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取消中考(中考2023录取线)

文:东杭州城市研究院 雷哥

PART.1

近日,关于是否要将义务教育延长到高中阶段,将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时间从6+3+3调整为5+2+3,取消中考,将“普职分流”的节点从中考延迟到高考,引发广发热议。

这个话题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完全可以拆解成多个话题:

1、义务教育要不要从现行的小学+初中延长到小学+初中+高中?

2、延长之后,6+3+3,是否要调整为5+2+3?继而衍生出:是5+2+3好,还是5+3+2更好?

3、高中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后,中考要不要取消?现在很多地方在推广九年一贯制,是否意味着要变成十二年一贯制?以及相应的学区变动。

4、调整后“省出来”的两年,是否有助于在提高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让年轻人有更早、更好的适应社会,延长工作和育龄时间?

5、调整之后,是否能减少大多数家长对于现行“普职分流”的担忧、抵触和质疑?

…………

然而,与此前无数次专家抛出“高明”见解立刻会遭来骂声一片不同的是,这一次,民间舆论居然一反常态地大多数表示支持:

支持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支持将小学缩短到5年

支持改变中考“一考定终身”

支持将普职分流延迟到调整后(十年义务教育后)的高考阶段

这一系列调整建议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字——时间。

PART.2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一去不复返。

往大了说,时间,就是一个人的“生涯”。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被一件事情长期占据,就势必会影响到其他。

以目前6+3+3+4的学制(大多数)来说,7岁上小学,13岁上初中,16岁上高中,大学毕业22岁左右,研究生三年,如果再读到博士,基本上要到30岁才能完成整个学习生涯。

然后就要进入社会,进入工作+结婚+买房+生娃+入学+教育+二胎+再教育+养老的“全面战争”阶段。一般来说,这些事情都要在40岁前落定。

时间何其紧张,负担何其沉重,操心事何其多!

偏偏女性的职业黄金时间,就在这十几年。只要生娃,难免面临抉择;要是二胎,除非体制内,否则打工生涯基本上就毁了,只能选择其他。

换句话说,受了十六年的教育,并不能让大多数人从容心安地完成度过人生最艰巨的工作+结婚+买房+生娃+入学+教育+二胎+再教育+养老阶段。

古代,普通人家三代人勒紧裤腰带供一个孩子读书,让他参加科举,只要考中,即便不是马上能当官的进士,只要能考中举人,那就能改变人生、改变阶层(举人老爷见官不拜),妥妥的当地乡绅名流,不然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癫狂?

就算再低一级,考中秀才,那也能不缴税、不纳粮、不当差,国家还有补贴。

刚刚恢复高考那些年,大学生的含金量还非常高。可自从高校扩招,读大学就跟小学生戴红领巾一样,从优秀变成了合格。

数量一多,供大于求,自然就不值钱。以前是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如今且不说普通本科,即便是研究生、985、211也不见得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这当中,或许会有一半人去考公、考研、考编,只为一份“旱涝保收”。

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仅占用了太多宝贵的人生时间,性价比也太低!

不读又不行。于是只能内卷,卷到产出能大致匹配在教育上的投入为止。

可无休止的内卷,只会让人身心俱疲。

找不到机会,看不到希望,过得太挣扎。如果世界不改变,就让这一切终止于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再让下一代人,重新经历经历一遍痛苦。

最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不生。

低收入、低欲望、低消费;不社交、不结婚、不生娃。

再怎么刺激都无法激发年轻人。

极端内卷的最终结局,就是像日本当代年轻人那样,彻底躺平。

直接表现为生育率大跌、人口负增长。偏偏各地还在靠卖地造房子支撑。

肉食者糜。韭菜们都不生长了,看你怎么割;韭菜都没得割了,就用不着那么多割韭菜的人;孩子都没了,看你还怎么分流。

年轻人可以不反抗,但更可以不合作。

PART.3

如何提升教育的性价比?

相比一下子“变”出海量高薪、舒适、体面的就业岗位,让受教育看起来“更划算”,可行性还更高些。

怎么样才叫“更划算”?

同样时间和投入,产出更高,是划算(理想状态)。

无法增产的情况下,节约时间和成本,也是划算(优化学制)。

大量投入后,发现总体格局和位次和先前一样,最不划算(内卷)。

换句话说,优化学制,是当前形势下的次优选择。

今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基础教育时间偏长,导致学生个体受教育年限增长,并使女性错过22岁至30岁的生育黄金期;并建议将小学、中学教育年限由6年缩短到5年,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不少家长表示,早就在等这一天了!

实际上,早在2021年,就有专家建议将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改为十年义务教育制,即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合并成五年,小学到高中采取一贯制,取消中考分流,让更多孩子能有机会上普高,避免在十四五岁就被过早分流;同时取消中考,切实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和压力。

对此,教育部曾作出官方回应: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不支持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因此仍旧继续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实际上,小学五年制并不是没有先例,也没有听说这个体系下出来的孩子在后续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心智发育远超当年,小学五年足够。

至于中学阶段是3+2还是2+3,大可不必纠结,总归也是五年。最大的问题在于中考。

按照现行的普职分流,上职业高中是为了发展技术型人才;可对于家长来说,上职业高中就等于荒废,如果早早的就在中考分流,会直接把孩子分为上层和下层两个阶级。很多成绩中等孩子的家长,特别是男孩子的家长认为,在中考中就被分流,太早了,不甘心。

这个不甘心,一方面是因为男孩子开窍比较迟,还不是循序渐进式的开窍,而是在经历某件事情后突然“顿悟”,推迟一年,就多一份“顿悟”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担心男孩进入职高后因为学校风气、教育质量等问题而滑落为“被人看不起”的群体,人生下沉。

如果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相应地弱化中考的作用,让家长和孩子不必过早陷入焦虑;同时也将“一考定终身”的那一关推迟到高考。

高中不必分初中高中,将现行的6+3+3调整为5+5,即:7岁上小学,11岁小学毕业;12岁上中学,16岁中学毕业,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

在5+5的学制下,“一考定终身”将出现在16周岁前后。

比现在的中考年龄推迟了一年,又比现在的高考提前了两年。

千万不要小看这推迟的一年,青少年阶段一年的变化,要比中老年大得多。

这一年,是给众多成绩中等孩子的一次机会。当然,如果多给一年还不开窍,那就只能说明,你确实不是读书那块料,给再多时间也未必能顿悟。

也不要觉得提早两年没用,这等于是给人生省出了可供历练的两年。

16周岁是个分水岭:年满16周岁可以领身份证;领了身份证,就要对自己往后的人生做出抉择:

适合读书的,可以去高考,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做学问、做研究;那些塞在现在高中阶段特别难的东西,可以放在大学阶段去精耕细作。

愿意为保家卫国狠狠贡献一把力量的,可以参军、读军校。

确实不是读书那块料,身体素质也达不到入伍标准的,可以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去学一门技术;也可以做生意、出来打工。

归根结底一句话:别花了大把钱、耗费了全部青春,到头来照样养不活自己,到了而立之年啥都没有,生活充满挫败感,负能量满满,只能用低收入、低欲望、低消费;不社交、不结婚、不生娃来对抗这操蛋的人生。

这一次,雷哥挺专家。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