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古桥暴露出的木桥桩
沙河古桥遗址展示区
古灞桥遗址的龙头石雕
在洪水的冲刷下,灞桥遗址再次显露出来。
东渭桥遗址
近日,西安地铁1号线3期开通运营,在该条线上的“咸阳西站”地铁站厅内,“回望秦都两千年”文博展中展示的“渭河古桥遗址”吸引了乘客注意,这种将古桥遗址“装进”地铁的展览方式,受到很多市民点赞。
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桥文化历史悠久,蕴含丰富文化精髓,不少古桥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其中,位于陕西渭河古桥(中渭桥),西汉沙河桥、隋灞桥、唐东渭桥的建造技术领先世界同期水平,涵盖了千百年来优秀的造桥技艺。本期,就让我们走进陕西几座有名的古桥遗址,探访这些古桥的艺术魅力和精彩故事——
沙河古桥遗址:古时可并行10辆战车
古桥在文物的分类中属于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分类,按照造桥的材料可分为木桥、竹桥、藤桥、石桥、砖桥、铁桥等。位于陕西咸阳秦都区的沙河古桥,便是木架结构的桥梁遗址,考古人员在该区域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两座桥梁遗迹,两桥相距330米,便把它们编为1号、2号桥。
1号桥遗址位于钓台街办,面积约1400平方米。残长约76米、宽约16米,相当于今天的4车道,古代战车可并行10辆。考古人员在1号桥遗址清理出木质桥桩16排145根。有的桥桩残留有榫卯结构。经碳-14测定1号桥的年代距今2140±70年,约建于战国末期,毁于西汉晚期。随着桥梁遗址被发现,云纹瓦当、几何纹砖、绳纹板瓦、筒瓦、铁刀、铜甑、铜釜、铜戈、陶罐等文物也相继出土。特别是在桥址西南13.5米处出土了一件大型铜饰件,外形呈叶状,长116厘米、宽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一面是简化夔纹,另一面是三角几何纹,专家判断它是典型的战国晚期建筑构件。
2号桥遗址残长约40米,宽约20米,揭露出木质桥桩5排41根,个别桥桩有榫卯结构。同出方木横梁1根,长954厘米,断面边长40厘米。经碳-14测定,2号桥的年代为距今1900±80年,专家判断2号桥建于西汉初期或中期,毁于西汉末年。在2号桥遗址附近出土的遗物有板瓦、铜甑、铜熨斗、铜鱼、铜斧、铜戈以及陶罐、铺地砖等。
曾任沙河古桥遗址发掘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志友介绍,沙河应是古沣水的下游主河道。明末清初之际,由于古沣河下游河道平缓宽阔,造成河沙淤积,河床抬升,迫使河道改道形成现有的沣河河道,而原有的主河道成为季节河,后作为渭河、沣河涨水时的泄洪渠道。2020年,沙河古桥的主要发掘人陈爱东认为,该桥是连接古沣河南北两岸的桥梁。通过碳-14测年可知沙河古桥的建造年代为秦汉过渡时期,故此桥的性质应为西汉的沣水桥。
沙河桥位于秦汉上林苑内,推测其功能可能为解决上林苑南北交通问题,满足秦汉帝王上林苑内行宫间游猎等交通需求,为研究秦汉时期长安城周边的交通与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由于2020年发掘面积较小,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有待今后的考古工作揭开谜团。
沙河古桥遗址现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建起了沙河古桥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大门为秦汉门阙建筑形式,前厅为图片文字介绍区域,后厅为古桥遗址保护大厅,已对外开放,每周一闭馆。在该馆门口悬挂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万里丝路第一桥”,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据沙河古桥遗址文管所所长朱峰介绍,该桥被发现后不久,专家判断该桥是寻觅很久的西渭桥,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它是西出长安城的第一桥,并且处在“西南丝绸之路”和“沙漠丝绸之路”的分叉口,是汉都长安连接大西北、大西南的锁钥,故被称为“万里丝路第一桥”。
但随着考古发现和一些新的论据出现,推翻了它是西渭桥的定论,现普遍认为沙河是原古沣河的主河道,沙河古桥应为古沣水桥。朱峰继续介绍,经过两次碳-14测定,发现这些桥桩年代最早的约为公元前406年,也就是战国末期,时间早于咸阳城的建设年代。另外,近年在距离沙河古桥遗址2公里处发现的东马坊遗址,发掘者认为其时间比栎阳城晚,比咸阳城早,两者的时间几乎完全一致,猜想这两处遗址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比如秦人在从栎阳迁咸阳之前,或许在东马坊这里居住过若干年。推测沙河古桥也就是古沣水桥是秦人在迁往咸阳之前修建的一座古代桥梁。
古灞桥遗址:精美龙头石雕再现
古桥除了交通功能之外还有着文化价值,有关桥的咏唱和记载、故事和传说,让桥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比如赫赫有名的灞桥。
