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和同事一起走进百年老校——遂平一小,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棵百年古槐,仰望它虽历经百年风雨,但仍古朴苍劲、枝繁叶茂的雄奇姿态,啧啧称赞的同时,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百年古槐就是百年风云、百年变迁的见证啊!
(遂平一小的百年古槐)
上世纪初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废科举、办新学”之主张风靡全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理念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遂平一小创办于1903年(光绪29年),时称遂平县高等小学堂,1917年(民国6年)更名为遂平县第一小学。1915—1919年,现代豫剧改革家樊粹庭先生曾就读于该校。
1927年7月,共产党员、山东诸城人郝俊夫受上级党组织派遣,来到遂平一小,以教书为名开展革命活动。8月,在一小发展李耀南、于敬斋、李鼎、张汉生、徐书田、龙正顺、张云汉等7人入党,并发展邢海平、魏延法等多人入团。1928年春,在豫南特委的领导下,成立第一届中共遂平县委,郝俊夫任县委书记,下辖张竹园、马台寺、县一小3个支部,有党员44人,从此遂平党组织掀开了革命斗争的新一页。
县委成立后,在县一小成立了进步读书社,吸收了县域内大量的进步青年。当时我县的青年杜松山(嵖岈山乡人,1939-1941年任中共遂平县委书记)、李寿卿(嵖岈山乡人,又名李孤松,曾任土山区委书记、西华县委书记)、柴成文(阳丰人,开国少将)、赵建辛(阳丰人,曾任华北制药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等等都是在一小读书社的影响下,先后加入党组织,走向革命道路。
1929年春,郝俊夫被捕,县委机关遭到破坏。7月,中共信阳中心县委派冯益民、确山的李则青来到县一小,仍以教书为名,发展了王釉峰(秀亭)、李同甫、陈兴斋为党员,并恢复重建县委组织,李耀南任县委书记,李则青任组织委员、张汉生任宣传委员,王喜亭任交通委员,下辖1个区委,8个支部。
1929年秋,遂平县委动员一批在西平二小(校址在仪封街)就读的本县学生王操犁(又名王国乾、王光震,槐树人,解放后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北大荒国营农场场长)、黎钊(原名李宝庆,沈寨人,正军级干部)、杨景时、高炎华、宋家均等同学回到县一小就读,他们先后被发展为党团员,成为革命的新生力量。
1930年春,遂平党组织又建立了中共大石桥区委、张店区委。7月份,由于叛徒吴赞臣的出卖,党组织遭到破坏,县委书记李耀南及委员李则青在上级指示下,相继离开遂平。
1938年,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的袁森回到家乡担任国民党政府县长,他是阳丰郑湾人,此人开明大义、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嫉恶如仇,在遂平县长任上的四年,一心联共抗日,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和水利建设,给家乡留下了极好的口碑。1941年(民国30年),经袁森之手,发动社会各界名流捐资助学,对一小的房屋设施给予全面修缮或更换,对于师资力量也进行了大量补充,又把县一小更名为灈阳中心一校。
1949年1月,遂平解放,5月政府将县师附小、义务小学与灈阳中心一校合并,更名为遂平县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
(遂平一小大门)
1969年,中苏关系异常紧张,中央有计划地将各部委疏散到全国各地,再加上伟人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国防科委的机关同事拖家带口于10月25日来到遂平莲花湖“五七农场”。他们分三个大队,分别住在后贯的教堂、南关的高中、西边的莲花湖农场。他们的子弟中,小学生大多在县一小就读,此时已改名为“城关五七小学”,初中生在红旗中学。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是当时子弟中的一员,就读在红旗中学。伟人的长女李敏也是此时随着同事来到遂平,参加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回京。
进入新时代,具有百年校史、文化厚重的遂平一小抢抓机遇,强化改革,锐意进取,校风、教风、学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的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走向更高学府,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四季如春、芳香四溢的一小校园,离开了风华正茂、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槐。走在路上,不由自主地吟起了伟人的一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也算是对这所百年老校的衷心祝福吧。
(迎接新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