责设计制造主体机械设备,东方电机厂负责设计制造主要电气设备,北京钢铁设计总院负责工艺和工厂设计。

二、特宽特厚板材生产线的建设

1970年7月特宽特厚板材生产线厂址选定后,河南省、冶金工业部同时向国务院写了报告。1970年8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特厚钢板厂建设问题》的会议纪要,纪要明确:建设特宽厚钢板厂列入1970年国家计划,厂址选定在河南省舞阳地区,工程分期建设,第一期建设规模为:300万吨矿石、60万吨铁、50万吨钢、40万吨板材,并要求一期工程于1973年建成。

1970年11月1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建设工程是当时国家三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工程建设时期,举行了“平舞工程大会战”。工程建设以第六冶金建设公司9000多名职工干部为主,汇集了全国钢铁战线3000多名技术人员,以及河南省11个县民兵团的74000余人,建设大军将近10万人。

197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冶金工业部舞阳钢铁公司正式成立,担负起生产线的基建任务和生产准备工作。舞阳钢铁公司的建设,因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加上1975年8月河南舞阳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到1976年舞阳钢铁公司在已经投资3亿多元的情况下,尚未建成一个完整车间。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文化大革命”结束。从1977年开始,工程建设步伐加快,1978年8月工程基本建完。轧机主体设备:年生产40万吨特宽特厚板轧机一套,轧机最大压力4200吨,轧板设计规格范围:厚8∽250毫米,宽1.9~3.9米,长3∽27米。

1978年9月8日,这台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当时最大的4200毫米四辊可逆式单机架厚板轧机建成正式试产,并成功轧出了第一块钢板。从此我国宽厚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特宽特厚板的历史。

1979年9月,该轧机试轧成功我国第一块铜钢复合板,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一项国内空白。

1980年,试制成功深潜器耐压壳用钢板,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后,该轧机开发试轧了林业部用于制造胶合板、纤维板模具和机器构件的热轧特厚板,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后开发了20g锅炉用碳素特厚板等。

三、特厚特宽板材生产线的正式投产

在试生产了2年多后,1981年该生产线转入正常生产。到了1986年6月该生产线配套的75吨电炉建成和轧机热处理工程全部配套完工,形成年产40万吨特厚特宽板的特钢生产企业。

这台轧机轧出的宽厚钢板,在我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一大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轧机后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命名为“功勋轧机”。

(陈新良整编)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