灞桥横亘于灞河,灞河发源于秦岭北麓,古称滋水,据传秦穆公为成就霸业,取“春秋五霸”的“霸”字为其更名,或因“霸”太过露骨,后人加上三点水,造出了一个“灞”字。灞河与浐河、潏河、滈河、沣河、涝河、泾河、渭河一起,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盛景。李白在《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诗中的灞水便是指灞河,诗中的灞陵亭是指葬于灞河附近汉文帝灞陵附近的休息亭。在《全唐诗》中,与“灞”有关的诗超过百首。人们只要从长安城的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就在灞河边分别,又因灞河多柳,“柳”与“留”谐音,曾留下许多折柳送别的佳话。
1994年4月,灞桥镇柳巷村村民在灞河河道挖沙时,发现雕刻异常精美的石刻龙头。考古人员随即开展抢救性发掘,在该区域发现一座桥面已毁埋藏在河道下2米的古代桥址。根据所出文物及文献资料考证,此桥即为隋唐灞桥。这是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估计桥面跨度总长约400米,暴露出的部分石桥墩和桥面两侧的栏板,均为青石质。考古人员发掘出了船形的桥墩,由石条砌筑,东西方向排列,南北两端均呈尖状的分水尖,其上部安装有大型精美的石雕龙头装饰。现场可见3孔桥洞、4座桥墩,栏板间的栏柱亦精雕细刻,顶端雕蹲狮。桥面宽7米,桥洞宽5至7米。在桥拱腹中清理出瓷片、琉璃瓦等一批隋至元各时期的填充物,可知该桥使用年代为隋至元代。
经专家考证,该桥梁建筑遗址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遗址,当年(1994年)就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为了保护好它们,发掘结束后遗址作回填处理。该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西安灞河水位暴涨,洪水把桥墩的龙头又冲了出来,还冲出了多座桥墩及河床的多根木桩、青石。考古人员调查了桥墩的具体情况,发现与1994年的发掘基本一致。桥墩和龙头再次浮出水面,网友戏称“神龙见首不见尾,下雨就来卖个萌,时机不到见不到”。
东渭桥遗址:作为当时中日友好的象征被载入史册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黄土高原屏障。渭河干流在陕境内,流长5024千米,流域面积67108平方千米,占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被誉为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在这条河上,曾经有不少舟船、渡口、码头出现,也少不了桥的身影。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长安有3座渭河桥,“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桥(西渭桥)、中渭桥、东渭桥。”《雍录》又云:“在万年县东四十里,为东渭桥。”1967年白家嘴村民在此挖沙时发现了唐代一通记事刻石碑,石碑记载于开元九年(721),为六面柱形,记述了唐开元年间京兆尹孟公主持修建东渭桥的始末。
1981至1983年,陕西省文管会和高陵区文化馆联合对东渭桥遗址进行钻探发掘,发现东渭桥为木柱木梁桥,其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48米、东西宽11米。桥南端石铺道路残长约160米、残宽12至20米。考古人员发掘东渭古桥,发现自南向北排列的木柱22排418根,残高0.5至3米,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在桥址南侧木柱下方,还发现长方形青石条合砌之分水金刚墙4处。还在桥址最南端,发现青石雕兽头一件,应为最南端分水金刚墙头之砌饰物。此外,还发现铁钉、铁板、铁栓板及铜钱、铜佛像等遗物。
结合出土记事碑刻、考古发掘资料与古代文献相印证,断定该遗址为唐长安渭河三桥之一的东渭桥遗址。东渭桥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出土文物可在高陵博物馆看到。东渭桥是渭北进入长安城的重要通道,唐时,日本著名僧人圆仁和尚随第十八次遣唐使从东渭桥进入到长安城,圆仁和尚在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行记》中有对东渭桥详细的描述,所以东渭桥也是作为当时中日友好的象征被载入史册。
东渭桥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唐东渭桥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成为漕运的重要目的地,在东渭桥附近设置的渭桥仓可储存600万石粮食,是京师附近最重要的粮仓之一,《关中胜迹图志》记载东渭桥仓一直到唐末仍在使用。
□文/图 卜丁 2023年10月14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