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审判
这是一次生命的大合奏,形形色色的肉体脱下伪装原形毕露,是上漂浮的天国,还是下阴沉的地狱,一切都将尘埃落定。基督在圣光中高举右手,环视着周围的圣徒,审判者将裁定他们最后的归宿。圣母双手合在胸前,低头俯视着芸芸众生,悲悯慈祥。殉道者都围在基督身边,圣约翰、圣西蒙、圣彼得、圣保罗、圣劳伦斯、圣凯瑟琳……圣徒们手中的刑具都曾摧残过各自的身体,使他们饱受痛苦,这种为信仰而受的苦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人间百态神情各异,惊惧、恍惚、彷徨、纠结、难舍,如果生命的形式是赎罪,那苦难总有了断的时候。这些承担痛苦的肉体并不软弱,他们凹凸造型等待着末日审判,是为苦而骄傲,还是因苦而绝望?
米开朗琪罗《最后的审判》壁画 1536-1541年
一生徘徊在古希腊的肉体解放和基督教的心灵升华之间的米开朗琪罗用《最后的审判》演奏着灵与肉的交响,地狱和天堂、死亡和救赎、沉沦和升华贯穿于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艺术的磅礴取决于生命的视野,没有仰望,何见崇高;没有远瞩,何谈伟大。
罗马教皇把西斯廷教堂祭坛背后的一堵空墙留给了米开朗琪罗,再次踏入教堂,老米百感交集,二十多年前,他曾在西斯廷的天蓬上仰首作画四年,那时他三十多岁,生命中正精力旺盛,尽管他当时还未完全掌握湿壁画的技术,但倔强的性格使他接受挑战。这是没有退路的战斗,那一年,伟大对手拉斐尔在梵蒂冈宫画的壁画《雅典学派》取得了巨大成功,画中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直接以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为范本,这既是褒奖也是考验,所以天蓬画如果失败,他将无地自容。
1508年,米开朗琪罗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创世纪”生活。工作中困难重重,脚手架上空间狭小光线幽暗,颜料的霉变经常使画作前功尽弃,没有助手可用,没有朋友交流,家人的经济盘剥让他分心,教皇的不时催促使他生火,他无法放弃只能挣扎苦斗。终于,四年后的诸圣瞻礼节上天蓬画落成,无与伦比,万众惊艳。米开朗琪罗成为西斯廷英雄,当他载誉而归时视力大减,已是“臃肿的怪物”。
西斯廷教堂天蓬画
他用擅长的十四行诗自嘲了当时的病态,“我的肚子几乎抵住下巴,胸部像鹰隼般肥厚/我的胡子朝天,头倚着后背/画笔上滴下的颜料/给我的脸涂上五颜六色的彩绘/我的腰部缩进身体,全靠臀部维持平衡/我偶尔也走路,却看不见自己的脚背……”英雄是这样炼成的。
西斯廷教堂
1536年米开朗琪罗开始创作《最后的审判》,此时他已年过六旬,漫长的艺术生涯仍能延续,得益于病弱躯体中蕴藏着的难以想象的生命力。教皇已是几度更替,比他年长的达芬奇和比他年轻的拉斐尔都先后离世,意大利文艺复兴巅峰三杰硕果仅存。
重回西斯廷,对生命的理解代替了对生命的渴望,米开朗琪罗整整画了五年,他边创作边思考,在神的“启示”下不断修改完善画的内容。米开朗琪罗终身未娶,没有爱情,但在画的背后却有一位名叫维多利亚的知己,四十多岁的侯爵夫人正在修道,她一次次为米开朗琪罗启示信仰之门。他们诗歌唱和,用信念支撑着伟大的作品。1541年圣诞节,《最后的审判》巨画落成,人们从画中圣母的脸上找到了维多利亚的影子,而画家本人在哪里呢?
