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性:呼市首家国人开办的西医院——共和医院
赵继性
赵继性,曾任呼和浩特市政协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已退休。
何清杰创设共和医院
共和医院,原址在玉泉区大召前街靠南头的路东(原建筑已不存,呼市西郊民情博览园内现有仿制建筑)。该医院占地约一千平方米,由南北两座砖瓦院落组成。
在两个青砖砌成的门楼上方,均有引人注目的“共和医院”四个大字,相传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笔迹。北院的房屋布局是正房7间、东房6间、西房6间;南院是正房7间、东房3间、西房2间、南房7间。两院房屋共计38间。
它于民国六年(1917年)建成。是归化城(呼市旧城)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小型西医医院,设病床近20张。共和医院开诊后,西医西药遂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这家医院比天主教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开设的私立公教医院要早开诊6年。
共和医院的创办者,是天津市郊何庄人何清杰(字秉如),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军医学校第三期,先后在山东地方部队、陆军第五师任军医长。后又在山西旧军队中任军医。
民国六年(1917年),辞去旧军队军医职务,来到归化城(呼市旧城)住在友人周保久开设的西医诊疗所,谋求职业。
就在这时,归化城旅蒙商“三大号”之一的大盛魁的总会计因故自杀未遂,伤势严重,在生命垂危之际,经何清杰大夫手术抢救,很快痊愈。从此,他认识了该商号的经理段履庄。
经一个时期的交往之后,段履庄对何大夫高超的医术和力图改变归化城以及祖国西北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抱负,十分称赞和赏识,为实现何清杰的愿望,他资助了一万多元的资金。
有了资金,何大夫就选在旧城最繁华热闹的商业区——大召前街,动工建成了在当时来说是规模较大、设备较好、医疗技术较高的,以西医西药为病患者治病的医院。
据耆老们介绍,何秉如大夫把自己创办的医院取名共和医院,是有其时代意义的。那时候,我们的祖国正处在军阀混战、复辟派与“共和”派斗争十分激烈的时期,他毅然决定把他所办的医院命名为“共和医院”,借以抒发他拥护“共和”的心愿。
在动荡年代艰难经营
共和医院开诊后,为了培养医疗技术人才,何清杰于民国九年(1920年),在共和医院后院(南院)办起了“私立归绥医学传习所”,他自任所长。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节衣缩食,从医院收入中挤出一些钱,作为办学资金,购置了教学用的桌凳,编印了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医学课本。西医讲习班办了三期,每期三年,吸收了120余名具有初级医学知识,又热爱医疗卫生工作的青年参加学习。
课程有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等,学员一律免收学费。师资除何大夫亲自授课外,还聘请了当时归绥市的名牌医科大学毕业生杨文治(又名杨郅堂,山西稷山人,1924年在旧城小东街七十号开办了私立塞北医院。解放后是呼和浩特市政协第一届至第四届委员)、李绍泉等轮流授课。与此同时,何清杰还开办了一期有30名学员的助产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归绥。何清杰准备撤退到抗日后方兰州,打算参加军队,为抗日将士救死扶伤。途经包头市时,他心脏病发作,住在好友陈继遵大夫开办的西北医院。康复后返回归绥市(已被日寇改成厚和豪特市),继续艰难地经营他所创办的共和医院。
据当时共和医院医学传习所学员叶之滹(山西代县人)回忆,和他同时参加学习的学员,他能记起的有史德川、张秀、史原茂、阎耀、孙化斗、张子和、张良弼(又名张硕如、河北盐山人)等。
叶老清楚地记得,张良弼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小东街(后迁到东寺巷13号)开办过私立协和医院。共和医院的一位姓黄的助产士(女,名不详),年龄35岁左右,曾被日寇以“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罪名逮捕。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有人悄悄告诉何清杰大夫,日本人也要陷害他,何大夫立即起身回天津躲避。
四五月间的一天,共和医院收到何大夫的来信,指名让叶之滹带上妇产科医疗器械速到天津,叶老是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下车,后乘叫做胶皮的人力车到了马场道,是何大夫接的他。原来准备就地开办诊疗所。后来接到家里来信,说风声已过,他们又返回归绥。
解放后,叶之滹一直在呼市卫生局工作。从1953年7月31日起,先后任市卫生局医政科副科长、医疗预防科科长、地段保健科科长。曾被评为卫生局机关、市卫生系统的模范工作者。
1983年7月,国家民委、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鉴于叶之滹同志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特授予荣誉证书。叶老对我说:“所有这些都是在共和医院医学传习所打下的基础。”
据南国栋(丰镇人)回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八岁的我随母亲由原籍丰镇来到归绥市看望我三姨。我三姨26岁守寡,经人介绍嫁给共和医院院长何秉如。何秉如天津人,大个子,头发多少有些白,说话时鼻音重。
那时候,除当地的公教医院外,就数共和医院的规模大了。共和医院设有内科、外科、耳鼻喉科。除院长外,还有六七个医生。何秉如院长擅长外科手术。有一次,我看见4个农民用门扇抬进一个50多岁的妇女。她的一条小腿被大车压断,骨头茬儿扎到皮肤外,鲜血淋淋。
何秉如扒开这一妇女的眼睛一看,当即说:“治的晚了”!这个妇女被抬走没多远就没气了。
又有一次,玉泉井台上两个担水人因为汲水打架,一个人被扁担钩将头颅打开一个窟窿。被打者手捂着头,跑进共和医院。医生们将他领进手术室。经检查,没有伤着脑子。何院长给他止住血后,又用注射器从颅腔内往外抽血。那时候,日寇在市内开设大型赌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一些人因为赌博致使夫妇打架,妻离子散;街上赌徒明抢暗偷,人们不得安宁。
