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023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

楚天都市报12月13日讯(记者曾凌轲 见习记者刘琴)83年前,侵华日军攻陷南京,昔日繁华的古都瞬间满目疮痍。83年后,南京因和平而兴,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023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插图

今日上午10时许,在第七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凌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机动车、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行人及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就地默哀。

这一分钟,是哀悼更是警醒。彼时,目之所及,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此时,心之所向,是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023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插图1

向30万遇难同胞致哀

今日,国家公祭日系列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上午8时,位于纪念馆内的国旗升起后,又徐徐降下,以降半旗的形式向30万遇难同胞致哀。

上午10时,社会各界人士入场完毕,纪念馆西边的广场上,已经是一片庄严肃穆的黑灰色。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国家公祭日仪式现场多了一群身穿白色衣服的医护工作者。据了解,这支医护工作者队伍有18位是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代表。在这18人中,有14人是援鄂医疗队成员。

国歌唱毕,阴冷的天空下,凌厉的警报声响彻在南京上空。这一分钟,车水马龙的南京城被按下暂停键。记者在南京市建邺区福园街与茶南大街的岔路口看到,道路交通信号灯为红灯,路面机动车驻停,行人就地默哀。驻守在管制路口的交警和志愿者们立正、脱帽、低头。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023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插图2

在另一边水西门大街与长虹路的交叉口,车辆也同时停止行进,市民伫立默哀。在路口协助管理交通的志愿者宋婆婆今年已经70岁。她告诉记者,每逢12月13日,无论自己身在何处,都会进行一分钟默哀,为的就是提醒自己不忘历史。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023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插图3

默哀仪式结束,83位青少年代表还在仪式现场朗诵了《和平宣言》,“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改革振兴,国运日昌。”随后,传来三声撞击和平大钟的声音,3000羽和平鸽振翅高飞,在城市上空久久盘旋。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023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插图4

家长带孩子前来悼念

作为举办仪式的核心场地,遇难同胞纪念馆在11月20日就开始闭馆。12月12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纪念馆门前看到,有多位家长特地带孩子前来悼念。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023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插图5

南京市民江先生告诉记者,他提前一天带着5岁的儿子,从20公里外栖霞区的家中前来纪念馆。因事先不知道已经闭馆,他只能带着儿子在馆外看看。“老师在学校也会教他们,不过来纪念馆看会更加直观。”江先生说,他希望孩子能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小朋友告诉记者,最近他在学校学会了一首名叫《紫金草》的歌谣,歌里唱的是和平的紫金草。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023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插图6

住在附近的姚先生带着8岁的女儿,来纪念馆门前的石碑处放上一朵白菊花。女孩告诉记者,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看了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告诉大家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023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插图7

记者还看到,从贵阳来南京出差的高先生特地赶在回程前来纪念馆门前拍照留念。他特地在公祭日前夕来感受一下气氛,现场拍张照片带回家给孩子看。“我想让孩子知道,我们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有多么不容易。所以过来看一下再回去跟他讲,以后也带他来看看。”高先生说。

链接:

各国政要访华哀悼遇难者 日本侵略者后代曾来致歉

国家公祭强化了民族创伤记忆

二战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一度被世人淡忘。但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社会越来越多人开始正视并回溯这段人类历史上的惨案。

楚天都市报记者梳理发现,日本政要、侵华战争侵略者及其后代曾多次来华,对当年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表示忏悔并致歉。

日本政要第一次来华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可追溯至1998年。1998年5月24日,日本第81任首相村山富市,在辞任首相两年后,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敬献了写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花圈。

此后,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和鸠山由纪夫也在离任后来华凭吊。2013年1月,鸠山由纪夫在纪念馆表示:“我为当年日本兵犯下的罪行道歉,真心希望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并在参观结束后写下“友爱和平”四个大字,落款时,他还特意将名字中的“由”改为“友”。

侵华战争亲历者及其后人,也曾来华对当年日军所犯下的罪行表示忏悔。

“不讲出日本军队的暴行,不向南京人民忏悔,我一生不安。”2007年12月,作为一名侵华战争亲历者,时年88岁的三谷翔在家人陪伴下重返南京。此前,他在日本已作为证人参加多次集会,向日本公众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2006年逝世的日本人东史郎,曾与其他侵华日军一样,在南京等地烧杀抢掠。在华期间,东史郎本人枪杀俘虏、侮辱妇女,抢夺粮食,同时也亲眼目睹他所在部队集体屠杀中国百姓、轮奸中国妇女等暴行。1940年至1944年3月,他把在华期间的日记、见闻以及收集到的军中报纸、传单等整理成日记。1987年,东史郎公开战时日记,忏悔战争罪行。1987年至2004年,东史郎7次到中国取证、忏悔。

除此之外,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政要也在离任后,以私人身份到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表示悼念。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决议的两个月后,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王夫亨里克亲王一行来到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首位在任时参观该馆的西方元首。

2017年5月16日,捷克总统泽曼和夫人一同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是第一位来纪念馆参观的在任总统。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设立国家公祭日有多重意义,首先是将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活动从城市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将南京记忆上升为中华民族的记忆。一方面表达了国家对战争遇难者的深切哀悼。另一方面强化了普通民众的民族创伤记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此外,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还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比如,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一些国家也开始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纳入教科书。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