基督前方的圣巴塞洛缪右手举刀,左手提着一张人皮,他因剥皮而殉道,此时同样剥得一张皮算是提醒,也希望得到启示。当人们仔细观察这张人皮时,惊讶地发现是米开朗琪罗的容貌。大师的自画像竟是如此惨烈,空空荡荡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只有皮没有肉也没有骨,他的灵与肉呢?米开朗琪罗用这种方式等待审判。后来他临终时交待,“灵魂交给神,肉体交给大地”。西斯廷的空间悠荡着他的魂灵,《最后的审判》是他不朽的肉身。
《最后的审判》壁画局部
米开朗琪罗在创作此画时,教皇不时来视察进度,一天他又带着随从前来探望,问身边的司仪长比阿吉约对此画的看法。比阿吉约哪懂艺术,说此画用来装饰浴室不错。等他们走后,米开朗琪罗把比阿吉约画进了地狱,巨蛇缠身狰狞恐怖。比阿吉约向教皇告状,教皇幽默地说:“倘使米开朗琪罗把你放在炼狱,我还可以想想办法救你;可是他把你放进了地狱,那我就无能为力了。”不知道这位不幸者后来有没有去找阎王投诉。
《最后的审判》壁画局部
副篇
米开朗琪罗(1475-1564年)从小生活在佛罗伦萨,他成长的年代正是以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商人阶层全力倡导文化复兴的时候。米氏家族并不富有,但小米很早就意识到从事艺术的人并不低贱,十三岁就开始拜师学艺。
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雕塑 1498-1500年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的《哀悼基督》是米开朗琪罗青年时期的作品,圣母俯视耶稣的尸体,悲痛至无比宁静。
米开朗琪罗《大卫》雕塑 1501-1505年)
《大卫》是米开朗琪罗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在世界艺术史上无法超越,它是青春和胜利象征,是阳刚之美的极致。这件高达四米的作品刚开始运抵佛罗伦萨领主广场时,市民向它投掷石块,市政厅不得不派军人保护,可后来它成为城市的地标,体现了佛罗伦萨城市精神。
米开朗琪罗《创世纪》壁画局部-创造亚当 1508-1512年
西斯廷教堂天蓬画《创世纪》表达了生命的真谛。生命中有了希望就会有爱,神和亚当的手指触碰点燃了生命、点燃了爱。
米开朗琪罗《创世纪》壁画局部-创造夏娃 1508-1512年
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一样童年时母亲缺席,不同的是,达芬奇不断在绘画里寻找完美的女性,而米开朗琪罗却无视女性美的存在,他作品中的女性都带着男子的阳刚气息。
米开朗琪罗《创世纪》壁画局部-逐出伊甸园 1508-1512年
米开朗琪罗《创世纪》壁画局部-大洪水 1508-1512年
亚当与夏娃违背了神的禁令被逐出伊甸园,人类也因此承担着罪与罚。
米开朗琪罗《摩西》雕塑 1515年
米开朗琪罗过了歌颂青春的年纪,开始注重生命的沉稳和智慧。《摩西》是教皇陵墓计划的一部分,庞大的计划最后没有完成。
米开朗琪罗《昼夜晨暮》雕塑 1519-1534年
《昼夜晨暮》雕塑是美第奇家族陵墓计划的一部分,计划仍没有最后完成。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达了日与夜、晨与昏、动与静、生与死的哲学思想。
米开朗琪罗《胜利》雕塑 1530-1534年
胜利是征服,也是思考。
1564年米开朗琪罗去世,享年89岁。他一生孤独无妻无儿,同行倾轧知音难遇,他的生存环境和奴隶相差无几,不得不依附教皇终身劳碌。他软弱多疑屈服强权,一生都在超负荷工作,可还是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作品。他和达芬奇、拉斐尔等同时代的巨擘都不能成为好友,朋友圈范围狭窄。但他是罗曼罗兰笔下“精神上的贵族”,这样的人“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一场可悲的搏斗”(《名人传》),他的荣誉属于人类、属于世界。米开朗琪罗把耀眼的美留在人间,他是无可置疑的英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