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缕茶香,沁人心脾,从中国的神话传说到西汉史料,直到唐代陆羽的【茶经】,形成了跨域千年的中国茶道精神;一片茶叶,继承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智慧,传递给世界,来自东方古国的温度。
茶之路
茶,华夏文明发展之路的默默陪伴者
茶的作用,提神醒脑,益思降火,平衡身体健康状态,突出一个字“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和合的思想相匹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茶恰恰是“和”之物,为中医所推崇。
茶树与其他山茶属植物最大的不同在于,茶树最旺盛的地方就是新梢,也决定了茶树的食用部位是新芽,当人类开始食用茶树新芽的那一刻开始,茶开启了自己不一样的生命轨迹,也与我们中国的先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杯茶伴随着中华文明,也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它见证了一段又一段辉煌的文明,现在,中国茶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茶申遗成功。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穿越千年的茶香
植物学认为,茶树起源距今大约六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最大产茶国,拥有的茶园面积达到4300万亩,相当于所罗门群岛陆地面积总和。
中国人对于食物,我们成为“饮食文化”,对于制茶技法,我更愿意称为“艺术”。
制茶和烹饪一样,很难用标准来衡量,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环境温度、不同的鲜叶含水量就会有不同的制作方式,到今天,即使科技发达,中国各大茶叶产区,顶级茶叶仍然坚持手工制作。
制茶匠人一切的制作过程都以茶叶的变化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手法、速度、力度等等,依据茶叶的特性来调整制茶的工序,只有这样才能出好茶,这就是制茶人所说的“看茶制茶”。
不止是看茶制茶,还有中国厨师看菜做菜,中医看人治病,中国人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如果袋装茶冲泡即饮是工业品,那制茶匠人选用茶鲜叶,通过摇青、杀青、揉捻、焙火而制成的一杯带着花果香气的顶级乌龙茶,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艺术品。
茶树的鲜叶拥有80多种香气,制成的茶叶芳香类物质更多,绿茶有260多种芳香类物质,红茶有400余种芳香类物质,乌龙茶有500余种,从鲜叶的清香,到冲泡时满室花果香,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艺术呢?
制茶是制茶匠人与自然交流的一种艺术,是用匠心慢慢打磨的艺术,也是人与自然融合的艺术。
茶者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陆羽写的【茶经】中的第一句,也是由此开创了茶学。
1.茶树常见类型
乔木型:野生可以长到10米,常见的3米左右,抗寒性较差,采摘不方便,是产茶量最少的一种,这类树的茶叶大多用来制作红茶。
小乔木型:这类茶树适应性强,主要分布在江南,适合制作乌龙茶、红茶、绿茶。
灌木型:树冠矮小,主要用来生产绿茶,这是目前我国种植区域最广的一种,叶小而浓密,采摘方便、抗寒能力强,是一种理想的茶树种植类型。
2.茶树生长环境
我们常听到的好茶,像庐山云雾、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等等,这些茶叶产地,共同的特征就是,好山好水。
茶树喜欢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尤其是长在石缝之中或砂石砾中的品种最好;目前,我国大部分茶树多集中在南方山区或丘陵地区。
茶树喜欢生活在18-25°C之间,最低温度不能低于零下10°C,太冷太热都不行,属于比较娇嫩的植物了,我国南方山区是适合它生长的。
茶树喜欢阳光,尤其是紫外线要充足,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适合茶树生长,它的生长对空气和湿度要求都很高。
茶生于好山好水之中,聚天地之灵气。
3.茶的产区和种类
茶的产区
江北茶区:我国最北茶区,地形复杂,多为棕壤、黄棕壤,茶树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主要产绿茶。
江南茶区:处于我国低丘低山地区,多为红壤、黄壤,这一区域种植的茶树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小叶种和少部分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主要产绿茶、花茶、乌龙茶等。
西南茶区:该区地形复杂,多为盆地、高原,土壤类型有赤红壤、山地红壤、棕壤、黄土,茶树种类有灌木型、小乔木型和乔木型,主要产红翠茶、绿茶、普洱茶、花茶等。
华南茶区:该区水热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为赤红壤、黄壤,茶树的种类多为大叶种,主要产红茶、普洱茶、乌龙茶等。
.茶的种类
现代,中国茶已经是一个超级大的家族了,品种无数,从大类上,分为七类,分别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花茶。
绿茶:没有经过发酵,保存了新鲜茶叶的天然物质;
红茶:全发酵茶,发酵中,会产生上百种芳香物质;
白茶:叶尖和背面有一层白色茸毛,微发酵茶,我国是全世界唯一出产白茶的国家;
黄茶:发酵茶,在绿茶基础上,增加一道闷黄的工序;
黑茶:深度发酵茶,储藏越久,气味越浓郁;
乌龙茶:半发酵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浓郁芬芳的优点;
花茶:一般以绿茶做茶坯,以香花做窨料,用的最多是茉莉花。
4.好茶、好水、好器
选茶:“选茶如择友,当择其善者”。新手购买茶叶要从嫩度、条索、色泽、干湿、整碎、净度、轻重几个方面入手。
选水:“古人择水重性灵,今人择水重健康”。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对对茶与水的关系,有这样的描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可见,水质对茶水品质影响极大,古人讲究“明泉伴名茶”。
