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1236-1283 ) ,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
文天祥喜欢吃西瓜,《西瓜吟》寥寥数笔,西瓜的色、味、形便跃然纸上:“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不过这种安稳的吃西瓜写诗歌的日子没过多久,宋元之间战争就爆发了。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南剑州募兵后,欲往汀州,路经明溪镇。当时,明溪不少百姓参加勤王之师,队伍开拔前,亲友总要送些礼物给即将远行的亲人。送什么好呢?有人受给老师送“术修”(肉干)的启发,将猪瘦肉切成薄片煮熟晾干送给亲人,以使行伍携带。此物不胫而走,人人仿效,后来连晾干也等不及了,便设法将薄肉干用炭火烤干,这样不但便于携带又不必用刀切,随时可食用,于是大家就说明溪的肉脯干跟文丞相有关,遂流传开来。
祥兴元年冬(1278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在途中写下《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被囚四年,在狱中写下荡气回肠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一天,一位七十多岁老婆婆手拄拐杖,提着竹篮,篮内装着一只鸡和一壶酒,来到关押文天祥的牢狱,祭奠文天祥。老婆婆意外见到文天祥,悲喜交集,原来外面传文天祥已被杀害,她是前来祭祀文丞相的。她见文丞相还活着,后悔没带只熟鸡,只好请求狱卒帮忙。那狱卒本是江西人,也很钦佩文天祥,老婆婆的言行使他深受感动。想到文天祥明天就要遇害,心里也很难过,便决定用老婆婆的鸡和酒,为文天祥做一次像样的菜肴以示敬仰之情。于是,他和老婆婆将鸡宰杀,收拾好,切成块,找来一个瓦钵,把鸡块放钵内,倒上米酒,加点盐,充做调料和汤汁,用几块砖头架起瓦钵,将鸡用小火煨制。
过了一个时辰,他们揭盖一看,鸡肉酥烂,香味四溢,二人哭着将鸡端到文天祥面前。文丞相饮酒汤,食鸡肉,心怀亡国之恨,慷慨悲歌。第二天,文天祥视死如归,英勇就义,后来人们必用三杯酒煨鸡祭奠文天祥。后来,厨师为使此菜更鲜美,还将三杯酒改为一杯甜酒酿、一杯酱油、一杯香油,取名“三杯鸡”。
比上述菜更有名的是一道江西名菜——文山肉丁。如同东坡肉、太白鸭子的得名一样,文山肉丁的由来也颇值得玩味。
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亲自率兵进攻江西,收复了许多被元兵占领的失地,深得群众拥护。有一次,他带兵路过家乡江西吉安时,乡亲们纷纷前去拜访他,鼓励和支持他的抗元斗争。乡亲们的爱国热忱极大地鼓舞了文天祥。为了感谢乡亲们对他的信任,文天祥在家中设宴,并亲自下厨房为乡亲们烹菜。有一位长者捋着胡须打趣地说,你这个状元宰相还会自己做菜,君子不远庖厨了!文天祥也笑了。他脱去官服,换上便装,卷起袖子,扎上围裙,走进厨房。乡亲们一是出于尊敬,二是出于好奇,也都跟着来到厨房,要亲眼看看这位宰相如何烹调。
只见文天祥不慌不忙地取过一块去掉筋膜的猪里脊肉,用刀轻轻将肉拍松,切成四分见方的肉丁。又取过一个冬笋,切成与肉同样大小的丁,放在一旁备用。然后,把肉丁放在碗中,加上盐和鸡蛋清,用手抓匀后放入湿淀粉中拌匀,再放入滚热的油锅中用铲子搅散。待肉转色后,随即捞出。
接着文天祥又把锅放在旺火上,用少许猪油将切好的干辣椒和笋丁炒了几下,又倒上一些汤、酱油、料酒、白糖,醋等作料,并用淀粉勾芡。最后,又见他将过好油的肉丁和香葱倒入搅动了几下,淋上几滴香油。于是,一盘香味扑鼻的肉丁便出现在乡亲们的眼前。
文天祥最受人赞赏的是他宁死不屈的节气,被俘虏后绝食八天,后来是发觉有出逃机会了才开始恢复饮食。《宋史》谓:“公(文天祥)自奉甚厚,声伎满前。”如果果真过得这么舒适,估计难以做到绝食八天吧。
文山肉丁
主料:猪里脊肉200克。
配料:熟笋150克。
调料:植物油250克,辣椒酱15克,麻油2克,红醋5克,白糖5克,水淀粉、盐、料酒、味精各适量,葱姜少许。
制作要点:
1.将猪里脊肉洗净,切丁。放入碗中,加少许盐、水淀粉抓匀。熟笋切丁。
2.炒锅上火,注入植物油,待油温升至三成熟时,下肉丁滑油,见肉丁撒开后,即倒入漏勺沥油。原锅留底油,下葱姜末略煸,放入笋丁、辣椒酱、红醋、白糖、盐、味精,然后倒入肉丁,勾芡,淋上麻油,颠翻几下即可。
猪里脊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它还具有补肾、滋阴润燥的功效,脂肪、胆固醇含量相对较少,一般人群都可食用。文山肉丁滑嫩爽口,味辣而鲜,油而不腻,盈口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