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年会中举行了以“建强国之师育创新英才”为主题的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教师素养发展研讨会,共商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无锡市副市长秦咏薪,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卫国,区委书记方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八中校长王俊成,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代蕊华,副区长保海燕等领导和专家参加开幕式。
秦咏薪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无锡在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方面,瞄准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开展创新拔尖人才基础培养探索实践,积极构建开放灵活、学段贯通的培养机制,形成了一批具有无锡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模式。天一中学作为国家级的示范高中、省高品质示范高中,是全国首批开展超常教育的实验学校,培养出了以杜江峰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英才,被誉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积极支持我市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朱卫国在讲话中强调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性,他寄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好培养工作的方向,准确把握学生全面发展与拔尖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并重,让拔尖创新人才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栋梁之才。作为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热爱教育、淡泊名利、坚守初心。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因材施教,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专家,王俊成在讲话中指出,要育创新英才,老师首先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尚使命感和历史紧迫感;还要有面对问题勇于创新实践、研究求真的自觉和能力;善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行者和悟者统一地用心发现问题,有智慧解决问题,潜心科学地研究规律,精益求精地培育英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特别需要工匠精神,立足三尺讲台上好每一节课,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
开幕式后,围绕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新时代教师素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等内容,11位专家作主旨报告,多方位、深层次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与实践。
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的教师素养发展新目标、新途径、新策略”“基于拔尖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等话题,与会专家开展了更加细化的实践研讨,在专业交流和高端对话中,引发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6月成立,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在教育研究、实践创新、学术探讨、合作交流、专业培训等方面开展业务活动。
作为2023年学术年会的举办地,天一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深耕多年、成效显著。在44年的实践探索中,学校在课程基地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科学教育、国际教育、生活德育、学生发展指导、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采用小班化教学、提升学习支持水平、完善“丰富课程”体系、完备资优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培养模式,通过搭建多样的自主学习及创新平台,实施多元化教学、个性化指导、项目化学习等方式,聚焦学生“成长需求”,邀请专家加入早期培养指导团队,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跑道,涌现出一大批拔尖人才。相关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基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次、一等奖2次,天一培养模式形成了广泛影响。通讯员 邵志叶 殷奕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丁波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