陆羽在【茶经】中也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红楼梦】中,也有这样的情景,妙玉为贾母斟茶,贾母以为“六安茶”没有喝,当被告知是“老君眉”以后,才喝;喝之前,贾母问“泡茶用的什么水”,妙玉回旧年的雨水后,贾母才开始饮用,可见古人对泡茶所用之水的讲究程度。
现代,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没有办法像古人一样,用那么浪漫而简单的方法去判断水的好坏,古人泡茶所用的雪水、雨水、露水、江水、河水,现在通通不能直接饮用了。今天的人们喝茶所使用的水主要是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和特意寻找的泉水。
特别提醒,野外找到的泉水,不能直接饮用,需要经过静置、过滤、净化、煮沸,去掉杂质和虫卵细菌后,才可以用来泡茶。
选器:现代人常用的茶具材料根据地域、茶的类型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主要包括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等。
茶的国度
茶的国度
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的大国,在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21个都产茶,北到山东,南至海南,东到台湾,西至西藏,不管是跨度还是面积都不愧对“茶的国度”四个字。
中国茶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是分不开的,“吃什么就该喝什么”。
我国江南鱼米之乡,白灼河虾、清蒸鲈鱼,少盐无辣,饮食清淡,适合搭配清甜淡雅的绿茶,这一地区也就盛产绿茶,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安吉白茶等,都产自这一地区。
福建与江西黄岗仅一山之隔的武夷山地区,这里的茶农祖上是从江西迁居到此,饮食习惯以江西咸辣口居多,煮菜是习惯加入大量的盐和辣椒,这种咸鲜为主的饮食结构,与武夷茶高发酵、重焙火的特征向匹配。
广东潮汕,海鲜居多,偏寒凉,对肠胃的消化系统影响较大,潮汕人开发了适合当地人饮食结构的轻发酵、中培火的凤凰单丛茶。
不仅如此,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但以茶待客、以茶会友的方式,从古而今流传下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
1.北京大碗茶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街上流行的喝茶形式,档次不高,价格便宜,深受老北京人的欢迎;直到今天,很多北京人仍然喜欢清晨沏上一缸子高末,喝上一口浓浓的花茶;不管高低贵贱、不论时代变迁,北京人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这里有大碗茶的特色更有老北京人的洒脱。
2.潮汕工夫茶
苏辙有诗云:“闽中品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这是对工夫茶最好的诠释。
这种泡茶技法操作起来非常复杂,潮汕人闲来无事,经常一边喝茶、一边话家常,平淡的日子,有滋有味。
3.蒙古族咸奶茶
汉族人讲究“一日三餐”,蒙古族牧民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日一顿饭”。
每天清晨,蒙古族主妇会先煮一锅咸奶茶,它是用砖茶、羊奶或马奶、酥油,盐用铁锅煮制;牧民一般是在晚上放牧回家后会吃一顿饭,白天放牧的过程中,基本只喝奶茶;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煮的茶一直放在火上暖着,供人随时饮用。
牧民的一天就是从喝奶茶开始的,这已经成为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蒙古族牧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4.藏族酥油茶
青藏高原生存环境十分严酷,当地主食为奶、肉,而茶是补充维生素的主要来源。这里的茶指的是酥油茶;它先将砖茶熬成浓汁,加入酥油和盐,在茶桶中将油酥和茶融合,加热,就可以得到酥油茶了。
一杯浓郁的酥油茶,是藏族同胞生活习俗的最好展现,常听人说,到青藏高原,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等于没有来过那里。
5.白族三道茶
在云南大理的白族自治区,在节庆、婚嫁之中,有客人来访,主人都会用三道茶来款待,“一苦二甜三回味”,象征对人生的感悟。
6.土家族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生叶、生姜、生米三种原料加水煮成,它具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效,土家族人视其为不可或缺之饮品。
汉族人喝茶追求茶的原味,清饮绿茶、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等;少数民族以调饮为主,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壮族的咸油茶、回族的罐罐茶等等,感兴趣的人,可以去阅读更专业的书籍,我在收集资料时,受篇幅所限,进行了取舍。
客来敬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沉淀,茶伴随着华夏民族千年,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态度的一部分。敬茶很讲究,我在这里只介绍平时生活中,我们会用到的内容:
奉茶的顺序:先主人,后客人;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
奉茶要注意:第一杯茶,不宜过满,杯子的2/3处;不可杯中见底,客人喝过后要及时续上;“茶水不尽、慢慢饮来,慢慢叙。”但也不可以无限制的续水,讲究主随客变。
总之,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一把朱泥小壶、二只白瓷茶盅、清饮满品、以茶相对,总能找到家的味道。
本文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爱利丝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