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恋传说并不陌生。多年以来,梁祝故事曾以小说、歌曲、影视剧、戏曲等文艺作品的形式呈现,流传至今,但运用杂技舞剧的形式讲述梁祝这个美丽的中国故事,《化·蝶》是世界首次。10月12日下午,作为“演艺大世界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的重磅剧目以及广州(上海)文化交流月的活动之一,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杂技舞剧《化·蝶》在上海大剧院召开了全球巡演新闻发布会。导演赵明、编剧喻荣军、主演吴正丹和魏葆华,以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了发布会。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杂技舞剧《化·蝶》剧照。
据介绍,《化·蝶》对经典爱情故事《梁祝》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以开放的姿态在杂技表演中融合戏剧、舞蹈、魔术等多种舞台样式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象形、谐音、会意等多种杂技表演手段,探索蝴蝶破茧而出、重获新生的全新美学形象,展现飞舞之蝶的精神光芒,弘扬中国文化的含蓄之美、中和之美。杂技舞剧《化·蝶》将于11月12、13日开启全球巡演首站——上海站的首演。待到全球疫情好转之日,《化·蝶》将“飞”出国门,“飞”向欧洲的舞台。
重塑经典呈现美学追求
《化·蝶》以梁祝化蝶的意象作为爱情的象征,融入庄周化蝶的哲学思想,紧紧抓住“蝶”这一形象,把蝴蝶破茧化蝶的自然过程,与梁祝生死爱恋的过程完美地结合,给梁祝的爱情故事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审美价值。导演赵明曾说,该剧之所以名为《化·蝶》,是因为梁山伯祝英台的命运以及这个经典爱情故事的情节,和蝴蝶生命的韵律完美地融合,赋予了杂技剧更具浪漫想象力的空间,赋予了这个剧更为深刻的内涵,让我们非常好地解决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杂技舞剧《化·蝶》剧照。
《化·蝶》汇聚了总导演赵明、编剧喻荣军、艺术指导宁根福、舞美设计师秦立运、服装造型设计师李锐丁等国内顶尖艺术家精心创排。该剧的创作本意是为了用创新形式再现不一样的经典传说,向海内外观众呈现具有时代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艺工作者的美学追求,凸显中国作品、世界表达,中国故事、全球传播,中国制作、国际水准的艺术亮点。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杂技舞剧《化·蝶》剧照。
肩上芭蕾全新视觉冲击
2000年,一只东方天鹅在王子肩上、头上、胳臂上翩翩起舞,她用“肩上芭蕾”征服了观众、征服了世界;2003年,杂技《化·蝶》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肩上芭蕾”再度掀起热烈反响;2004年,一台让人们为之耳目一新的杂技芭蕾《天鹅湖》,以其极具艺术挑战性和审美效果的全新尝试亮相舞台,在上海大剧院举行连续20场首演后,“肩上芭蕾”走向世界,所到之处,观众无不为之震撼。正是“肩上芭蕾”的创始人——吴正丹和魏葆华,他们将芭蕾这一西方的高雅艺术糅进中国的传统杂技里,让杂技变得优雅,芭蕾变得惊喜。十多年后,在杂技舞剧《化·蝶》中,“肩上芭蕾”又将压轴出场,再次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钟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