有一天半夜里,“嘭—嘭—嘭”有人敲大门,医生们出去问:“干什么的”?大门外有人说:“我老婆喝上洋烟(毒品)啦,请何院长去看看”!这时候,医生们到后院叫起何院长,此时,拉洋车的老常(共和医院的雇工)也穿好衣服把洋车上的两盏大铜灯点着了。
我和我母亲在共和医院住了六七天,遇到晚上敲门的事儿有三四次,不是喝上洋烟,就是寻死用刀抹脖子或是上吊的,这都是因为赌博引起的事儿。何大夫总是耐心的救治病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春,何秉如因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60岁。
年过八旬的陈继遵、叶之滹说:“何大夫抱负远大,济世救人,医技高超,医德高尚,是医务界的楷模”。这充分概括了何大夫的一生。
何秀安继承父业接办共和医院
何清杰病故后,其与前妻之子何秀安继承父业。何秀安民国六年(1917年)出生于天津市河北黄纬路仁田西里四号。21岁前,在归绥、天津市读书到高中毕业,23岁从北京中国大学生物系二年肄业,赴日本东京日本大学医学科就读至28岁。回国后,在沈阳郑氏医院(亦说是寿民医院)内儿科工作到31岁,回归绥市任共和医院院长。
解放后,何秀安受人民政府委托,在共和医院开办戒烟(毒品)所,兼任所长到35岁,期间,主管全市戒烟和性病防治的技术工作。他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以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向人们解释吸食鸦片及性病的危害,在共和医院有限的条件下,用医学手段挽救了数以千计的吸食鸦片成瘾者和性病患者的生命,为扫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风习、净化社会环境作出了贡献。
1953年,结束了共和医院的经营,将医院的诊疗设备无偿转交给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医疗机构;自己则接受政府邀请,到市立医院(今呼市第一医院)内科工作,任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工作期间,先后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中医进修班进修。
为呼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从1957年开始,何秀安担任市医院内科主任。在设备落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在内蒙古地区首次开展了肝脏穿刺术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内蒙古地区首次将心导管术用于动物实验并获成功,为心导管技术用于人体的医疗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和理论准备。70年代后期,长期从事西医工作的他,开始钻研祖国的传统医学知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用于慢性胃炎、肾病浮肿症的辨证施治。
尤其是他对呼吸系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开展了气管炎1号、气管炎2号,灵芝丸药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的研究。他撰写了许多科研论文,受到内蒙古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和好评。
作为一名医务界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医术高超但不循旧保守,极为重视医疗队伍的培养教育,对青年医生循循善诱,努力做到“传、帮、带”。“文革”后,他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下,多次带队到呼市基层巡回医疗,在农村对常见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诊疗活动。
不仅如此,在巡诊的同时,还在市郊的农村举办内科训练班,培养乡村医师,为当时还处于“缺医少药”的农村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他曾参加赴郊区(今赛罕区)白塔、土默特左旗毕克齐等地区下乡巡回医疗、培训基层医生、协助卫生院工作及有关疾病普查和科研工作,担任队长。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彰奖励。
何秀安能阅读、笔译日文医学书籍及一般会话,能阅读、笔译英文医学书籍。他对普内科及有关技术得心应手,擅长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曾多次参加协作组研究呼吸四病及中草药的治疗观察研究工作。他常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疾病。
何秀安是一位勤勉敬业、忠于本职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文革”后,他任呼和浩特市人大代表、常务委员、常委会副主任,职务不断变化,但他还是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率领全科室同志,圆满完成日常工作,悉心诊疗、热情待人,深受同事和患者的爱戴。
他对于呼和浩特市人大的工作,一丝不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他虽是无党派人士,但表现出很高的政治热情,他是长期与共产党合作,与共产党荣辱与共和老同志、老朋友。他积极参加历次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他联系群众,坚持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基层的情况,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建言献策,积极参加与人代会有关的各项政治活动,为促进人大的工作和民主法制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他是1984年4月被选 为呼和浩特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因病去世,终年74岁。何秀安夫人王法妤,内科大夫(丰镇人),于2009年病逝,终年82岁。他们的四个孩子中,有两个从事医务工作。
(2010年12月写于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