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容若简介(杜少卿最后怎么样了)

尚秉和师事吴汝纶,为曾国藩的再传弟子。

梁容若简介(杜少卿最后怎么样了)插图

尚秉和先生像

(一)卢松安

卢松安(1898—1978),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早年师从易学大师尚秉和,於易独辟蹊径,多所建树。尤致力於易籍的收藏,积数十载之心力,搜集古今中外易类图书一千三百余种,且多珍稀版本,为海内外藏易第一名家,并名其斋日“易万卷庐”。

“易万卷庐”,是卢松安先生的斋号,先生从青年时代起钻研《易经》并广求各家易著,藏书两万卷,其中《易经》和易学著作为其藏书和搜求的主要内容,老人不仅藏书丰富,还是造诣很高的易学图书版本专家。“文革”中卢先生受其婿刘仁同志(原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的株连而被抄家,所藏尽被掠夺。天宇重开之际,先生的家人遵他的遗嘱,将退还的全部藏书捐给了原籍的图书馆。卢松安先生一生对易经颇有研究,并以表格形式将所藏1300余种易籍图书之书名、卷册函数、版本、著者略历、成书时代(卡片外左侧)、序跋、目录一一详加著录,并於分类(卡片外右上角)、提要等项阐发自己的研易心得。其提要或只言片语,或长篇孜释,别具只眼,令人叹服。1977年春,经原中央文史研究馆孙墨佛先生和前全国方志编纂委员会董一博副主任的介绍,先生将1064部3534册易籍图书全部捐献给山东省图书馆。我馆单辟易庐藏书室珍藏,并於1986年在刘大钧、顾廷龙、王绍曾等先生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图书馆易籍分类表》,将易庐易籍全部编目整理,制作函套对书籍加以保护。

(二) 梁容若(1904年—1997),河北省行唐县(今改灵寿县)人。中国作家、教育家,容若以全校第二名毕业于河北正定县中学,1922年入读北平师范大学,1927年至1930年曾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工作,1931年在山东省主编《民众周刊》。早年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语言文学研究。1948年到台湾。历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国语日报编辑。1975年退休后到美国游学。1981年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着作有《国语与国文》、《文史论丛》、《中国文化东渐研究》、《坦白与说谎》、《容若散文集》等,并为《注音详解古今文选》编着了不少文章。

1936年4月受公费资助与推荐之下,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研究中日文学史期间并翻译《日本汉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两书。1938年回国后在北平数所大学任教,并从事语言文学研究。1945年曾短暂在绥远省协助共产党抗日工作。1948年10月中旬到台北筹办《国语日报》,历任常务委员、副编辑至1958年。历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1958年-1969年)中文系教授。梁容若于东海大学任教末期,曾与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论战。论战中,徐指出抗战期间,梁居留北京任教,实已为日本吸收,并鼓吹皇民思想,并非地下工作。可备一说。1974年退休后移居美国印第安那州。1981年回大陆,任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1983年患上眼疾后赴美,1997年在美国逝世。

梁已婚,与傅静如在1935年夏天结婚(傅于1996年辞世),育有一子(梁一成)一女(梁华)。

梁为《注音详解古今文选》编著不少文章,其中《我看大明湖》一文被列入香港中学语文课程。

作为尚秉和的高足之一,对尚秉和先生的学识、文章,其高足梁容若予以如此评价:“先生论史,步趋班、马,而亦瓣香蔚宗。论史法,以为正确、简炼、生动,缺一不可,直书史实,劝惩自见,是非自明”,“先生相与讲论之友朋,如王树楠、吴闿生、高阆仙、张鼎彝等,雅尚略同,皆能有公鉴,无姑息,谠论斧削,以比迹古人,力争上游为准的。先生虚怀采纳,损之又损,用能文省而事赅,扼要而畅达。文章诙奇隽永,引人入胜,吴北江氏谓,殆欲与左史班范相争衡。”

(三)黄寿祺

黄寿祺教授(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祖籍宁德石堂 (今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早年游学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事曾国藩再传弟子尚节之(秉和)及章太炎高足吴检斋(承仕)等著名学者。返闽后,先后执教多所高校,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

民国30年冬,黄寿祺返闽。他先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称师专)、继在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后又重返师专任教授兼国文科主任,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

1950年秋,师专改为学院,国文科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下称中文系)。黄寿祺任系主任。\"文革\"期间,黄寿祺被审查批判近4年,1970年2月下放周宁县农村。1972年秋,成立由师院改名的福建师范大学,他始被调回,仍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79年,升任副校长。同年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春,应邀赴美国考察,归来胃癌病发7月逝于福州。所著有《六庵诗选》、《易学群书平议》、《楚辞全译》、《周易译注》、《周易研究论文集》1-4辑(后三书系与人合著或合编)等专著和《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易学之门庭》等专稿。

黄寿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处事认真,操守清正。晚年身兼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语文学会会长及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他平时生活俭朴,不义之财不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从不希冀图报。所写\"愿将暮齿为蚕烛,放尽光芒吐尽丝\"、\"但期薪尽能传火,却望才良早入班\"等诗句,毕现其高尚精神。

(四)再传弟子张善文,俞长江。

梁容若简介(杜少卿最后怎么样了)插图1

尚秉和先生手迹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