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房子卖了,几十万都放这里(养老公寓)了,我没钱了,能搬去哪里?”
“这个公寓是我们的钱建的,为什么要我们走?”
......
近期一则有关养老公寓“爆雷”的新闻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几年前公寓非法集资,退款仍未还到5000余名老人手中,如今公寓面临关停,600余名老人起诉被驳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养老诈骗,现今普遍存在,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行为。
步入老年,生理功能衰退,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价值观等都发生改变,进而他们的安全感、归属感等受到影响。
这些老年人逐渐缺失的部分就可能需要从外界获取的东西去填补。
而骗子们就利用这些老年人的心理漏洞和弱点,实施一个个骗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典型养老诈骗类型
“免费福利有陷阱”
老年人的视听功能、运动灵活性等认知功能自然衰退,尤其是信息主动提取方面,可能会出现错误构建,记忆能力也有一定障碍。
生理功能的减退,使老年人更渴望健康,他们容易焦虑不安,轻信他人,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错误认知,认为自己绝不会被骗。
骗子们可能会以免费组织老年人健康讲座、参观、各种体验活动、赠送免费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目光,为之后推销各种不良产品做铺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虚情假意骗信任”
老年人一般没有社会工作后,容易有失落、空虚感,子女又有自己的生活,导致他们会产生孤独感和消极态度。
有的老年人又不愿袒露自己的“琐事”去影响子女,很多情绪和需求都憋在心里,给了骗子“攻心”的缺口。
他们可能靠直播、志愿者服务、义务帮扶项目等出现在老年人身边,利用老年人对情感的需求,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打“感情牌”,骗取信任。
“高额回报需警惕”
“以房养老”“投资即有高额回报”“养老保险”......一些骗子用这些说辞来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哄骗老年人财产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退休的老年人支出、收入稳定,但基本无额外收入,可能会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一定担忧,苦于通过一些途径获取更多经济保障。
还有如前文新闻中所提到的以建立养老院为由让老年人为“自己”的养老场所等养老投资项目,打着为其提供良好的静养环境的旗号,实则诱骗巨额钱财。
养老诈骗背后的心理因素
“当局者迷”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巴纳姆效应,人们会对他们认为是与自己高度吻合的描述给予肯定评价。
但其实这些描述十分普遍和模糊,并没有针对性,只是因为人们想要相信而进行的“主观验证”。
骗子正是抓住大部分老年人的共性特征和心理需求,说到他们“心坎”去,制造权威,获取信任,以实施进一步诈骗。
“盲目跟风”
羊群效应,即我们熟知的从众现象,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老年人在新的社会团体中,被骗子所烘托的集体气氛感染,跟着同龄人一起冲动消费。
骗子可能开始会在集体中放置一个“托儿”进行引导,作为“羊群”中的煽动者,而其他跟风的人则成为了牺牲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自我催眠”
“长期服用,一定见效”......不管历经多少年,劝也劝不住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迷恋”,甚至有些老年人自称吃了就是有效果。
这可能是心理学中的安慰剂效应,指虽然获得了无效的治疗,但因为相信其有效,使人感觉症状真的得到了缓解。
骗子靠各种话术使老年人逐渐对不良产品深信不疑,老人们吃着或许对自己身体有害的食品却认为有益。
“得寸进尺”
“要让人接受一个很难的要求时,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就是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
比如一份高额保险或者一个昂贵的治疗仪器,老年人一时接受不了,这时低额保险或相对便宜的仪器更容易被他们选择。
骗子就是利用这个效应让老年人登上“上当受骗”的一级级台阶,越投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