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鹤壁的日子里,吃的最多的还是面食,其中有两家印象颇深,值得一记,供各位朋友参考。
鹤壁路上街道
一家是在网上很多朋友推荐的老店,说这家店开了一二十年了,在当地很有名;另外一家是在桃园公园附近,我随便找的一家,面是机器压制出来的,但是很劲道。而且面条晶莹剔透如白玉,我猜是高筋粉比例比较高,总而言之是不错。
日常探店——志刚面馆
第一家是“志刚面馆”,在黄山路的华府天下西门附近。我自己一个人步行两三公里走到,本身中午没吃饭,走到店内已是饥肠辘辘。
志刚面馆
下午五点半左右,还未正式到吃饭的时辰。店内有两桌食客,一共四个人。店老板是个中年男士,加上三个女店员,也是四个人……整个饭店显得有些清静,生意冷落。两桌食客坐在一边不怎么说话,显得安静。倒是女店员跟男店主一直交谈,有些热闹。
男店主看到我进店:“吃饭?”
我一愣,可能我长得太丑,穿着比较邋遢,进饭店也有可能看着像是要饭,不太像吃饭的?略一思忖,我点了点头。
“吃啥?”
店主可能是大大咧咧的主顾,这样的人普遍豪爽耿直,语气硬的就像砖头。我回复:“拉面吧,有卤鸡头吗?”
面馆店内环境较为整洁
“没有,那东西比较便宜,才一块一个。”
此刻我已经确定老板把我当成一个跟要饭的差不多的了,报以苦笑,答:“那再拌一个凉菜吧。”
老板:“凉菜十二一份,你一个人就要八块的吧”。
如此耿直爽快……
一份凉菜,一瓶啤酒,一碗面。我觉得这是我正常的食量,可等面上来时候我发现我错了。
如此的一大碗面,只吃一碗面似乎就够了。这称“海碗”或许有些不足够,但称作“湖碗”应当之无愧了。
排的比较小,面碗其实很大
第一次来鹤壁吃的一家饸饹面,也是这种面条(包括要说的另一家也是这种)。这种面条跟我们家乡的很不同,这种面较为“粗壮”,有点像我在穆斯林饭店吃的“棍棍面”的形状。我的家乡普遍用细面,如果是去吃一份“拉面”,店主可以拉的粗一些或者细一些,不似这般粗细皆为一种。这样的好吃吗?还行。不过叫做“拉面”,确乎是不恰当的,根本不是拉出来的嘛。
一份菜没吃完,把面吃完我已经是满头大汗了,身上也出许多汗。再吃下去怕是有些撑,喝完啤酒就结账了。
要了一份凉拌菜,味道一般吧
店内整体环境很干净整洁,女店员们一直在交谈,似乎这就是自己的家里,看来是以工作地方为家了,这很好。而且店内的一副锦旗也很吸引人,是食客送给店主为拾金不昧表示感谢。由此可见,店主确实是一个品行不错的人,怪不得生意能做一二十年,大赞!
似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一个“老面馆”,我们家乡的是“建伟拉面”,以后有机会再提。
日常探店——平顶山饸饹面
这间店是正儿八经的平顶山饸饹面了,为什么我如此确定?一是听老板口音,二是我朋友圈有一位平顶山的同事,经常在朋友圈晒家乡美食。这家饸饹面跟他晒得,很像。
桃园公园附近的平顶山饸饹面馆
女店主很热情,一句“吃啥?”让人宾至如归。因为怕到中午吃饭人很多,所以提前了一些,十一点一刻就到店里吃饭,此刻已经有两桌客人在吃。后来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内,陆陆续续上客人几乎店里桌桌客满了,生意如此好!
这面看着不错额
葛大爷曾经的神州行广告不知您是否还有印象:“挑饭馆,就找人多地儿!”没错,面端上来之后,我觉得值了,您看:
压面机器就在后厨,厨师从机器出面口直接用剪刀剪断,直接落入汤锅里开始煮。因为之前在食品行业从业半年多,我从这面的韧性不免判定,这面粉的筋度比较高。尝一口,有些黏黏的感觉,而且面晶莹剔透如白玉,证实了我的判断,这面粉的筋度确实是调高了的。虽然味道较普通手擀面差一些,但口感上去了。多放一些店里的牛油辣椒,吃起来还是很美味的。真不错!
店内的“牛油辣椒”
写在最后
鹤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相传封神演义的起源地就在于此。而且此地还曾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地域,民风刚烈。然而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淇河,却又是诗经里多首诗的歌颂对象,是“诗”的发源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有故事的地方,有情怀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鹤壁的古人,不止有“武”,更有“文”。
面如白玉,恰如其分
其实就像第一家志刚面馆的老板一样的“老鹤壁人”,话语有些刚硬,但做生意实在,做出的饭更实在。
像大风里的诗歌,像淇河边的唱词,鹤壁如此美丽,令人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