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Meta财经
文 | 煜静
这两周的银行股市场算是一改深稳持重的常态,出了一把风头。
今天的整个银行板块也是飘红,微涨0.80%。然而,和5月8日那波普涨行情相比显然相去甚远。当时,42支A股银行股全线飘红,其中,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和西安银行涨幅均达到涨停。
尤其是西安银行,作为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其市值和营收与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巨头难以比肩,但在这波行情中却表现抢眼,成为唯一实现二连板的银行股。这引发了外界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关注,以及在这股风口中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吃到肉的问题。
遭徐翔系大股东精准套现
5月12日徐翔实控的宁波中百股份有限公司宣布10、11日减持西安银行3135.44万股,套现1.49亿元,占总股本的0.71%,成交均价为4.75元/股,可谓是相当精准的高位套现。
被自己第九大股东精准套现,这波操作着实亮了。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银行的第一大股东竟然是加拿大丰业银行,持股比例为18.11%。这在A股上市的城商行中较为特殊,类似情况的还有南京银行,其第一大股东是法国巴黎银行。
根据一季报披露,西安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14.27%股份处于质押状态,第八大股东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约有50%的股份也处于质押状态,第十大股东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股份近乎全部被冻结。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银行并非典型的“中特估”概念股,只能算是龙尾。5月11日至16日的四个交易日,西安银行股价连续下挫,跌幅分别为9.89%、5.14%、1.72%、2.26%;直至17日才迎来一根小阳线,并以0.77%的涨幅领涨银行板块。
有观点认为,此前西安银行股价的波动与今日召开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有关,或有被资本炒作的可能。
此外,银行股普涨与“中特估”概念密切相关。自去年11月以来,A股银行股涨幅达约21.9%,明显领先同期A股市场主要指数(上证指数涨幅15.2%,沪深300指数上涨14.5%),板块总市值扩张至9.8万亿。
近期,推动银行股估值修复的动作仍在持续。5月17日,由上交所主办、工商银行承办的“沪市金融业专题座谈会”正式举行,提升金融股估值、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基本面谈不上稳健
西安银行2023年一季度业绩表现亮眼,营收和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6.99%和18.24%,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一。这得益于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为银行业务提供了良好基础。2022年,西安银行累计向陕西当地重点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93.8亿元,向小微企业贷款357.07亿元,同比增长13.59%。
然而,西安银行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的合规问题也引发了关注。
据统计,2022年该行因贷款发放不规范和贷后管理问题受到银保监会10余次处罚,最大一笔罚款金额达282万元。此外,西安银行首席审贷官贾林平因收受贷款客户贿赂被判刑。这些事件暴露了该行内部控制的混乱。为改善管理,西安银行近期进行了大范围的人事调整,包括公开招聘多个部门副总经理。
虽然管理层的调整引发了市场对银行稳定性的担忧,但发展中的问题并非全然坏事,问题往往也推动历史的发展。
从估值角度看,西安银行的ROE与PE对比表明,其估值修复仍有空间。在整个银行业层面,2022年A股42家银行资产与盈利实现了稳健扩张,预计中国银行股将迎来进一步估值修复。
然而,各家银行能否分享到这一红利,还需看市场的分配情况以及投资者的操盘技巧。
声明:Meta 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